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和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
2. 能够进行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
3. 培养学生的量感,提高他们的量测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克和千克的概念;
2. 克和千克的换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克和千克的概念辨析;
2. 克和千克的换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
1. 教案;
2. 黑板、粉笔;
3. 实物示范:100克、500克、1千克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出示实物示范,让学生观察和感知不同重量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一个统一的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黑板上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图示,向学生解释克和千克的概念及区别。帮助学生理解:1千克=1000克。
3. 典型例题(15分钟)
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例如:将600克换算成千克,应该除以1000,得到0.6千克。
4. 练习与巩固(20分钟)
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刚才所学的内容。例如:将4千克换算成克,应该乘以1000,得到4000克。
5. 拓展应用(10分钟)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一个包裹重2.5千克,另一个包裹重3000克,哪个更重?
6. 归纳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克和千克的换算方法,并巩固概念。
7.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并写一篇关于克和千克的换算方法的小结。
八、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概念图示
1千克=1000克
换算方法:克与千克的换算方法是乘以或除以1000。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并掌握了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实物示范、例题讲解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同时,在拓展应用环节中,我设计了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量测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利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量测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克和千克的概念辨析;
2. 实际问题的应用与解决。
四、教学准备:
1. 教案;
2. 黑板、粉笔;
3. 实物示范:100克、500克、1千克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实物示范,让学生观察和感知不同重量的物体,并让他们思考如何用一个统一的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黑板上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图示,向学生解释克和千克的概念及区别。帮助学生理解:1千克=1000克。
3. 典型例题(15分钟)
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例如:将600克换算成千克,应该除以1000,得到0.6千克。
4. 实际量测(20分钟)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实际的量测活动。例如:让学生分别用克和千克来表示桌子、书包、水果等物体的重量。
5. 拓展应用(10分钟)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一个包裹重2.5千克,另一个包裹重3000克,哪个更重?
6. 归纳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克和千克的换算方法,并巩固概念。
7.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并写一篇关于克和千克的应用实例。
八、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概念图示
1千克=1000克
换算方法:克与千克的换算方法是乘以或除以1000。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并掌握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实物示范、例题讲解和实际量测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了感性认识和实际应用。同时,在拓展应用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真正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同学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同学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
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同学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同学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协助同学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同学的猜测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同学始终怀着丰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
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和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同学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同学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同学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想)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同学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需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假如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同学掂量)
师:假如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同学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资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身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同学相互传送,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身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88页第一题。
2.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身的体重。
(五)教学: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
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克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2)认一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
(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
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
(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
(3)扩充。
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
三、理解延伸
课件出示:
1、想一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找错误。
课件出示小明日记。找出错误并纠正。
四、全课小结
谈收获与感受。
五、课后延伸
实践活动:做妈妈的小帮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篇五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课教学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西瓜一个(整千克的),苹果一个,盐两袋,西红柿每组1千克,糖每组1千克,硬币1个。
一、认识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你调查了哪些物品的质量?(指名回答)
2、老师也调查了一些。(展示)
3、指导:我们调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国际上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二)认识秤
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指名回答)
3、认识各种秤(课件展示)
(二)称西瓜和苹果
1、(出示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这是什么秤?猜一猜西瓜大约有多重?苹果有多重?
2、放在天平中称出西瓜和苹果质量。(重点指导怎样看台秤)
西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苹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秤食盐
(认识1千克等于1000克)
1、拿出一包500克的食盐,先看看上面的标示的质量,然后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2、拿出两包来,先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再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3、再放到千克单位的秤上,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三、称土豆
(或西红柿)
1、每人拿出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告诉学生大约有一克,(或称量)
2、拿出土豆,掂一掂(学生轮流掂)
3、估计有多重?拿一袋食盐(硬币)比较一下,估计有多重?(在教学时学生估计有500克时我的处理粗,应拿1袋食盐让学生比一比)
4、称一称1个土豆。体验形成
5、教师称出1千克土豆,猜猜有多少?数一数。(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
7、学生称出一千克的土豆(学生小组秤)。
8、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想的?
9、实际数一数?
10、放在结实的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感受1克——估计——感受土豆几克)——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体验千克)
四、称水果糖
1、学生拿出水果糖,估计有多少克?(疑问:还有必要吗?)
2、称出1千克的水果糖(学生小组秤)
3、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4、估计有多少块?
5、数一数
五:小结:
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有什么收获?
六:考考大家:
练习1:认秤
练习2:选择合适的单位(说说填的理由)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3、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