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一
标题:倾听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基石
导语:倾听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环节,通过倾听,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培养孩子的自信和情绪管理能力。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倾听来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连接。
第一部分:了解倾听的重要性
1.1 孩子的表达需求
孩子天生具有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的能力,但他们常常无法用言语清晰地表达出来。父母需要倾听孩子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以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
1.2 倾听对孩子的积极影响
通过倾听,父母可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尊重,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同时,倾听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倾听的技巧和方法
2.1 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
父母应该创造一个安全和亲密的沟通环境,让孩子感到自己可以自由表达。在倾听时,父母应该放下手机和其他事务,全身心地专注于孩子。
2.2 注重非言语沟通
孩子的非言语表达往往更直接和真实。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表情、姿势和动作来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并适时给予关心和安慰。
2.3 主动倾听和积极回应
父母应该主动询问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并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在倾听时,父母应该尽量避免打断和批评,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部分:倾听的实践技巧
3.1 使用开放性的问题
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思考和表达的能力。父母可以问孩子一些关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他们在学校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开放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2 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倾听时,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声音被重视和认可。父母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赞美和称赞来表达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
3.3 反思和改进
父母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倾听方式和效果,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倾听能力。通过不断实践和学习,父母可以建立起与孩子之间真正深入的情感连接。
结语:倾听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爱的桥梁,通过倾听,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培养孩子的自信和情绪管理能力。希望本文的教案能够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共同成长。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二
标题: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基础
导语:信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深入关系的基础,通过建立信任,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决策能力。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建立信任来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连接。
第一部分:了解信任的重要性
1.1 信任对孩子的积极影响
信任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认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同时,信任也能够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1.2 信任对父母的作用
建立信任不仅对孩子有益,对父母也有很大的帮助。信任可以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第二部分:建立信任的技巧和方法
2.1 建立开放和坦诚的沟通
父母应该与孩子保持开放和坦诚的沟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并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2 建立清晰的界限和规矩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和界限,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同时,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榜样。
2.3 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
父母可以适当地给予孩子自主权,让他们有机会做出决策和承担责任。在孩子做出正确决策时,父母应该给予赞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第三部分:建立信任的实践技巧
3.1 建立亲密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建立信任的基础。父母可以通过陪伴、关注和关心来加深与孩子之间的连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爱和被尊重。
3.2 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不偷看孩子的私人物品和通信。父母可以与孩子协商,共同制定一些关于隐私的规则和界限,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隐私得到保护。
3.3 建立正确的反馈机制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反馈,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是否正确。父母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赞美和建议来表达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结语:建立信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深入关系的基础,通过信任,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决策能力。希望本文的教案能够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与孩子建立信任,共同成长。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能力目标: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三、推进新课。
诵读文本,感知文脉。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一)解题,理清脉络
对象:母亲、母亲、孩子
内容:爱
层次:母爱、父爱、孩子
明确:
1、体验母爱(1—3)
2、感受父爱(4—7)
3、完善自身(8—10)
(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
特点与区别:
母爱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问题五: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
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问题引入)
第二课时
(三)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
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对文章进行小结,以时间和逻辑的顺序,分析了爱是一种能力。(对照板书)
四、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母亲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母亲。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联系电视剧《亲情树》,大姐孙雨欣用无悔的青春换来了弟弟妹妹永远的尊敬和永恒的亲情。
3、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
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②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4、尝试回答问题: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
(畅所欲言,深入探究)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王子爱上了一个森林女妖,女妖病了声言吃了王后的心脏病就会好。王子义无反顾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际剖开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亲的心。捧着热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树根绊倒,把母亲的心摔了出去。这时母亲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没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啊!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长大成人都被爱所包裹着,有时我们竟然因为周身的琐事将父母的关爱忽略了。学了这篇文章,难道我们的心弦没有与作者的某些观点产生共振吗?结合你的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感受到的父爱或者母爱。
我们再来听听弗洛姆的哲思箴言,看精彩语段。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感恩的心》音乐声响起)
六、情感延伸,真情书写(课后作业)
弗洛姆想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别人,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写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头,或直接读给他们听。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观点。
2、情感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是教学重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生阅读理解有一定困难。而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一些小故事来消除理论著作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浅入深,由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哲理的理性认识。
主要教学
方法按品读感知、对话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倡导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信息整合包括阅读时使用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同时还动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及时收集整合信息,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思路)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导题音乐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回忆有关母爱与父爱诗词营造情境,从最熟悉的感悟入手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
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思路,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做准备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答案可能是零散的、感性的,不过不要紧,只要能跟上思路,思考问题就行。)
三、研读讨论:
(一)探讨母爱与父爱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1、提示:文中哪些段是写母爱,这些段中哪些关键词语句子体现了母爱的特点?
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只要是母亲的孩子,母亲就会无条件的爱孩子。不管你是总统,还是平民;是一个高贵的公主,还是一个杀人犯;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母亲都会无条件的爱你。
(故事一: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向他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是的”,杜鲁门的母亲答道:“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学生找出词句: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
“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逐渐明晰母爱的特点)要真正有效的看书,就需要动笔,在勾画过程中让思路成形,从而高质量获取信息。
三、研读讨论
2、提示:父爱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父爱是有条件的。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到温暖,不断生长,发育。父亲的爱却引领我们正视人类生存的社会,学会生存、生活。要遵守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如纪律、秩序、法律等;要勇于承担、有责任感。父爱让我们在社会立足,正视我们成长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故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学生找出词句: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讨论、自由发言,找出句子。有效获取信息,认识父爱的不一样。
三、研读讨论3提问:如何解读“严父慈母”中的“严父”之爱?
(故事二:弗利克斯回来了弗利克斯是美国的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很爱他,他的父亲常时不时揍他几下。这年圣诞前夕,他的母亲正准备小香肠,家里没有芥末,父亲叫正在摆弄廉价相机的弗利克斯去买。弗利克斯正沉浸在自己的相机世界,被父亲轻轻打了一巴掌,才拿起瓶子恋恋不舍走出家门。他一出门就把这事忘光了,在街上一直逛到商店打烊,才记起自己是出来买芥末的。这时他不敢回家,因为他不想在圣诞节挨耳光。这样,他父母在怒气中吃完了没放芥末的小香肠。八点钟了,他们开始担起心来。九点钟他们跑出家门,去按弗利克斯朋友们的门铃。—─圣诞节的头一天,他们报告了警察。一连等了三天,音讯杳然!他们又等了三年,仍不知所终!久而久之,他们的希望破灭了。最后,他们不再等了,从此陷入了绝望的忧伤之中……打这起,圣诞前夜成了这孤寂的老两口生活中的忌辰。这样的日子过了多年,直到有一天,照例是圣诞,老两口照例吃着没放芥末的小香肠,身后传来一个颤抖的声音说:“买来了!这是芥末,爸爸!”接着,一只手从二老之间伸了出来。一点不假,一个满装芥末的瓶子放到了桌子上……母亲双手合十,深深地低下了头。父亲擦着桌子站起身,虽然热泪盈眶,却微笑着回过身来,举起胳膊给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说道:“去了这么长时间!你这个调皮鬼,坐到那边去!”)
自由讨论,直至火候才抛出故事二和故事三,学生自述经历或另有感人故事亦可。这里应是课堂的高潮,通过故事或自身经历的讲述,学生能非常清晰的认识到母爱与父爱的区别,也能更深的领悟到平日忽视甚至反感的伟大的父亲之爱。
(故事三:贝多芬几乎是在父亲的暴力下成长。贝多芬的父亲望子成龙,希望贝多芬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从小就接受严苛的音乐训练。贝多芬除了练钢琴之外,还要练小提琴、中提琴,贝多芬喜欢随意自己拉一些曲子,但只要被父亲发现,就会大骂他一顿,说:“你还没到达随心所欲的程度,现在好好给我一个音一个音照谱演奏!”父亲的教育严格,甚至常有时候是不合理的,但他还是为儿子神速的进步感到无比的骄傲,而且非常肯定将来他的儿子一定是个伟大的音乐家。)
小结:泰戈尔说:“我的欲望很多,我的哭泣也很可怜,但你永远用坚决的拒绝来拯救我,这刚强的慈悲已经紧密的交织在我的生命里。”父亲之爱,也许就体现在他的严厉、刚强和不动声色中。故高尔基说得好: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人生。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母爱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独立
父爱给孩子信心指导孩子生活理智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结合第八段,水到渠成的总结概括,享受专注阅读带来的快乐。为下一步质疑作准备
四、深入质疑:
提问: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提示:如果只有母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回答:孩子可能会沉浸在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只依赖于别人,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不会爱别人。
提示:如果只有父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回答:孩子可能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喜欢暴力、走极端等。也不会爱别人。
明确:成熟的人应具有的特点:
独立、温和;自信、理智。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此步质疑很有必要。通过反思,学生不仅更深理解父母之爱,还学会如何塑造自身成熟而健康的灵魂。事实上,到这个环节时,学生似乎都比昨天长大了好多。
五、延伸拓展: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父母之爱有什么新的认识和希望?假如你是父母,你又预备怎样履行父母的职责?(可选择一个问题回答)
课后周记让学生反省,对父母之爱上升至理性高度。
自我反思
这篇文章我自己非常喜欢,弗罗坶的《爱的艺术》让我感悟良多。因此,我也力图要通过教授这篇课文来告诉学生,爱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可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我们可以被人爱,还要学会爱别人,包括父母,老师,朋友,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能有意识地去爱别人,就意味着你已向成熟迈进了一大步。
1、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双边交流较多,全堂课基本以师生对话进行。基本做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要求。课堂伸缩自如,能收能放。学生兴趣盎然,感触颇多。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对课文有所取舍,放弃了“爱的成长过程”的理解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
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
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
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
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爱我们的祖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前准备:
课件、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过程:
一、抓住字眼,谈话导入。
导入新课:
师板书“爱”字,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爸爸妈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爱劳动、爱祖国??)教师小结:在这么多的爱中,有一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妈妈的爱。今天,让我们走进爱的话题,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妈妈的爱》,补充板书,并齐读课题。
(评价:学生在导入时融情入境,谈到爱的话题,无人不感到心里温暖。增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解课文,培养情感
(一)初步感知,激发情感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识字。
(评价: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得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字、认字,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促进学生间的合作。)
(二)检查学情,及时反馈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5.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
清凉的风滴落的泪、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再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中写的是什么事把妈妈的爱比作清凉的风、滴落的泪、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
(二)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
(评价:通过朗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
(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
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
(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几节。
(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
(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
(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
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夏天妈妈给我扇风,雨天妈妈为我遮伞,生病了,妈妈为我着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师问: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学习第四节略。
4.学习第五小节。
(1)小组讨论学习:体会妈妈教育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要从小爱我们的祖国。
(2)小组间进行朗读比赛
(三)出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妈妈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教师小结板书:爱妈妈
三、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做错事了,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妈妈的爱更是亲切的教诲。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四、深化朗读,熏陶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并利用写小诗、写亲情日记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五、齐唱歌曲表达情感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六、作业
1.写一篇亲情日记,思考:怎样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2.利用这次教育机会,召开家长亲情会,并请孩子在家长会上把自己写的小诗读给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