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教案设计(推荐3篇)

时间:2012-08-08 04:29: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的创作背景和《风筝》的主题及内涵。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情节复述和角色分析。

教学重点:

1. 了解鲁迅的创作背景和《风筝》的主题及内涵。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准备:

1.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

2. 课件或PPT

3. 鲁迅《风筝》的文本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与预习(10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风筝的基本知识,并与课文《风筝》建立联系。然后,让学生预测小说的主题和大致情节。

Step 2:阅读与理解(20分钟)

让学生小组合作阅读《风筝》,并回答以下问题:

1. 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背景是什么?

2.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传达什么信息?

4. 你对小说中的哪个情节或人物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Step 3:讨论与分析(20分钟)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回答,进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作者选择以风筝为主题?

2. 风筝在小说中象征着什么?

3. 主人公为什么要放风筝?放风筝对他有什么重要意义?

4. 故事中的冲突是什么?如何解决?

Step 4:巩固与拓展(15分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对小说《风筝》的感想和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以小说《风筝》为话题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观察,写一篇与风筝有关的文章。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的创作背景和《风筝》的主题及内涵。

2. 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深入解读小说中的意象和象征。

教学重点:

1. 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深入解读小说中的意象和象征。

教学难点:

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深入解读小说中的意象和象征。

教学准备:

1.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

2. 课件或PPT

3. 鲁迅《风筝》的文本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与预习(10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课文《风筝》建立联系。然后,让学生预测小说的主题和大致情节。

Step 2:阅读与理解(20分钟)

让学生小组合作阅读《风筝》,并回答以下问题:

1. 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背景是什么?

2. 小说中有哪些动人的描写和意象?你对这些描写和意象有什么感受?

3. 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手法有哪些?你认为这些手法有何作用?

Step 3:讨论与分析(20分钟)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回答,进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小说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作者用风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小说中的哪些意象和象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通过对比和比喻,作者想要传达什么信息?

Step 4:巩固与拓展(15分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对小说《风筝》的解读和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以小说《风筝》为话题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深入解读小说中的意象和象征,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一篇关于自由和梦想的文章。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篇三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篇一:鲁迅《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认识到亲情的可贵,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放风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风筝带给你们很多很多的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检查学生预习生字及词语积累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的故事?要求边听边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2.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 ),后来我知道自己( ),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

  3.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4.全文分为几部分?应如何划分?全文的结构如何?

  四、课文精讲

  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 此段有何作用?

  2.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为什么?

  3.既然基调是悲哀的,为何“故乡的风筝时节”却写得很温和、鲜明?

  4.“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研读课文第三段: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态度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章当中的作用

  读第四段:划出我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我为什么那样做?弟弟是怎样反应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读第五至十一段:回答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3.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4.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

  5.划出我是想如何补过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6.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五、赏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1.意蕴丰富 深刻

  2.构思精巧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亲切、真实。

  3.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这首尾的照应是由实而虚由北京的风筝而想起故乡的春天;又由虚而实,由回忆中的春天进入现实的严冬。

  4.语言精当

  5.联想的运用

  六、引导讨论:

  1、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不少玩具吧?选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3、想想现在有没有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现象?

  七、教师小结: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一个人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光顾着玩,因为学习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能带给我们知识与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劳逸结合,该玩耍的时候玩耍,该学习的时候学习。

  八、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

  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下周五的语文课交。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存在着以下问题:

  1由于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在讲解过程中没能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

  2 在教学环节中:过于突出介绍作者;另外选取的听读材料,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各环节的设置不够新颖。

  3 整个教学还是属于传统式的,没有渗透新课标理念。

  篇二:鲁迅风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

能力:理解、积累“什物、惊惶、瑟缩、丫杈”等词语;品味课文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情感变化,解读课文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学难点:

  探究解读课文意蕴,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文章主题。

  主要教法:

  讲读、质疑、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欣赏音乐《三月三》,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正音

  请同学们自己推选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大屏幕上展示的字词。

  三、走进课文

  今天,我们的诊所来了一个病人,他竟是大文学家鲁迅先生……

  1、说病症: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1、2段,说说这位先生有什么异常之处。 ( “风筝”——惊异、悲哀)

  2、探病因:

  再次速读课文,概括萦绕在“我”心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

  (结合时间、人物、事件复述课文内容)

  3、分析病情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同桌两人抢答,看看你们俩谁是更优秀的医生? 病情一:“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为什么?

  病情二:小兄弟做风筝被发现时,他是怎样的反应?

  病情三:“我”的观念,从什么时候起发生了变化?

  病情四:为什么“我”认为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4、治疗经历

  对于早年的过错,“我”弥补的方法有哪些?结果怎样?

  方法一:“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和他一同放”----“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失败

  方法二:“去讨他的宽恕”----“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失败

  5、对症下药:

  “心病还须心药医”, 请同学们写几句话,煲一剂心灵鸡汤,来安慰一下作者。

  6、建立病历档案

  (以“风筝”为线索再次梳理课文)

  四、合作探究

  从“风筝”的故事里,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同桌合作完成。

  五、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将自己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

  六、课后思考

  反省一下,你犯过令你痛心的错误吗?你有过惨痛的教训吗?像鲁迅一样,把他们写下来吧!

  七、板书设计

  篇三:鲁迅《风筝》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三)、进入课文:

  请大家带着问题(全班读/抽读/默读)全文。

  任务:在读过程中划出段落序号;找出文中生字词;思考课文的中心内容;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下记号。

  生字教学

  shí huáng sè 什 物 惊 惶 瑟缩 shù

  宽 恕

  chà líng dīngxián wù bǐ 丫 杈伶仃 嫌 恶可鄙 zhìnüè du 掷 虐 杀 堕

  yì

  苦心孤诣

  qiáo cuì mú wú gōngchéng

  憔悴模 样 蜈 蚣惩罚 多 音 字

  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shí 什物 mó 劳模 什 模

  shén 什么 mú 模样

  è凶恶

  ě恶心

  wù 嫌恶

  内容概要(可以先让学生试着概括)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毁掉了弟弟的风筝,二十年后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2)写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3—4)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5—8)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我想讨小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更加悲哀。

  (四). 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③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候,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④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五)课文分析

  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我”受封建的老幼尊卑的家规思想的影响,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文章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整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

  烘托出我的悲哀

  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悲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章内容

  二、分析文章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时过境迁,二十年过去了,一切只是往事,所以说是久经逝去。现在,在北京,看见天空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第二部分(3—4自然段)

  1.找出文中对小兄弟入迷情状的描写的词句,说说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