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一
标题: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掌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能够灵活运用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2.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实例、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练习册、作业本。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知
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引导学生回忆和巩固已学内容。
Step 2 分数加法的引入
教师通过教学示意图和具体的实例,介绍分数加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并通过多个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Step 3 分数加法的练习
教师提供一系列的分数加法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和讨论,然后进行板书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分数加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Step 4 分数减法的引入
教师通过教学示意图和具体的实例,介绍分数减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并通过多个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Step 5 分数减法的练习
教师提供一系列的分数减法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和讨论,然后进行板书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分数减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Step 6 实际问题的运用
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7 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六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二
标题: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图形的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 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实际问题的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的面积计算。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实例、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练习册、作业本。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知
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图形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和巩固已学内容。
Step 2 面积的引入
教师通过教学示意图和具体的实例,介绍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多个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Step 3 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供一系列的图形面积计算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和讨论,然后进行板书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Step 4 实际问题的运用
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5 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六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三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各种立体图形的实物图
教学过程
⊙实验导入
1、实验引出体积的概念。
将不规则的石块放入盛有水的圆柱形水杯中,水面升高。
师:谁能用数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揭示体积的意义)
2、明确复习内容。
师: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点出画面(四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1)经历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掌握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体积(容积)的计算]
⊙回顾与整理
1、体积的意义。
课件或实物出示相关的立体图形。
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
(学生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并借助自己手中的实物图进行说明)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箱子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作它们的容积。
2、体积(容积)的计算。
(1)再现思路。
师: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你们还记得吗?请和同桌交流自己知道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预设
生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生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生3: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生4: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你们知道怎样计算这些物体的容积吗?
(学生交流)
师强调:物体容积的计算通常要从物体里面测量所需的数据,并用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各种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指名汇报)
(3)师:结合刚才交流的内容说一说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都可以写成底面积×高的形式。
(4)字母公式。
师:你们能用字母表示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自主写出字母公式)
(教师板书:长方体:V=abh
正方体:V=a3
圆柱:V=Sh
圆锥:V=Sh)
(5)列表梳理。
立体图形
体积公式
联系
长方体
V=abh
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公式都可以写成V=Sh。
②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正方体
V=a3
圆柱
V=Sh
圆锥
V=Sh
3、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及其进率。
(1)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
六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抽屉原理》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若干根小棒,4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老师组织学生做“抢椅子”游戏( 请3位同学上来,摆开2条椅子),并宣布游戏规则。
师: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一)出示例1:4枝铅笔,3个文具盒。
1、观察猜测
猜猜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会存在什么样的结果?
2、自主探究
(1)提出猜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2)小组合作操作验证:请拿出铅笔和文具盒小组合作摆一摆、放一放。
(3)交流讨论,汇报。可能如下:
第一种:枚举法。
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
第二种:假设法。
如果每个文具盒中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枝同一个文具盒。
第三种:数的分解。
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
(4)、比较优化。
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盒子里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师:为什么不采用枚举法来验证呢?
数据较小时可以采用枚举法,也可用假设法直接思考,而当数据较大时,用假设法思考比较简单。
3、引导发现
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的数量多1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二)出示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 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1、学生尝试自已探究。
2、交流探究的结果,可能如下:
1)枚举法。
共有3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2)假设法。
把5本书“平均分成2份”,5÷2=2…1,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书,还剩下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由此可见,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同样,7÷2=3…1把7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9÷2=4…1把9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5本书。
3、观察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4、介绍原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一发现,在数学里被称之为“抽屉原理”,也叫做“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狄利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它来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呢。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72页 “做一做”第1题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二课时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抽屉原理,掌握抽屉原理的反向求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2.找到抽屉原理问题中被分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女孩正要从抽屉里拿袜子。抽屉里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袜子各10双。突然停电了。小女孩至少摸出多少只袜子,才能保证拿出相同颜色的袜子?
学生思考、发言。
师: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二、活动探究、深入了解:
(一)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1、学生提出猜想。
2、用预先准备的学具,小组合作交流。4、小组反馈,师相机板书:
3、得出结论:把颜色看作抽屉。
有两种颜色,只要摸出的球比他们的颜色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研究规律
师:如果盒子里有蓝、红、黄球各6个,从盒子里摸出两个同色的球,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再出示做一做第2题,汇报后得出:问题结论只与球的颜色种数也就是抽屉数有关。
小结:确定什么是抽屉什么是物体是解决抽屉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训练,促进内化
1、做一做
2、解决课前有趣的问题
3、有红色、白色、黑色的筷子各10根混放在一起,让你闭上眼睛去摸,
(1)你至少要摸出几根才敢保证有两根筷子是同色的?
(2)至少拿几根,才能保证有两双同色的筷子?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三课时 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课件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24小时 1年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课件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
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六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页,练一练,练习十一11-1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除里的一些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应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2、使学生正确掌握分解质因数和求两个数的公约数,求两个或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按照方法分解质因数和求出两个数的公约数,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指名口算课本第64页第11题)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小数的意义,今天复习数的整除(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特性的认识,掌握好数的整除的意义及其中的一些概念,认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熟练地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和求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二、复习约数和倍数
1、提问:什么是整除(板书整除)如果A能被B整除,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当A能被B整除,也就是B整除A时,还可以怎样说?板书:
约数
倍数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说明倍数和约数的依存关系。
3、学生练习
(1)从小到大写出9的五个倍数
复习约数倍数相关知识(略)
(2)写出18的所有约数
三、复习质数合数
1、提问按照一个数约数的个数分类,除0以外的自然数可以分为几类:
板书:1
质数
合数
怎样的数是质数?怎样的数是合数?1为什么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口答:
(1)说出比10小的质数和合数。
(2)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各是几?
(3)下面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785123579190
3、提问:你能把90写成质数相科乘的形式吗(板书)这里的因数叫做90的什么数?(板书: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4、做“练一练”第3题
练后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四、复习公约数和公倍数。
1、学生练习
(1)写出18和24所有的公约数,指出公约数。
(2)从小到大写出4和6的五个公倍数,指出其中最小的公倍数。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什么叫做公约数和公约数?什么叫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板书——公约数、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练一练”第4题
集体练习,指名口答,说一说方法怎样归纳三种关系?
追问:用短除法求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五、复习
能被2、5、3整除各有什么特征
1、提问:能被2、5、3整除各有什么特征。
(板书:——能被2、5、3整除的数)
2、“练一练”第5题
提问:这里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什么数?不能被整数的数都是什么数,
板书:偶数
奇数
想一想,自然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六、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内容,说说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
七、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和12题
2、课堂作业
八、课外作业:练习十一第18题。
教科书第61——62页,练习十七第1——4题
本节课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及比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它是进一步学习比矛盾基本性质及比的应用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确理解比的意义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用实物演示及投影仪进行辅助教学,学生还是不难掌握的。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
正确理解比的意义。
1、通过实物及学过的关系式等概括出比的意义,用讲授法讲解说明两个数的比的表示法,引出比号以及比的读法。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
2、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以及比和除法的联系。
;常分米,款分米的红旗一面,投影仪一、复习引入。
1、出示红旗。
讲解:它常分米,款分米。要对这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
要表示红旗的长和宽的关系,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板书;3÷2=3/2……长是宽地3/2。
2÷3=2/3……宽是长到2/3。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导语:(教师自备)
板书:比
2、教学比难道意义。
1、)红旗长和宽的关系,也可以这样说:
长和宽的比是2 比3,
宽和长的比是2比3 。
2、)出示投影片:
“一辆汽车2小时行使了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求汽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3、)学生讨论比的意义。
4、)教师小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3、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1、)比的写法:3比2 记作3 :2。
2比3 记作2 :3。
100比2 记作 100 :2。
2、)比的读法。
3、)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3 : 2 =3÷2 = 3/2
| | | |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4、)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说明: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时表示,有时也可以是整数。
比的后项不能0。
4、做教科书第62页上半部分的“做一做”的题目。
5、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6、做教科书第61页下半部分的“做一做”的题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七的第1题。
2、做练习十七的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如何求比值?
六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情境激趣。
(课件出示教材92页情境图)说一说图中三个少先队员剪出的图案、设计的图案和制作的板报花边各采用了什么运动方法。(生回答,师板书)
2.导入揭题。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复习图形运动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
⊙回顾与整理
1.平移。
(1)什么是平移?(把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移动一定距离的过程叫做平移)
(2)判断平移后图形的位置,关键有几点?
(判断平移后图形的位置,关键有两点:一是平移的方向,二是平移的距离)
(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
(电梯的上下运动、抽屉的推拉等)
2.旋转。
(1)什么是旋转?(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固定点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定角度的过程叫做旋转)
(2)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
(旋转的三要素:一是旋转中心,二是旋转方向,三是旋转角度)
(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
(电风扇扇叶的转动、汽车行驶时车轮的转动等)
3.轴对称。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
(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我们学过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预设
生1: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圆等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2:线段也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一条对称轴。
生3: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
生4: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典型例题解析
课件出示典型例题。
先把三角形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再向右平移6格。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旋转、平移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
画图前要先找准规定的旋转中心,即点C,画出线段CA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后的对应线段CA′,CB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后的对应线段CB′,然后连接A′B′,得到三角形A′B′C,三角形A′B′C即为三角形ABC按要求旋转后的图形。最后把三角形A′B′C的每个顶点分别向右平移6格,得到点A″、B″、C′,然后顺次连接这三个顶点,得到平移后的三角形A″B″C′,如下图。
解答
⊙探究活动
1.出示探究题目。
有5个同样大小的圆片,用其中4个摆成右边的形状,剩下的一个圆片摆在什么位置能使5个圆片组成轴对称图形呢?
2.小组合作试一试。
3.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摆的。
预设
生1:要使原图形再摆上一个圆片后成为轴对称图形,首先要确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然后横着、竖着和斜着试一试,最后根据对称轴找到另一个圆片的位置。
生2:摆法一:
生3:摆法二:
生4:摆法三:
(加阴影的圆片表示后摆放的圆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