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探索贝多芬的音乐世界——贝多芬的早期作品教学设计
引言:
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度的情感表达。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贝多芬的音乐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以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为例,设计一节富有趣味和探索性的音乐课。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贝多芬早期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贝多芬音乐的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头部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这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并引导他们思考贝多芬的音乐特点。
2. 学习贝多芬的早期作品(15分钟):
介绍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如《魔王奏鸣曲》、《绝望奏鸣曲》等,并播放相关片段。通过细节观察,帮助学生了解早期作品的特点,如情感表达深刻、曲式创新等。
3. 合作探究(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贝多芬的早期作品进行分析。要求学生从曲调、节奏、和声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并用音乐术语进行描述。
4. 创作活动(15分钟):
鼓励学生根据对贝多芬早期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可以使用乐器演奏、口头表达或书写乐谱的方式进行。
5. 总结反思(5分钟):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并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贝多芬音乐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在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三、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贝多芬的中期和晚期作品,了解他的音乐发展和演变;
2. 鼓励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3. 引导学生研究贝多芬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他的理解。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将有机会深入了解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培养对他音乐的欣赏能力,并通过创作活动提高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对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敬仰之情。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探索贝多芬的音乐世界——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教学设计
引言:
贝多芬的晚期作品被誉为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展现了他音乐创作的成熟和深度。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本文将以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为例,设计一节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创作的音乐课。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贝多芬晚期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贝多芬音乐的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播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首交响曲的特点和表达的主题。
2. 学习贝多芬的晚期作品(15分钟):
介绍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如《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并播放相关片段。通过细节观察,帮助学生了解晚期作品的特点,如情感宏大、结构复杂等。
3. 合作探究(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贝多芬的晚期作品进行分析。要求学生从曲调、节奏、和声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并用音乐术语进行描述。
4. 创作活动(15分钟):
鼓励学生根据对贝多芬晚期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可以使用乐器演奏、口头表达或书写乐谱的方式进行。
5. 总结反思(5分钟):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并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贝多芬音乐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在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三、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贝多芬的其他晚期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2.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鉴赏会或演出,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3. 引导学生研究贝多芬的音乐哲学和他对音乐的独特见解。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将有机会深入了解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培养对他音乐的欣赏能力,并通过创作活动提高自己的音乐分析能力和创作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并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索音乐巨人贝多芬的音乐世界。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
2. 欣赏课文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学习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语言描写 展示人物精神世界的写作方法。
3. 揣摩文章语言,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4. 引导学生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情感。
2. 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3. 揣摩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可以细心聆听到什么?(生答:如潺潺的水声、清脆的鸟鸣、呼呼的风声……)(师归纳:声音是那样的奇妙动听)假如有一天你突然失去了听觉,你将如何面对这事情:下面我们同桌两人做一个小实验:(一个捂住自己的双耳,一个大声给提几个问题,然后两人交换做法。共同体会没有声音的感受。)(让学生交流感受。师归纳总结:进一步理解了残疾人的痛苦,作为一个正常的健康人是多么幸福!)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去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一下耳聋后的他是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面对自己的事业的?
2.作者简介
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社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棉集》《临窗集》等散文。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地开掘,同时,又注重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3.背景资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 始创作生涯。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晚年处于梅特涅反动统治和封建势力复辟时期,部分作品流露消极 情绪,但仍不失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切向往。其创作继承海顿、莫扎特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音调,鼓舞人心,激励斗志。为使音乐表现戏剧性对立,在创作手法上进 行多方面的革新:运用广泛发 展的对比主题,富于动力的和声进行;扩展奏鸣曲式结构使之适应矛盾冲突,深化了引子与再现以及尾声的表现意义。在套曲中善于以充满动力的谐谑曲代替雅致的小步舞曲,赋予管弦乐曲以交响性构思的配器,并在交响乐中引用人声等。其创作成就极大地深化了音乐艺术的思想 性和表现力,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 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和弥撒曲两部等。
本文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眼光,再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个耳聋的音乐家的内心的痛苦和同不幸命运顽强抗争。以贝多 芬面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的个性。
二、预习检查
厌恶(wù ) 深邃(suì) 下颏(kē) 重荷(hè)
踌躇(chóu chú) 磐 石(pán)
重荷:沉重的负担。荷,负担。
深邃:深奥。
锁闭:封锁。闭塞。
不见天日:看不到光明。
踌躇:犹豫。
凝重:庄重。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惹人注目:引起人们注意。
三、文章品析
推敲题目:标题中的“音乐巨人”突出了贝多芬在音乐领域的巨大贡献和崇高地位,也使人们产生了全面了解贝多芬作为“人”的日常生活和性格的愿望。
四、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1.主旨:本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叙述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描写了他目前的精神状态,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揭示了贝多芬面对厄运的态度,展示了他作为音乐巨人的内心世界,赞颂了贝多芬独特的气质和坚强的个性。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从女佣——贝多芬生活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
第二部分(6~24):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贝多芬的形象。
第三部分(25~27):贝多芬袒露他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了他独特的气质和坚强的个性。
五、对话文本
1.本文记叙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2.理清 “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3.(1)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指导学生朗读。
(2)学生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讨论明确: 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拖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
悲剧一般的神情、包含愁苦和力量的脸、或一样蓬勃的头发、略带灰色的眼,长而笨重的鼻子、略带方形烦人下颚:一位刚毅、善 良、执著的人,透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总之,贝多芬是一位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艺术家。
(3)教师总结 :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其貌不扬、极不讲究,可作者在描绘时。以形传神,显示了人物独有的个性和精神气质。
(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脸谱化。)
六、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学生快速朗读课文,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意 ,教师适时点拨)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 子的毛。”
讨论明确: 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 说,一般人都认为他不可理喻,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讨论明确: 音乐是心灵的颤动,是天籁之音,乐器奏出的是演奏者的心声。美是自然的,自然的美是最高的境界。贝多芬在这里强调是“我心里发出的”表明他极度的孤独和无人企及的心灵震撼,从而也显示出音乐社会性的特点。
(3)“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讨论明确: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 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人在孤独的时候需要放松,自然中的一切都会激 发人的想象。
(4)“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 ,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讨论明确: 贝多芬将耳聋了的自己比作是“倒落了的火山”“熔岩” 是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最强烈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这是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但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要与不幸的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5)“‘聋’虽然带来了无比可 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 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讨论明确: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不幸即大幸。如果我们从容面对生活,生活会绽开笑脸。“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面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略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她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是他终生的伴侣。
(6)“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讨论明确: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遇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 他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他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在此之前完成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因为受贝多芬的精神感召而创作的。
(7)“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讨论明确:贝多芬以他整个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地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也就是“心里的音乐”。
七、写作特色
1.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破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 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2.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 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 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八、小结
同学们,这两节课我们领略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的精神世界,他不屈服于命运、献身音乐的精神,他独立而骄傲、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品格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在他的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 曲》中结束我们这节课吧!
九、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除了贝多芬,你还知道哪些身残志不残的感人故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并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十、教学反思
1.采用“多元化”教学,主要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自主地合作,深入探究文章意境和情感。
2 .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