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案设计三篇 篇一:探索古典音乐的魅力
教案名称:探索古典音乐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典音乐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能够辨认并欣赏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品。
3. 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著名的古典音乐家和作品,引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 与学生讨论他们对古典音乐的了解和感受。
2. 知识点讲解(15分钟):
- 介绍古典音乐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包括巴洛克、古典、浪漫等不同时期的音乐特点。
- 介绍一些著名的古典音乐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
3. 听觉欣赏(15分钟):
- 播放一些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品,如《小夜曲》、《第九交响曲》等。
- 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感受其中的情感和表达。
4. 分组讨论(15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他们喜欢的古典音乐作品,并分析其特点和表达方式。
- 每个小组派代表演示他们选择的音乐作品,分享他们的感受和分析。
5. 创作实践(20分钟):
- 要求学生以古典音乐为灵感,创作一个简短的音乐片段。
- 学生可以使用乐器或电子音乐软件进行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6. 总结(5分钟):
-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动和点评。
-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古典音乐的魅力。
教学资源:
- 多媒体设备和音乐播放器
- 著名古典音乐作品的音频文件
- 乐器和音乐创作软件
评估方式:
- 学生对古典音乐起源、发展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 学生对著名古典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 学生音乐创作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参观音乐会或观看古典音乐演出,深入了解古典音乐的演绎过程。
-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
高中音乐教案设计三篇 篇二:探索世界音乐的多样性
教案名称:探索世界音乐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
2. 能够辨认并欣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音乐作品。
3. 培养学生对世界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代表性的世界音乐作品和乐器,引发学生对世界音乐的兴趣。
- 与学生讨论他们对世界音乐的了解和感受。
2. 知识点讲解(15分钟):
- 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包括音乐风格、乐器和表演形式等。
- 介绍一些代表性的世界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如中国的古筝、巴西的桑巴等。
3. 听觉欣赏(15分钟):
- 播放一些代表性的世界音乐作品,如中国的《茉莉花》、巴西的《巴西之旅》等。
- 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感受其中的文化特点和情感表达。
4. 分组讨论(15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他们喜欢的世界音乐风格,并分析其特点和表达方式。
- 每个小组派代表演示他们选择的音乐作品,分享他们的感受和分析。
5. 音乐表演(20分钟):
-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可以是演奏乐器、唱歌或跳舞等形式。
-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世界音乐元素,展示多样的音乐表演。
6. 总结(5分钟):
-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音乐表演成果,并进行互动和点评。
-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世界音乐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
- 多媒体设备和音乐播放器
- 世界音乐作品的音频文件
- 乐器和音乐表演道具
评估方式:
- 学生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音乐文化的理解程度。
- 学生对世界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 学生音乐表演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研究更多的世界音乐风格和音乐家,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 组织学生参加世界音乐交流活动,与其他学校或国家的学生进行音乐合作。
高中音乐教案设计三篇 篇三
【#教案# 导语】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会聆听》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感悟音乐的表现和创造,逐步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
【过程与方法】
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两部作品中发挥的不同艺术作用。
【知识与技能】
学习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探究音乐要素在不同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来到《学会聆听》节目,我是这期节目的主持人。在我们开始聆听音乐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两个问题。大家平时在生活中听歌吗?通过歌曲大家都能感受到什么,可以举例子说明。
(生举手发言)
师:音乐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播放一段音乐时,我们不只是听,还要会听,听它在音乐方面的特点,听它表达的情感状态等等。我们可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两首作品,那么大家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鉴赏吗?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些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授
1.回顾音乐要素
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调式、曲式、和声等等。
一般音乐是通过其形式要素来体现情感和特点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力度是音量的强弱程度;速度是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2.欣赏《草原放牧》
(1)欣赏并回答问题
①哪些音乐要素发挥了主要作用?(节奏、力度、速度等推动音乐的发展变化。)
②独奏乐器是什么?(琵琶)
③音乐情绪是怎样的?(生机勃勃、活泼的,能想象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生活的情景。)
《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第一部分,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着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为主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
这部作品是根据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乐曲采用无标题协奏曲与标题交响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多乐章的划分与单乐章的归纳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与交响乐中常用的奏鸣曲式结合起来,将有情节的叙事性与纯音乐的抒情性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这部既有鲜明民族特色、又有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
(2)分别欣赏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题
学生练习分别打出两个主题的节奏,再加入旋律线哼唱主题旋律,最后加入速度、力度感受主题情感。通过练习对比分析两个主题:
①第一主题是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着力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这一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通过节奏、配器上的一些改变使音乐趋向热烈、欢快。
②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另一角度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的现实生活。它好像在对美丽而辽阔的草原进行着如歌似的赞美,又好像在描画着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更像内蒙古人民在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第二主题是一段颇具内蒙古长调色彩的旋律。
3.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欣赏并回答问题
①作品表达的情绪是怎样的?(缓慢的哀歌)
②说出这个乐章调式调性和曲式结构?(b小调,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通常,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都是热烈欢腾的快板,而这部作品的第四乐章却是一首缓慢的哀歌,其中浸透着“安魂曲”一样的情绪。
(2)再次播放音乐,并分小组讨论其中一些音乐要素的发展变化。之后每小组抽代表,教师分段播放作品,小组代表边听边解说,主要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
(三)巩固提高
最后分别完整欣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学生比较两个不同感觉的作品在旋律、速度、力度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发现不同风格情绪的作品通过各自的音乐要素体现出来,可见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小结作业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了解如何聆听感受一首音乐作品。同学们课下先自己欣赏一下《长江之歌》,并学唱。下节课,老师找同学先来进行歌曲的解说。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六、板书设计
《金蛇狂舞》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金蛇狂舞》,感受、体验其热闹、活泼的音乐情绪,体会江南人民赛龙船的热烈场景和欢腾的情绪。
【过程与方法】
在感受、体验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及其创作特点,掌握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
【知识与技能】
带感情哼唱作品,认识
作品的创作手法,体会作品情感。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听赏音乐作品,体会作者表达的音乐情感,认识了解聂耳及其音乐创作。
【难点】
理解并掌握螺蛳结顶的传统作曲技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为学生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剪辑视频,并请同学们仔细留意:“视频中出现的曲子的名字是什么,你在哪里听过?”
学生自由回答。(《金蛇狂舞》)
2.教师总结并追问:“这样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给现场营造了什么样的效果呢?”由此,顺势导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1.初听乐曲,乐曲表达了什么情绪?听此乐曲可以想象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欢腾的情绪;营造了节日氛围,表现了江南人民在节日的夜晚赛龙舟的热烈场景)
2.请同学们通过以往的历史常识结合课前的预习,简单介绍聂耳生平,教师做适当总结。(聂耳,是我国30年代的作曲家,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创作之中,也被称为是“人民音乐家”。它的创作领域包括群众歌曲、抒情歌曲、若干电影音乐作品以及民间器乐合奏曲,代表作品《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翠湖春晓》等等。)
3.乐曲的体裁形式是什么?(民乐合奏曲)
(三)探究学习
1.再次聆听《金蛇狂舞》,通过欣赏和观察乐谱,学生划分乐段,教师做总结。(乐曲分为几个部分?乐曲演奏主要由哪些乐器组成?全曲由三部分反复交替组成循环结构,乐谱上已经标注了分段记号。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也使乐曲民族特色更加鲜明。)
2.分段听赏音乐作品。
(1)分析第一段
聆听第一段,这段音乐描述了什么场景?(比赛开始时整装待发,人声鼎沸的场面。)
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2)分析第二段
聆听第二段,并思考:这一段在情绪上与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的?(情绪更加热烈,节奏更加紧凑、力度加强、速度变快。)
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3)分析第三段。
听赏第三段音乐,并思考:金蛇和狂舞分别指的是什么?(金蛇——江面上比赛的龙舟,狂舞——龙舟队争先恐后竞赛的场面。)
3.探寻音乐的创作手法。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作品,并结合第三段的乐谱,教师弹琴,学生通过分组对唱、接龙的方式仔细展开思考:在这段旋律中你能否发现什么规律呢?这是一种什么创作手法?(乐句之间上下呼应、呈现出逐渐紧缩的形式,最终以简洁的单音结束全曲。这是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作曲手法,叫做“螺蛳(si)结顶”。)
4.思考为什么运用“螺蛳结顶”这种创作手法?怎样演奏才能更准确的表达音乐情感?(“螺蛳结顶”可以很形象呈现问答句式;演奏时,一问一答要体现出一强一弱的演奏效果,形成鲜明的力度对比。整体速度稍快些,这样基本上就能把作品的整体情感准确的表现出来。)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得到了哪些启发?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同学们了解施光南的声乐作品——请同学们欣赏《打起手鼓唱起歌》以及《祝酒歌》,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同样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两个人,为什么在音乐创作上有着不同的风格呢?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2.师生共同总结。(两位作曲家生活于完全不同点历史时期——解放前和解放后,因此,艺术家的创作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小结作业
1.师生用问答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课主旨。(结合时代背景欣赏音乐作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音乐文化)
2.下节课我们以“人民革命音乐家”为主题召开一次音乐赏听会,同学们在课下整理文本及音响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金蛇狂舞》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金蛇狂舞》,感受、体验其热闹、活泼的音乐情绪,体会江南人民赛龙船的热烈场景和欢腾的情绪。
【过程与方法】
在感受、体验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及其创作特点,掌握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
【知识与技能】
带感情哼唱作品,认识作品的创作手法,体会作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听赏音乐作品,体会作者表达的音乐情感,认识了解聂耳及其音乐创作。
【难点】
理解并掌握螺蛳结顶的传统作曲技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为学生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剪辑视频,并请同学们仔细留意:“视频中出现的曲子的名字是什么,你在哪里听过?”
学生自由回答。(《金蛇狂舞》)
2.教师总结并追问:“这样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给现场营造了什么样的效果呢?”由此,顺势导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1.初听乐曲,乐曲表达了什么情绪?听此乐曲可以想象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欢腾的情绪;营造了节日氛围,表现了江南人民在节日的夜晚赛龙舟的热烈场景)
2.请同学们通过以往的历史常识结合课前的预习,简单介绍聂耳生平,教师做适当总结。(聂耳,是我国30年代的作曲家,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创作之中,也被称为是“人民音乐家”。它的创作领域包括群众歌曲、抒情歌曲、若干电影音乐作品以及民间器乐合奏曲,代表作品《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翠湖春晓》等等。)
3.乐曲的体裁形式是什么?(民乐合奏曲)
(三)探究学习
1.再次聆听《金蛇狂舞》,通过欣赏和观察乐谱,学生划分乐段,教师做总结。(乐曲分为几个部分?乐曲演奏主要由哪些乐器组成?全曲由三部分反复交替组成循环结构,乐谱上已经标注了分段记号。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也使乐曲民族特色更加鲜明。)
2.分段听赏音乐作品。
(1)分析第一段
聆听第一段,这段音乐描述了什么场景?(比赛开始时整装待发,人声鼎沸的场面。)
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2)分析第二段
聆听第二段,并思考:这一段在情绪上与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的?(情绪更加热烈,节奏更加紧凑、力度加强、速度变快。)
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3)分析第三段。
听赏第三段音乐,并思考:金蛇和狂舞分别指的是什么?(金蛇——江面上比赛的龙舟,狂舞——龙舟队争先恐后竞赛的场面。)
3.探寻音乐的创作手法。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作品,并结合第三段的乐谱,教师弹琴,学生通过分组对唱、接龙的方式仔细展开思考:在这段旋律中你能否发现什么规律呢?这是一种什么创作手法?(乐句之间上下呼应、呈现出逐渐紧缩的形式,最终以简洁的单音结束全曲。这是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作曲手法,叫做“螺蛳(si)结顶”。)
4.思考为什么运用“螺蛳结顶”这种创作手法?怎样演奏才能更准确的表达音乐情感?(“螺蛳结顶”可以很形象呈现问答句式;演奏时,一问一答要体现出一强一弱的演奏效果,形成鲜明的力度对比。整体速度稍快些,这样基本上就能把作品的整体情感准确的表现出来。)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得到了哪些启发?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同学们了解施光南的声乐作品——请同学们欣赏《打起手鼓唱起歌》以及《祝酒歌》,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同样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两个人,为什么在音乐创作上有着不同的风格呢?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2.师生共同总结。(两位作曲家生活于完全不同点历史时期——解放前和解放后,因此,艺术家的创作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小结作业
1.师生用问答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课主旨。(结合时代背景欣赏音乐作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音乐文化)
2.下节课我们以“人民革命音乐家”为主题召开一次音乐赏听会,同学们在课下整理文本及音响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