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时间:2018-08-04 07:11: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二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诗词的美。

2.学习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关爱友情。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学习课文:听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内容和意境。

3.理解课文:师生共同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4.欣赏诗歌: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朗读。

5.讨论交流:学生围绕诗歌的意境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了他们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一些抽象的意象理解力还有待提高。在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让他们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美和情感。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创作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2.学习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关爱友情。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黄鹤楼》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述黄鹤楼的故事。

2.学习课文:听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内容和意境。

3.理解课文:师生共同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4.欣赏诗歌: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朗读。

5.讨论交流:学生围绕诗歌的意境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6.拓展延伸: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想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了他们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我通过音乐和故事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课堂讨论和表演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增强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在讨论中,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我进行引导和激发。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创作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三

【#二年级# 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烟花:形容春天薄雾霭霭、柳絮如烟、鲜花掩映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

  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鹤、浩、故、辞、州、唯”6个字。

  2、熟读古诗、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雄浑开阔的意境,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二年级# 导语:背诵《静夜思》,回忆诗人的名字,简介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写过学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很多和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板书课师,指名读诗题,注意“鹤、孟、陵”的读音。

  3、解题:“之:去,离开。”的意思。

  说说诗的题目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三、自读感知,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注释:

  广陵:郡名。即今江苏扬州市。故人:老朋友,此指孟浩然。烟花:指春暖花开时美丽的春天景色。

  辞:告别,离开。孤:孤单。唯:只。天际流:流向天边。

  2、借助注释,小组自学诗句,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3、教师大体讲解全诗的大意:

  老朋友将在这春暖花开的春天在黄鹤楼和我分别,就要离开我前往扬州去了。他的船在碧空中渐渐消失,只见滔滔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4、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师: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在写这首诗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眷恋、依依不舍、祝愿和企盼)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6、反馈:指名朗读背诵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推荐送别诗,体会送别情。《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我这样安排教学:首先紧扣一个“送”字引导学生提问题(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为什么送?);接着就让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借助注释和收集的资料,自行解决以上问题;然后就是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为什么送”这两个问题。在处理“何时送”这个问题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烟花三月的美丽;在处理“为什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那为何作者看见的只是孤帆呢?”“李白为什么如此久久伫立在江边送孟浩然?”和“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会如何吟诵这句诗?”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李白却是在老朋友的乘坐的帆船都看不见了,还久久不愿离去。这是为什么呢?激发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

  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

  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导致课外拓展部分没有如期完成。

  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显得比较匆忙,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感悟只停留于表面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及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小学二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