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引言】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篇词作,通过对北固亭的怀古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本教案将以此词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和分析词的结构、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 分析词的结构和意境,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3. 掌握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词的结构和意境分析。
2. 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词中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
1. 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文。
2. 词的相关背景材料。
3. 音频或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介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该词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 学习词的结构和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词的结构,如平水韵、韵脚、句式等,帮助他们理解词的结构和意境。
3. 分析词中的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词中的词句、修辞手法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他们思考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4. 掌握词的艺术特点
介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艺术特点,如意境深远、意义丰富、抒情真挚等,让学生能够欣赏并体会其中的美。
5. 听音乐、看视频
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资源,让学生通过声音和图像来感受词的情感和意境,进一步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欣赏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和分析《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古代文学作品,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培养了审美情操和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词的结构、意境和艺术特点,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词的美和作者的情感,提高了对词作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引言】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篇词作,通过对北固亭的怀古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本教案将以此词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和分析词的结构、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 分析词的结构和意境,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3. 掌握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词的结构和意境分析。
2. 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词中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
1. 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文。
2. 词的相关背景材料。
3. 音频或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介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该词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 学习词的结构和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词的结构,如平水韵、韵脚、句式等,帮助他们理解词的结构和意境。
3. 分析词中的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词中的词句、修辞手法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他们思考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4. 掌握词的艺术特点
介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艺术特点,如意境深远、意义丰富、抒情真挚等,让学生能够欣赏并体会其中的美。
5. 听音乐、看视频
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资源,让学生通过声音和图像来感受词的情感和意境,进一步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欣赏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和分析《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古代文学作品,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培养了审美情操和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词的结构、意境和艺术特点,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词的美和作者的情感,提高了对词作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三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课前导学】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 作者的写作背景
3、 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 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 作者的写作背景
3、 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课堂练习、探究】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阑珊:零落。
1、 这首词主要手法是什么?
2、 表
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 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 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 孤独者,用意何在?
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 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 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这也说明了《元夕》词“函盖万有”的特点。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而这当然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况周颐在《香海棠馆词话》中说辛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确为有见地之语。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搏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内容评析]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2、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