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彩4篇)

时间:2015-05-03 05:46: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一

标题: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与应用

导入:

在数学中,线性方程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多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与应用,帮助学生掌握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并能够运用线性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一、回顾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什么是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是由多个线性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其特点是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例如,2x + 3y = 7 和 4x - y = 2 就是一个线性方程组。

二、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1. 图解法

图解法是通过将线性方程组表示为直线的交点来求解。我们可以将每个方程看作是一条直线,然后通过观察直线的交点来确定方程组的解。

2. 代入法

代入法是通过将一个方程的解代入到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求解未知数。我们选择其中一个方程,解出一个未知数,然后将其代入到另一个方程中求解另一个未知数。

3. 消元法

消元法是通过变换方程组中的方程,使得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为0,从而简化计算。我们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等运算,将方程组化为更简单的形式,然后逐步求解未知数。

三、应用实例

线性方程组不仅在数学中有重要的应用,也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线性方程组来解决物品的混合问题、成本的计算问题等。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与应用。通过图解法、代入法和消元法,我们能够有效地解决线性方程组,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课后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二

标题: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导入:

函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函数的定义

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将一个集合的元素(称为自变量)映射到另一个集合的元素(称为因变量)。函数通常用符号表示为f(x),其中x是自变量,f(x)是因变量。

二、函数的性质

1. 定义域和值域

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值域是因变量的取值范围。我们通常通过观察函数的图像或者给定的条件来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 单调性

函数的单调性描述了函数在定义域内的增减趋势。如果对于任意的x1和x2,当x1x2时,有f(x1)>f(x2),则函数为减函数。

3. 奇偶性

函数的奇偶性描述了函数在原点对称的性质。如果对于任意的x,有f(-x)=-f(x),则函数为奇函数;如果对于任意的x,有f(-x)=f(x),则函数为偶函数。

三、应用实例

函数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经济学中,函数可以用来描述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在物理学中,函数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等。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函数是一种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通过观察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和奇偶性等性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函数。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课后的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三

  《梯形》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

  2、板书课题:5梯形

  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

  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

  【探究性质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投影)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

  【探究性质二】

  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

  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

  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

  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三)质疑反思、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

  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四

  《因式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高次指数的转化,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案例:

  我们数学组的观课议课主题:

  1、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

  2、如何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1、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是___,如何用语言描述?把上述公式反过来就得到_____,如何用语言描述?

  2、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若能,请写出分解过程,若不能,说出为什么?

  ①-x2+y2②-x2-y2③4-9x2

  ④(x+y)2-(x-y)2⑤a4-b4

  3、试总结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是什么?

  4、仿照例4的分析及旁白你能把x3y-xy因式分解吗?

  5、试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

  师巡回指导,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合作。

  生交流热情很高,但把全部问题分析完已用了30分钟。

  生展示自学成果。

  生1:-x2+y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y+x)(y-x)

  生2:-x2+y2=-(x2-y2)=-(x+y)(x-y)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种方法提出负号后,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

  生3:4-9x2也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2+9x)(2-9x)

  生4:不对,应分解为(2+3x)(2-3x),要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

  生5:a4-b4可分解为(a2+b2)(a2-b2)

  生6:不对,a2-b2还能继续分解为a+b)(a-b)

  师:大家争论的很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两个整式的平方的差的形式,另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反思:这节课我备课比较认真,自学提示的设计也动了一番脑筋,为让学生顺利得出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我设计了问题2,为让学生能更容易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我又设计了问题4,自认为,本节课一定会上的非常成功,学生的交流、合作,自学展示一定会很精彩,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练习很少,作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反思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我在备课时,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2中的③、④、⑤多数学生刚预习后不能熟练解答,导致在小组交流时,多数学生都在交流这几题该怎样分解,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难点、重点不突出,若能把问题2改为:

  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可能效果会更好。

  (2)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习题要循序渐进,切莫过于心急,过分追求课堂容量、习题类型全等等,例如在问题2的设计时可写一些简单的,像④、⑤可到练习时再出现,发现问题后再强调、归纳,效果也可能会更好。

  我及时调整了自学提示的内容,在另一个班也上了这节课。果然,学生的讨论有了重点,很快(大约10分钟)便合作得出了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练习量大,准确率高,但随之我又发现我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点不能应对自如。例如:师:下面我们把课后练习做一下,话音刚落,大家纷纷拿着本到我面前批改。师:都完了?生:全完了。我很兴奋。来:“我们再做几题试试。”生又开始紧张地练习……下课后,无意间发现竟还有好几个同学课后题没做。原因是预习时不会,上课又没时间,还有几位同学练习题竟然有误,也没改正,原因是上课慌着展示自己,没顾上改……。看来,以后上课不能单听学生的齐答,要发挥组长的职责,注重过关落实。给学生一点机动时间,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释疑,练习不在于多,要注意融会贯通,会举一反三。

  确实,“学海无涯,教海无边”。我们备课再认真,预设再周全,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仍然会产生新的问题,“没有,只有更好!”我会一直探索、努力,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更新教育观念,直到永远……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彩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