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平均数》教案【精彩6篇】

时间:2011-04-06 04:44: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数学《平均数》教案 篇一

标题:学生如何理解和应用平均数

引言:平均数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个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在数学中,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如何计算和应用平均数。本教案将介绍一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均数。

一、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教学方法

1. 概念讲解:首先,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例如,让学生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或平均成绩。然后,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练习应用: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计算某个班级同学的平均年龄或平均步行距离。

3. 分析比较:让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组数据的平均数。例如,让学生比较两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讨论可能的原因。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以简洁清晰的语言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实例演示:通过实际例子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步骤。

4. 练习应用: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应用能力。

5. 分析比较:让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组数据的平均数,讨论可能的原因。

6. 总结:对平均数的应用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的理解。

四、评估

1. 小组练习:在小组内完成一些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练习,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

2. 讨论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评估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拓展

1. 扩展应用:让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2. 探索发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语: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应用平均数,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平均数》教案 篇二

标题:培养学生对平均数的思维能力

引言:平均数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教案将介绍一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对平均数的思维能力。

一、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组数据的平均数。

4. 学生能够发现和利用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

二、教学方法

1. 概念讲解: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练习应用: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3. 探索发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4. 分析比较:让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组数据的平均数,讨论可能的原因,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以简洁清晰的语言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3. 实例演示:通过实际例子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4. 练习应用: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应用能力。

5. 探索发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6. 分析比较:让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组数据的平均数,讨论可能的原因,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四、评估

1. 小组练习:在小组内完成一些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练习,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

2. 探索发现:评估学生在探索平均数性质和特点时的思考和发现能力。

五、拓展

1. 扩展应用:让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深入研究: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平均数的相关性质和定理,拓宽他们的数学知识。

结语: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应用平均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拓宽他们的数学知识。

数学《平均数》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学具准备:

  移动学具板 、作业纸

  教具准备:

  移动示范板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放情景录像,预设认知冲突

  1.谈话导入、回顾情景。

  2.读懂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提出预设问题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2.萌发求平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平均成绩

  3.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那我们应该怎样求男生、女生各组的平均成绩呢?

  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

  (1)移多补少

  (2)一般方法

  男生:6+9+7+6=28(个) 284=7(个)

  女生:10+4+7+5+4=30(个) 305=6(个)

  男生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 ?

  为什么女生求出的总数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5.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我们求出男生组平均每人套中7个 ,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女生组平均每人套中6个,是不是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呢?那7和6分别是指什么?

  小结:7是男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6是女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

  6.新课小结,揭示课题 ,体会求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平均数的用途可大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处处要用到平均数,你们瞧!这里是有关平均数的一些资料。

  1.盐城去年全年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

  2.盐城市某小学三年级有10个班,平均每班人数为47人。

  3.小明的语、数、外,三门考试,平均成绩为92分。

  4.盐城市某小学三( 5 )班同学平均年龄为8岁。

  现在我们就带着新朋友平均数,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四、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移铅笔 (93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 (94页第2题)

  目的:体会一般方法的优越性,上升数学的真正特征,自主领悟平均数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辨析题(第94页 第3题)

  目的: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综合性训练:

  目的: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训练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数据、有根据预测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略)

数学《平均数》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练习和区别

  教学难点:

  利用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3分钟,复习导入,学生回顾)

  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 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环节 :合 作探究(25分钟,小组合作 探究,教师指导)

  内容:1.做一做[

  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

  黑板 门窗 桌椅 地面

  一班 95 90 90 85

  二班 90 95 85 90

  三班 85 90 95 90

  (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

  对于第(1)问,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计算,然后教师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的结果投影展示,进行评价。正确的答案是:

  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15%+9010%+9035%+8540% = 88.75

  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15%+9510%+8535%+9040% = 88.75

  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15%+9010%+9535%+9040% = 91

  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对于第( 2)问,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在全班交流体会:

  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内容:2.议一议

  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 增长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 (9%+30%+6%)= 15%

  小亮: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说明理由: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解法是对的。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内容: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 ,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 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 某校招聘学生会干部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四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 试 成 绩

  A B C

  语 言 85 95 90

  综合知识 90 85 95

  创 新 95 95 85

  处理问题能力 95 90 95

  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语言、综合知识、创新、处理问题能力按20%、30%、30%、20%的比例计算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2分钟,学生总结0

  内容:说说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议论、交流、总结出结论: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而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

  由于权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故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8.2。A组(优等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1、2

数学《平均数》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50页。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安排在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之后。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能准确地从条形统计图中去观察和收集数据,并会作简单的分析、归纳,回答相关的一些问题。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在学生掌握、比较多组统计图数据的基础上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及单个条形统计图内数据的分析、比较。可以通过观察统计图准确地比较出数量的多少及大小。例题中的情景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或类似的事情,学生分析起来也没有陌生感。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巩固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2.将条形统计图的认知与平均数的概念有机结合,进一步延伸对多组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计算。

  3.向学生灌输简单的平均数计算概念,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设计理念:

  统计及分析条形统计图是将简单的统计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一组或多组复杂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整理,绘制成图表来达到直观效果,并根据图表进行计算,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充分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概念。

  2.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归纳新知。

  4.将知识延伸到课外,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对多组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的方法,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

  平均数概念的引入及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5人一小组准备的十八枝小棒、三个纸盒。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启发谈话法、尝试法、启发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谈话导入。

  1.请学生说说统计表及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谈话:上学期期末考试,四(1)和四(2)班进行了一场数学小竞赛,最后四(2)班得了第一名。这两个班的人数和每人考的分数都不一样,怎么就知道哪个班考得好呢?老师们是怎么算的呢?(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学生回答到用“平均分”来计算的。如果提到“平均分”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及时板书“平均”两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入两班考试的事例让学生想到“平均分”的概念,为后面平均数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解说图意。

  2.课件出示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谁套得最准?同样方法出示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并提问。

  3.同时出示两组统计图。

  提问:这是男女生的比赛成绩统计图,男生和女谁套得准一些呢?

  【设计意图:先单个出示统计图是为了巩固旧知识,突然同时出现两组统计图并抛出问题是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引起他们对新知识的重视和思考】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质疑。直到学生说出“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为止,这其中老师可以用前面讲到的“平均分”概念进行引导。

  5.适时提问:如何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讨论会发现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科学。“平均分”的概念会给学生很好的启发。】

  6.学生尝试在统计图中通过移动长方块来达到大家都一样的结果。教师巡视引导,并发现方法得当的学生。

  7.请学生发言,畅谈自己的方法及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既让学生动了手也动了脑,再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他们会通过移动方块和计算找到最恰当和最简便的方法来找到“平均数”,新知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8.师总结: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得到“平均数”。引入“平均数”概念,并告知学生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可对多组数据进行综合比较。

  三、拓展延伸,巩固学习

  动手分一分

  1.将学生5人一组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把十八枝小棒按5、6、7根的要求分别放到三个小纸盒内。

  2.动手分一分,使每个纸盒内的小棒根数相同。看哪组最快最准地完成任务。

  3.让分得好的小组发言总结。

  动手算一算

  1.师问:刚才大家很快就分好了,如果现在是180根小棒按不同的根数插入三个纸盒内再分一样多会怎样?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利用刚才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师对两种方法再进行比较,并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练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计算“平均数”的方便和重要,也巩固了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

  四、归纳总结

  1.通过今天的分一分,算一算,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现在谁来说一说四(1)班和四(2)的“平均分”是怎么回事?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男生 女生

  6+9+7+6=28(个) 10+4+7+5+4=30(个)

  28÷4=7(个) 30÷5=6(个)

  平均数: 7 平均数: 6

数学《平均数》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做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判断题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内容来自闪亮儿童网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

  3、做一做第2题

  4、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平均数》教案【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