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杠杆的科学》三篇【精彩3篇】

时间:2019-04-08 04:27: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的科学》三篇 篇一:什么是杠杆?

引言:杠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介绍杠杆的定义、结构和原理,以及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一、杠杆的定义和结构

杠杆是由一个支点和两个力臂组成的。支点是杠杆的旋转中心,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根据支点的位置和力臂的长度,杠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1. 一类杠杆:支点在杠杆的一端,力臂在支点的另一端。例如,螺丝刀和开瓶器都是一类杠杆。当我们用螺丝刀拧紧螺丝时,支点是螺丝刀的一端,力臂是我们用手拧紧螺丝的距离。

2. 二类杠杆:支点在杠杆的中间,力臂分别位于支点的两侧。例如,剪刀和推门杆都是二类杠杆。当我们用剪刀剪东西时,支点是剪刀的中间,力臂是我们用手控制剪刀的距离。

3. 三类杠杆:支点在杠杆的一侧,力臂在支点的另一侧。例如,夹子和钳子都是三类杠杆。当我们用夹子夹东西时,支点是夹子的一端,力臂是我们用手控制夹子的距离。

二、杠杆的原理

杠杆的原理是力的平衡。根据杠杆原理,当杠杆平衡时,左右两边的力矩相等。力矩是力乘以力臂的乘积,表示力对杠杆的扭转作用。

当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可以根据杠杆原理得出以下公式:

左边力乘以左边力臂 = 右边力乘以右边力臂

三、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根据杠杆的结构和原理,杠杆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如工程、物理、生物和日常生活中的工具等。

1. 工程应用:杠杆在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起重机、推土机和挖掘机等。这些机械设备都利用杠杆原理来增加力的作用效果。

2. 物理应用:杠杆在物理实验中也有很多应用。通过改变杠杆的长度和力臂的位置,可以研究力的平衡和力的乘积。

3. 生物应用:杠杆在生物体内也有应用,如人类骨骼系统中的肌肉和骨骼。肌肉与骨骼之间的杠杆作用使得人类能够做出各种运动。

结论:通过学习杠杆的定义、结构和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分类和应用。杠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了解杠杆的科学原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的科学》三篇 篇二:杠杆的力矩计算方法

引言:在第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杠杆的定义、结构和原理。本文将重点介绍杠杆的力矩计算方法,以及力矩对杠杆的作用和影响。

一、力矩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力矩是力对杠杆的扭转作用,是力乘以力臂的乘积。力矩的计算方法是力乘以力臂的长度。

例如,一个力为10牛顿的杠杆,力臂的长度为2米,那么力矩为10牛顿乘以2米,即20牛顿·米。

二、力矩对杠杆的作用和影响

1. 力矩的方向:力矩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和力臂的方向确定。如果力的方向和力臂的方向垂直,则力矩为正;如果力的方向和力臂的方向相反,则力矩为负。

2. 力矩的大小:力矩的大小取决于力的大小和力臂的长度。当力的大小增加或力臂的长度增加时,力矩也会增加。

3. 力矩的平衡:当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左右两边的力矩相等。根据力矩的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出未知力或未知力臂的大小。

三、力矩计算方法的应用

力矩计算方法可以应用于很多实际问题中,如测量力臂的长度、计算未知力的大小等。

1. 测量力臂的长度:可以通过测量力的大小和力矩的大小,计算出力臂的长度。例如,已知一个力为20牛顿的杠杆,力矩为40牛顿·米,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力臂的长度为2米。

2. 计算未知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已知力的大小和力臂的长度,计算出未知力的大小。例如,已知一个力为10牛顿的杠杆,力臂的长度为2米,力矩为20牛顿·米,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另一个力的大小为2牛顿。

结论:通过学习力矩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对杠杆的作用和影响。力矩计算方法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的科学》三篇 篇三

【#教案# 导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 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

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

  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

  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 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阻力点)

  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

  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 研究杠杆的秘密

  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我们来个规定:杠杆尺左边挂钩码的位置是阻力点,右边挂钩码的位置是用力点。等会研究的时候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是挂好后一定要让杠杆尺平衡。

  4、提出几点实验要求:

  (1)、左右两边的钩码数一样多的,太简单了,每组只能出现一次。

  (2)、杠杆尺左右两边都只能挂一串钩码,不能在一边挂好几串。

  (3)、杠杆尺平衡了才算完成一种挂法,每位同学都要记录下来。(记录表1)

  5、指导记录方法:怎么记录呢?比如说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记录。(投影出示记录方法:左边第二格上挂两个钩码,右边第四格上挂一个钩码)

  记录好后还要想一想: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在表中填好,你认为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为什么?

  等会实验时如果听见音乐声响起,就请整理好实验材料,静静地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完成讨论题

  6、各组学生展开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听见音乐后,各小组整理好实验材料后,独立思考一分钟后,完成讨论题(记录表2)

  7、请汇报员上台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汇报要求说出各个实验的挂法,说到省力或费力时能举例说明)……如学生说到用力点上钩码数更少的是省力的,教师不能否定,可以说:是的,我们就是根据这点来判断它是省力的,老师请你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力点上这么少的钩码却能撬起阻力点上那么多的钩码?……再请第二位同学回答。

  如别的同学没有不同意见,课件出示3种情况: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全班齐读,教师将3句话贴在黑板上)

  8、汇报第二个讨论题:你还有其他什么发现?(由好几个学生说说,可以先让描述不完整的,或不正确的先说,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充)

  9、请看我们前面做过的游戏,你能想办法移动橡皮,使这个杠杆更省力吗?(学生说了移动方法后,教师课件演示,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移就会更省力)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1、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的杠杆,投影出示老虎钳和火钳,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2、既然火钳是费力的杠杆,人们为什么还要用它呢?(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能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

  四、课堂小结

  1、现在老师请你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布置学生课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各类杠杆。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2、明确支点离重点越近,杠杆越省力;反之费力。认识日常生活中几种省力和费力的杠杆。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长铁棒、体操棒、木块、老虎钳、火钳、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四人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回顾杠杆三要素。

  1、趣味游戏——撬“重物”,让学生实际体会杠杆的作用。

  2、利用演示PPT,复习杠杆构成的三要素:支点、重点、力点。

  3、提出本课研究主题,板书课题。

  (二)、主题探究:利用杠杆尺,了解其省力和费力的科学原理。

  1.通过实物并结合演示PPT,认识杠杆尺的构造及其原理。

  2.布置研究任务1:探究使杠杆尺平衡的钩码挂法,并做好记录。

  3.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始约10分钟的独立探究活动。

  4.第一次汇报:展示力点钩码数大于重点钩码数和力点钩码数小于重点钩

  码数的两张记录表,比较其钩码数量的多少,明确后者比较省力。

  5.布置研究任务2:将省力的记录表挑选出来,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

  点到支点的线段。

  6.第二次汇报:展示三张省力的记录表,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

  点。

  7.结论一: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近,杠杆就省力。

  8.第三次汇报:展示二张费力的记录表,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

  点的线段,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点。

  9.结论二: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远,杠杆就费力。

  (三)、实践深化: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1.趣味游戏——“以弱胜强”,通过对支点位置的控制,强化学生对上述

  结论的理解。

  2.实践体验——用老虎钳钳断铁丝,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3.演示分析——“小小秤砣压千斤”,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4.实践体验——用火钳钳起铁块,利用PPT图片分析其费力原理。

  5.小结:杠杆工具的省力或费力,与其用途有密切关系。

  (四)、延伸课外:调查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的科学》三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