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精选6篇)

时间:2013-04-09 04:26: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 篇一

主题:认识数的大小关系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数的大小关系,能够准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能够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数的大小关系。

2.能够准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能够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练习题、小黑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一些水果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每种水果的数量大小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的方式表示数量的大小关系。

2.呈现新知:介绍“大于”、“小于”、“等于”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如何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3.讲解规则:讲解比较大小的规则,如两个数相等时,它们互相“等于”;两个数不相等时,较大的数“大于”较小的数。

4.练习演算:让学生通过计算器或口算比较大小,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5.巩固训练: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批改,纠正错误,并解释正确答案。

6.拓展延伸: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用适当的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在实际问题中,我们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数的进位与退位。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 篇二

主题:数的进位与退位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数的进位与退位的概念。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进位与退位的计算。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进位与退位计算。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数的进位与退位的概念。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进位与退位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进位与退位计算。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练习题、小黑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一组数,让学生观察数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的方式表示数的进位与退位。

2.呈现新知:介绍数的进位与退位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进位与退位的计算。

3.讲解规则:讲解进位与退位的规则,如当个位数大于等于10时,应进位到十位;当个位数小于0时,应退位到十位。

4.练习演算:让学生通过计算器或口算进行进位与退位的计算。

5.巩固训练: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批改,纠正错误,并解释正确答案。

6.拓展延伸: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数的进位与退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进位与退位的计算。在实际问题中,我们也能够解决进位与退位的计算问题。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数的加法与减法运算。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认识,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积极地数学学习情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认识千米

  (课件出示二年级小朋友的数学日记)

  20xx年9月1日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学校报到。我很高兴,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个长2分米,宽6厘米,高3厘米的铅笔盒,但是我也累了,那是因为我们来回一共走了2米的路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年级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我们大家来读一读。(齐读)

  师:他们来回只走这么长的路程会累吗?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千米?(高速路牌、表盘等)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看!

  (出示课件:千米 km 公里的图标)

  师;这是同学们说的高速路牌,说说什么意思?

  指着“限速”标志 你认识吗?说说什么意思?(学生说不出,老师解释)

  师: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千米可以用km表示,又叫公里)(板书:km 公里)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千米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而且我们还发现了千米用字母km表示,又时还把它叫做公里。

  二、 感受千米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就从100米来研究。(出示千米) 师:你熟悉这个地方吗?猜一猜从新西巷路口到学校的什么位置大约100米?(学生讨论 交流)

  师:想知道100米到底在哪吗?看!(播放录像:老师做适当的解释)

  师:哦,原来从新西巷口出发,经过操场,还要路过校门口,一直走到体育器材那大约100米

  师:想知道走100米大约花多长时间吗?大约花1分半,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100米有多长。(闭眼睛体会)

  师:如果走10个这样的长度,你知道走了多少米吗?(1000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10个100米就是1000米)大约多长时间?(十几分钟)

  师:原来我们步行1000米要用十几分钟。现在你们对千米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你估一估:从天龙到迎泽桥东走,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讨论)

  师:老师也做了调查,发现从天龙到迎泽桥东加油站大约1千米,你想说什么?

  (1千米很远,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师:如果老师站在天龙,你在加油站,我大声喊你的名字,你能听见吗?

  师:通过刚才我们了解到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约花十几分钟,而且还发现千米是比米大的单位。

  师:我们感受了生活中的1千米,现在回到学校里。(出示课件:操场)

  师:一圈200米,几圈是1000米?1000米还可以怎么写?(板书:1千米=1000米)

  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单位不同,数字也不同)

  师:虽然单位、数字不同,但他们表示的距离?(出示课件:操场250米、400米)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4个250米是1000米,也是1千米)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1000米,你能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出示课件:想想做做1题)

  师: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读一读,找找关键字

  三、 巩固练习

  师:小花参加跑步比赛,体育老师让他绕400米的操场跑5圈,小花一听,5圈?是多少米,多少千米?你知道吗?打开课本45页,你来写写。(汇报)

  师:20xx米=2千米,那么(出示课件)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师:现在我们对千米和米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老师考考大家的判断力,认为对的站起来,认为不对坐着不动。(出示课件) 汽车每小时行60米

  1千米又叫1公里

  跑道长400千米

  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师:你们真了不起,那老师到想问问你们,什么时候用千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千米)

  师:说得好,(老师做手势)

  (出示课件:天安门城楼高、南京长江大桥、长江) 师:你会填吗?追问:为什么?

  师:你们太聪明了。(老师表情)

  师:这又是什么图呢?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第二个问题你要怎么解决?(同桌讨论)

  师:你们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四、 欣赏

  (鸟类飞行速度、长江长度、地球半径等自然界有关千米这一单位的知识)

  五、 小结

  今天我们有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它是?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千米 (km)

  1千米=1000米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 篇四

  设计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上述情况,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学具,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

  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目的性更强;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帮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盘秤

  学生准备

  盐 牛奶 黄豆 回形针 花生米 军棋 2分硬币 苹果 鸡蛋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主题图,找出有关信息。

  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

  (2)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

  (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小结:淘气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用“克”作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探究新知

  1.认识秤,学会读数的方法。

  (1)了解学生知道的秤。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例如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课件出示各种秤)

  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秤,比如学生可能通过看图,看电视,逛市场见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等。

  (2)了解读数的方法。

  出示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

  学生观察盘秤上的圆盘,知道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2.动手实践,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来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预设

  生1:2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约是1千克。

  生3:10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

  (5)体会几千克有多重。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苹果、洗衣液、白菜等课前准备好的物品)

  (6)抱一抱。

  汇报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依次体会到了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大有益处。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师出示:星期六,淘气和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笑笑买了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师巡视。学生计算结果,师注意关注学生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才同学们帮笑笑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棒!在买书的时候,淘气也遇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二、互动解疑

  1、师出示: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汇报

  板书:3.2+11.5=

  2、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样计算3.2+11.5的?

  生1: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也就是14.7元

  生2:可以用竖式计算。 3元2角3.2元+11元5角+11.5元16元7角16.7元

  (4)小组讨论。

  (5)完成课本试一试的题目,你会做吗?

  三、启思导疑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几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的加法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四、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第7万状的第1题。

  2、用竖式计算。

  2.5+0.2 3.9—2.9 6.5+3.1 3。

  小小文具店:小丽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笔记本2.1元,一个文具盒5.3元,一支钢笔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钢笔一共多少元?

  (2)一个文具盒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脱式计算。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

  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 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3=15(元) 15+20=35(元)

  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5×3+20

  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明确: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

  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3)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

  (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50-15×2

  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思考: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5×3+20 50-15×2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计算。

  2.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

  教师强调:

  第(1)题,先算4张成人票的价钱,再算应付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5×4+8。

  第(2)题,先算12张儿童票的价钱,再算应找回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00-12×8。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