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 篇一:苏州园林的艺术魅力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布局和精心设计而闻名于世。它们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苏州园林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细腻的构思和精湛的工艺上。
苏州园林的设计注重营造一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和谐美。它们通常由多个小园组成,每个小园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特色。整个园林的布局以水池、假山和廊亭为主要元素,以及精心布置的花草树木和石雕等装饰。这些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自然景观的画卷。在苏州园林中漫步,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和宁静的氛围。
苏州园林的精湛工艺也是其艺术魅力的体现。它们的建造完全依靠人工,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例如,苏州园林中的假山是由工匠们亲手堆砌而成,形状各异,仿佛一座座真实的山峰。同时,园林中的廊亭、亭台和走廊等建筑也都采用了精湛的木工和石工技艺,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除了设计和工艺上的魅力,苏州园林还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闻名。苏州园林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满了哲学、诗词和绘画的意境。园林中的假山和景观布置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和寓意。例如,假山通常被设计成象征山水的形状,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崇敬之情。而园林中的花草树木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的种植位置和数量都与传统文化有关。
苏州园林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目光。它们不仅是观赏和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注重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保护和传承苏州园林的艺术魅力,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和了解这一瑰宝。
苏州园林教案 篇二: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与教学方法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其设计原则和方法对于园林设计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园林设计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与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首先,苏州园林的设计注重营造和谐美。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注重空间的协调与统一,使设计作品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苏州园林的布局和景观构成,了解如何将不同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和谐的空间环境。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案例和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园林设计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苏州园林的设计注重细节和工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对细节的敏感性和工艺的重视。可以通过教授绘图和模型制作等技能,让学生学习如何将设计理念转化成具体的设计方案。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苏州园林,观摩其精湛的工艺和细节处理,激发学生对于园林设计的热情和追求。
最后,苏州园林的设计注重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可以通过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园林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化元素的运用,赋予设计作品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个性。
总之,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与教学方法对于园林设计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实践和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细节和工艺的敏感性,以及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文化品味的园林设计师。
苏州园林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由同学讨论,教师归纳。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讨论归纳: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
提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提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归纳: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3段为例作分析。
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归纳: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苏州园林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