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3篇】

时间:2012-04-05 08:19: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一

标题:古代中国的统一和分裂

教学目标:

1. 知道古代中国的统一和分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理解统一和分裂的原因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3. 能够分析和评价古代中国的统一和分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掌握古代中国统一和分裂的重要事件和代表性人物。

2. 理解统一和分裂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评价古代中国的统一和分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统一和分裂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评价古代中国的统一和分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电子白板和投影仪。

2. 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

3. 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问题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展示秦朝始皇帝统一六国的图片,问学生秦朝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并引导学生思考统一和分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Step 2 学习(30分钟)

1. 教师通过课件和教材,讲解古代中国的统一和分裂的重要事件和代表性人物,如秦朝的统一、三国时期的分裂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Step 3 分组讨论(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统一或分裂事件进行讨论。

2.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3.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Step 4 展示和总结(15分钟)

1.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2.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展示,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3.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统一和分裂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Step 5 课堂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几道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和解答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写一篇短文,分析和评价古代中国的统一和分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的影响。

篇二

标题: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的传播和影响。

2. 理解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3. 能够分析和评价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并与中国历史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

1. 掌握黑死病的传播途径和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 理解黑死病对欧洲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3.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比较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和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2.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比较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和中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电子白板和投影仪。

2. 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

3. 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问题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展示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的图片,问学生黑死病是如何传播的,并引导学生思考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Step 2 学习(30分钟)

1. 教师通过课件和教材,讲解黑死病的传播途径和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Step 3 分组讨论(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的影响(如社会、经济、文化)进行讨论。

2.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3.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Step 4 展示和总结(15分钟)

1.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2.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展示,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3.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的重要性和影响。

Step 5 课堂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几道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和解答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写一篇短文,分析和比较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和中国的影响。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三

【#教案# 导语】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工具,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为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提示: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复兴,社会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对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纪,英、法等国开始了消除割据、推动中央集权化的政治进程。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

  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所能涵盖,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王权兴起、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书设计

  1.庄园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农场的出现

  3.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

  4.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阿拉伯帝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简单说出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实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中的作用;了解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伊斯兰教产生和阿拉伯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学习从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源起和由来,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旧称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阿拉伯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教师讲述:谈到阿拉伯,我们会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事情,如:世界文学名著《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中国古代历经常提到的大食国、伊斯兰教等(也可由学生自己列举,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而跟阿拉伯国家兴起关系密切的应是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

  2.创立背景:(外族入侵,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6世纪以后,阿拉伯社会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经营东西方中介贸易的商路从红海逐渐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导致阿拉伯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统一国家,抵御外侮,恢复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建立强大的国家必须团结阿拉伯民族,要团结整个阿拉伯民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种信仰下统一起来,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斯兰教建立的时间、创立人及发源地及主要传教活动。

  提示:①创立时间:公元7世纪初;②创立者:穆罕默德;③发源地:阿拉伯半岛。

  主要传教活动——在麦加城传教失败;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4.问题思考:

  (1)理解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权的国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国家权力与宗教的宗教权力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二:阿拉伯帝国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P56阿拉伯扩张示意图,描述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

  提示: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国唐朝边境;控制中亚大部分地区;在西线,攻克埃及,横扫北非;西南占领西班牙。

  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广为传播。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内外矛盾激化,帝国逐渐衰微。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灭亡。

  2.教师提问: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种一神教的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目标导学三:阿拉伯文化

  1.材料展示:古代阿拉伯人有句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他们的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之宫。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说说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提示:数学、医学典籍、文学等。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

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三、课堂总结

  伊斯兰教的产生适应和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利用伊斯兰教进行掠夺战争建立起来的阿拉伯帝国,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内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发展,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和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自古以来,阿拉伯人民同中国人民就有着广泛的文化交往。

  板书设计

  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独尊安拉

  2.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期形成

  3.阿拉伯文化成就:阿拉伯数字、医学、文学;沟通东西方文化

古代日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

  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

  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问题思考: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

  提示:通过这一系列改革,解决了土地国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权制问题,打击了旧贵族在经济、政治上的顽固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你还知道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的哪些事例?你怎样看待日本民族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目标导学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教师提问: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封建庄园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有实力的庄园主开始把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组成以主从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的武士集团。武士集团对内镇压民众抗争,保卫庄园;对外侵占别人的土地,扩大自己的势力。

  2.教师讲述:武士集团之间不断进行争斗,最后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1185年,平氏政权灭亡。1192年,源赖朝从两条上皇处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

  3.教师提问: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提示: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教师提问: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5.资料链接: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武士道”没有是非观念,只重视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荣誉和安全。

  三、课堂总结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板书设计

  1.5世纪初,大和统一日本

  2.大化改新: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3.武士集团的形成和武士道

  4.幕府统治的建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