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目》优秀教学教案 篇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新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其中,《口耳目》教学法就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在《口耳目》教学法中,口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景对话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支持,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除了口语,听力也是《口耳目》教学法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听力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提高听懂外语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录音、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听力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听力理解题,让学生进行听力测试,检验学生的听力水平。通过反复的听力训练,学生的听力水平会有显著的提高。
阅读是《口耳目》教学法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文章等来进行阅读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让学生进行阅读测试,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持续的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
写作是《口耳目》教学法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写作短文、作文等来进行写作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写作指导,提供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写作。通过反复的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显著的提高。
综上所述,《口耳目》教学法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的综合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会有显著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口耳目》教学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口耳目》优秀教学教案 篇二
《口耳目》教学法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实施《口耳目》教学法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在进行《口耳目》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起到引导和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导入新知识、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教师在进行《口耳目》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应该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教师在进行《口耳目》教学时,要注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小测验、口头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综上所述,《口耳目》教学法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实施《口耳目》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施《口耳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口耳目》优秀教学教案 篇三
《口耳目》优秀教学教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古人以图形作为文字使用,这些文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象形字。象形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易于学生记忆字形,了解字义。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图画情有独钟。因此,本课教学设计重在以图画构建识字情境,以图画贯穿识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识字活动中感知字形,感知字义,并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生字卡片、学习卡片。(教师)
2.生字卡片,学习卡片。(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言: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机器猫》吧?机器猫有一个神奇的宝贝——“时光机”。只要坐上时光机,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今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到古代去看一看。
2.出示一个古代人物画像。引言:咦?这个人好像缺少了一些器官。哦,原来它们在老师的桌面上,我们来做一个拼图游戏把这些器官拼回去好吗?
3.互动活动:师生板前活动,拼贴器官。
设计意图: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喜欢动画人物,用动画片中孩子们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是吸引他们认真学习的“良方”。
二、学习生字,掌握音、形、义
1.认识象形字。
(1)出示“手、足、口、耳、目”的古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和字,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这些很像图画的符号,是古时候的一种文字,叫做象形字。
2.图文对照,指导识记“目”“足”。
(1)对照图画和文字,猜猜它
们是什么字?(2)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和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
(3)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识字。重点注意:
目:教师出示“目”的字理演变图,简单介绍后让学生与图片进行比较,找出“目”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外面的“3、《口耳目》教学设计”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
足:学生再次观察实物图片“足”和“足”的字理演变图,说一说“足”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
(4)请学生做小老师领读生字“目”和“足”,并扩词。
(5)教师小结:认真观察图画,找一找图画和生字的联系,我们就能了解这个生字的`意思,也能猜出它的读音,还能记住这个生字的字形呢!
3.小组合作,自主识记“口”“耳”“手”。
(1)出示三个字的字理图。小组合作,商议识字方法,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2)汇报交流。
预设:
口:①象形字识记。“口”字长得就像我们的嘴。
②数笔画识记。第一笔是竖,第二笔是横折,第三笔是横。
③用一用。“口”——口水、开口、口袋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看到红烧肉我就流口水。
耳:①比较识记。“耳”和“目”长得很像,“耳”的两个长横都出头,右边的长竖下面出头。
②用一用。“耳”——耳熟、耳聋、耳朵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我很喜欢吃木耳。
手:①数笔画识记。第一笔是撇,第二笔和第三笔都是横,第四笔是弯钩。
②用一用。“手”——左手、右手、双手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我有一双能干的手。
4.游戏巩固。
(1)连一连。
将金文、小篆、楷书分成三组,请学生“连连说说”,看谁说得正确。先在自己的学习卡上连一连,同桌对照,讲讲自己的理由。然后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连。
(2)游戏。
学生有的拿图画,有的拿楷书,有的拿小篆,有的拿金文,自己找到对应的朋友。可让学生用“我的朋友在哪里”“你的朋友在这里”这样的句子形式进行交流表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环节教学设计,猜字互动点燃了学生识字的热情,小组合作在观察和交流中感知字义,了解字形,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三、朗读小文,认识“站”“坐”
1.学生观察书中第10页的插图,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他们此时的动作吗?(站 坐)
2.教师板书两个生字(站、坐),指生朗读,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3.出示两个生字的字理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站:左边是一个人站立着,右边表示一个人站立的时候要占据一定的地方。
坐:两个人坐在一堆土上。
4.指导学生开火车读字,并扩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5.讨论:我们在站立和坐下的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姿势,才是健康文明的呢?
6.出示小短文,自由朗读后教师利用出示标准的“站、坐”姿势图。请学生对照图画说一说小短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中提到,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学习独立识字。在认读剩下的两个字时,教师设计了动作演示和图画观察环节,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并对汉字的演变产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引导学生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2.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笔画“横折”“撇”“弯钩”,一边书写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并用手指练习书空。再在本子上练习书写。
3.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然后在书中描红练写。
4.教师点评,重点注意“口”上大下小,不要把“口”写成方块;“目”和“耳”要注意中间两横间要留有距离,“手”注意弯钩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是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设计意图:初次书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例字的好习惯。“三分写,七分看”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笔画,认识字形结构,为正确书写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五、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2.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能体会这些人体器官的重要作用,产生爱护身体器官的情感,更对五个生字进行了巩固。
教学反思
1.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多种有趣的形式识字,如请学生猜一猜,指一指,连一连,给生字编儿歌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记生字,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2.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本节课伊始,我没有直接给孩子们讲什么是象形字,而是采用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猜想哪个身体部位和哪个字相连,然后同桌合作认一认。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教学环境下识字与交流,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