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跳绳教案 篇一
标题:数学与跳绳的奇妙结合——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跳绳教案
导语: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而跳绳则是一项有趣又能锻炼身体的活动。将数学与跳绳结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数学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本篇将介绍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跳绳教案的具体内容。
一、教案目标
通过跳绳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下列数学知识和技能:
1. 认识数字和数值:通过跳跃的次数,帮助学生认识数字和数值的概念。
2. 数的排序:通过跳绳的顺序,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和排序。
3. 加法和减法:通过跳绳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概念。
二、教学步骤
1. 准备工作:在教室或操场上划出跳绳的区域,并准备好足够数量的跳绳。
2. 引导学生:首先,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你们知道数字是什么吗?”“我们平时都是怎么数数的?”等。
3. 数字认识: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生来跳绳,其他同学则负责数数。当学生跳绳时,其他同学要大声数出跳跃的次数。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数字和数值。
4. 数的排序:在跳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跳跃。例如,让学生从1开始跳到10,或者从10开始倒数到1。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和排序。
5. 加法和减法:在跳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例如,让学生从1开始跳,每次跳两下,然后数数,看一共跳了多少下。或者让学生从10开始倒数,每次倒数一下,然后数数,看一共倒数了多少次。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概念。
三、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的跳绳情况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评估学生对数学跳绳教学的掌握程度。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展示跳绳的过程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和评价。
结语:通过将数学与跳绳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希望通过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跳绳教案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跳绳教案 篇二
标题:跳跃中的数学乐趣——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跳绳教案
导语:跳绳是一项受欢迎的运动,而将跳绳与数学相结合,不仅能让学生在运动中锻炼身体,还能够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本篇将介绍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跳绳教案的具体内容,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种新颖而有趣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教案目标
通过跳绳活动,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
2. 帮助学生认识数字和数值的概念。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步骤
1. 准备工作:在教室或操场上划出跳绳的区域,并准备好足够数量的跳绳。
2. 引导学生: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你们喜欢跳绳吗?”“你们知道数字的概念吗?”等。
3. 数字认识: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生来跳绳,其他同学则负责数数。当学生跳绳时,其他同学要大声数出跳跃的次数。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数字和数值的概念。
4. 数的排序:在跳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跳跃。例如,让学生从1开始跳到10,或者从10开始倒数到1。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和排序。
5. 加法和减法:在跳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例如,让学生从1开始跳,每次跳两下,然后数数,看一共跳了多少下。或者让学生从10开始倒数,每次倒数一下,然后数数,看一共倒数了多少次。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概念。
三、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的跳绳情况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评估学生对数学跳绳教学的掌握程度。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展示跳绳的过程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和评价。
结语:通过将数学与跳绳结合起来,学生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学习数学知识。希望通过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跳绳教案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跳绳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小组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
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并配上解说:今天,小东、小红和小亮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大家看看,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表,并汇报:小东跳了62下,小红跳了48下,小亮跳了70下。
二、探索新知,从问题情景中探索算法
1、根据数学情景和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在小组中说说,从统计表中你可以向大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亮比小红多跳几下?
小红比小东少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
或者提出小东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亮和小红共跳了几下? 小东和小亮共跳了几下?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请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如何列式?
62 – 48 70 – 48 70 – 62 62 + 48 48 + 70 62 + 70
2、探索算法。
先请学生估计以下 62 – 48 = ,可能等于几,再请学生通过具体计算,进行验证。
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小组中交流,互相帮助。
汇报小组意见(允许学生使用各种算法)
(1)我想 62 – 40 = 22 ,22 – 8 = 14 ,我会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所以先把48看成40,减完40,还少减了8,所以再减去8等14。
(2)我想 62 – 50 = 12 ,12 + 2 =14 ,把48看成50,减完50,还多减了2,所以再加上2等14。
(3)我想各位上的2不够减8,于是就向十位借十,就成了12 – 8 = 4 ,十位上的数被借走了十,所以就成了60 – 10 – 40 = 10 ,再把10 + 4 =14。
用的是“满十进一”的方法。
(4)用竖式计算。
6 2 十位上的6借走1还剩5,
- 4 8 5 – 4 = 1
1 4
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正确即可。
3、比较几种算法的简便性。
请学生说说以上几种算法,哪一种更为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老师认为“满十进一”的计算方法比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所接受的方法。
三、实际应用
1、完成 。
70 – 48 70 – 62
集体反馈时,说说自己的算法。
2、教科书第62页的“想一想”。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说说自己的算法。
3、教科书第63页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所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没有进一,数位没对齐等
。4、教科书第63页的第2题。
先要让学生看懂图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淘气用50元买了一个羽毛球拍售货员阿姨找了他29元,买一个羽毛球拍需要多少钱?
列式解答,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教科书第63页的第3题。
明确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其中“( ) + 40 ”的答案不。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测,“( )”可能是0,也可能是4,如果“( )”是其他数,它就无家可归了。
四、总结
有什么向对大家说的?有没有什么意见要发表?
板书设计:
跳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