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芭》教案设计课后习题及教学反思(推荐3篇)

时间:2018-04-06 09:49: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素芭》教案设计课后习题及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中,教案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本文将针对《素芭》这本课本,设计一套适合课后习题,同时进行教学反思。

1. 课后习题设计

1.1 选择题

1)《素芭》这本课本主要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A. 小芭蕾舞者的成长之路

B. 小女孩与芭蕾舞者的友谊

C. 芭蕾舞者们的演出经历

D. 芭蕾舞团的组织与管理

2)小芭蕾舞者的爸爸是什么职业?

A. 演员

B. 舞蹈家

C. 音乐家

D. 老师

3)小芭蕾舞者为什么最后没有参加演出?

A. 受伤了

B. 没有时间准备

C. 失去了信心

D. 舞台被取消

1.2 填空题

1)小芭蕾舞者最喜欢的舞蹈老师是_______。

2)小芭蕾舞者最后放弃了舞蹈,选择了_______。

1.3 简答题

1)你认为小芭蕾舞者为什么最后没有参加演出?

2)你觉得小芭蕾舞者的爸爸对她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2. 教学反思

《素芭》这本课本以芭蕾舞为主题,通过小芭蕾舞者的成长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了舞蹈所需要的努力和奉献。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观看舞蹈表演视频、进行小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学生对舞蹈这个主题不感兴趣,他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不够深入。其次,在设计课后习题时,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导致有些学生对习题不感兴趣,只是敷衍了事地完成。再次,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等,以增加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首先,我会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自由发挥、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课后习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图片、音频等,以提高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通过对《素芭》教案设计课后习题及教学反思的分析,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个性化需求,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素芭》教案设计课后习题及教学反思 篇二

在《素芭》这本课本的教学过程中,教案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本文将针对这本课本,设计一套适合的课后习题,并进行教学反思。

1. 课后习题设计

1.1 选择题

1)《素芭》这本课本主要以什么为主题?

A. 花朵

B. 舞蹈

C. 动物

D. 城市

2)小芭蕾舞者的爸爸是什么职业?

A. 演员

B. 舞蹈家

C. 音乐家

D. 老师

3)小芭蕾舞者为什么最后没有参加演出?

A. 受伤了

B. 没有时间准备

C. 失去了信心

D. 舞台被取消

1.2 填空题

1)小芭蕾舞者最喜欢的舞蹈老师是_______。

2)小芭蕾舞者最后放弃了舞蹈,选择了_______。

1.3 简答题

1)你认为小芭蕾舞者为什么最后没有参加演出?

2)你觉得小芭蕾舞者的爸爸对她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2.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学生对舞蹈这个主题不感兴趣,导致他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不够深入。其次,我在设计课后习题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导致有些学生对习题不感兴趣,只是敷衍了事地完成。再次,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等,以增加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首先,我会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自由发挥、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课后习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图片、音频等,以提高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对《素芭》教案设计课后习题及教学反思的分析,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个性化需求,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素芭》教案设计课后习题及教学反思 篇三

《素芭》教案设计课后习题及教学反思合集

  《素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

  2、能力方 法

  体会小说中细腻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

  3、情感意志

  正确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素芭的美丽聪慧和善良纯洁的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4、重点

  整体感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5、难点

  第一章中的人物肖像描写的作用

  教具

  PPT课件

  板书设计

  章节情节

  1素芭身世

  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

  2生活环境

  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

  3亲密朋友

  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

  4帕斯达帕

  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

  5父母之命

  觉醒的自我,月夜的倾诉

  6被逼远嫁

  悲伤的眼泪,无言的结局

  一、导入

  在有关“人物”这个单元中,我们刚刚认识了一位俄罗斯少女娜塔莎,下面我们再来结识一个印度女孩素芭。一起来学习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泰戈尔的小说《素芭》。

  二、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

  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他的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泰戈尔出生后,母亲身体不好,还要操持一个四代同堂,上百口的大家庭,无力照看孩子。14岁的泰戈尔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母爱,母亲就病逝了。母亲病逝后,泰戈尔由五嫂照顾。少年的泰戈尔与这位嫂子非常亲近,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语言。他们一起游戏,一起讨论文学。当泰戈尔成为诗人后,她是他的第一个有见识的评论者。她对泰戈尔的一切作品都要仔细地审阅,使他免除了文艺家们常常容易产生的弊病——虚荣和缺乏自我批评。但是,1884年,五嫂自缢身亡。1902年,泰戈尔的那一场不以恋爱开始却十分恩爱的婚姻结束了。比他小11岁的妻子,病逝了。在妻子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泰戈尔日夜守护在侧,但紧接着,他的二女儿也逝世了。

  泰戈尔对于印度妇女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他的众多短篇小说中,都述说了妇女们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为妇女鸣不平。

  三、整体感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1、快速阅读小说,简要连贯地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素芭是个哑巴,她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素芭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村子,素芭没有朋友,只有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陪伴她。古赛家的小儿子是唯一一个愿意理睬素芭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素芭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窘境。父母在村人的逼迫下,将素芭嫁给了加尔各达城的一份人家。与其说是嫁,不如说是骗了一份人家。新郎家事先完全不知道新娘是哑巴,而自私的素芭父母,为了保住自己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竟狠心的将素芭留在了外乡。

  2、思维磨剑:你能把小说每章的主要内容浓缩一句话吗?请据此制作一张情节脉络表。

  四、重点赏析:

  第一章: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

  1、指名学生朗读,思考:素芭有一个缺陷,就是天生不会说话。对这样一个不幸的女孩,素芭的父母和她村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的呢?

  (1)素芭的父母——“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

  问:对于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素芭的父母有没有给予更多的怜爱?

  明确:没有。“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对她的归宿的担心,但从母亲的表现来看,他们没有给予她更多的关爱,而是把她看成是自己的负担。

  问:那么,村人们呢?他们是怎样对待素芭的?

  (2)村里的人们——“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问:那么,父母的担忧、人们的议论纷纷,不会说话的素芭能感觉得到吗?她的心里是怎样一种感觉?

  明确:素芭虽然不会说话,却有一颗聪颖、敏感的心灵,这一切都让她感到非常痛苦。

  2、赏析文中的人物肖像描写

  (1)问:从第一章中的文字开看,你觉得素芭长得美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这句话给人的印感觉是这是一个惊人的美丽的女孩子,她配得上所有没有的东西。

  (2)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说道:“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所以,鲁迅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十分注重对人物眼睛的刻画,大家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如《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眼睛:

  ①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②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③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④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⑤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从祥林嫂眼神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带给她的不幸,封建礼教对她的摧残。

  (3)问:对于哑女素芭来说,画眼睛是介绍她的一条捷径。泰戈尔是怎样描写素芭的眼睛的呢?

  齐读第一章最后一个段落,思考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素芭的眼睛的?

  明确:运用排比和比喻,细致而生动地刻画出素芭美丽而迷人的眼睛。

  五、重点赏析:第二章:

  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

  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的方法有这样几种: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而侧面描写则包括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在刻画素芭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泰戈尔除了正面的肖像描写之外,还用了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了侧面烘托。下面我们来欣赏文中的一段环境描写,一起来看看素芭生活的那个村子。

  齐读第二章,思考素芭生活的村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写素芭生活的环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这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小鸟、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

  问:描写素芭生活的这么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对刻画素芭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在那样一个热闹的忙忙碌碌的世界里,素芭显得那样的孤寂,反衬出素芭的孤独。

  六、课堂小结

  通过前两章的赏析,我们发现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却是一个美丽、聪颖、敏感、孤独的女孩。那么,这么一个读来令人同情不已的女孩,她的命运如何呢?我们下节课再分析。

  七、布置作业

  细读小说后四章,分析人物形象。

  《素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类型等

  2、能力方 法

  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把握其主要特征。

  3、情感意志

  正确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素芭的美丽聪慧和善良纯洁的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4、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5、难点

  体会本文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具

  PPT课件

  板书设计

  一、素芭其人

  二、环境优美 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

  三、动物朋友

  四、人类朋友 对世俗的不满

  五、离乡远嫁

  六、婚前婚后

  一、导入

  通过前两章的赏析,我们发现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却是一个美丽、聪颖、敏感、孤独的女孩。那么,这么一个读来令人同情不已的女孩,她的命运如何呢?我们先回过头来看看素芭生活的环境。

  二、分析素芭的生活环境

  上节课我们赏析了小说的第二章,我们发现这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小鸟、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

  看起来这个地方似乎是一个和谐社会,下面我们再走进这个小小的社会仔细观察,看看它是否真的那么纯净美好。

  看看这个村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可怜的哑女素芭吧。

  (1)父母

  “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把这个残疾的女儿看作自己的负担。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终于可以扔下这个包袱了!可以看出父母对素芭是多么的冷漠,对女儿的内心对女儿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丝毫的担心。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

  (2)村民

  “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人们似乎也把这个哑巴女孩看作是村子的一个耻辱,是一个不祥之物。

  问:素芭的父母、村里的人们是这样对待她的,再看她唯一的人类朋友、唯一的玩伴,古赛家的小儿子帕勒达帕,他能理解素芭吗?他真的关心素芭?

  (3)朋友:帕勒达帕

  “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但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会说话,而素芭是位哑女,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这句话暗示了素芭的可悲命运,她的唯一的朋友并不真正理解她。

  “其实,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然而,素却没有诞生在设有臣民的水晶宫的王朝里,而降生在巴尼康托一位庶民家里,所以她今朝无法施展魔术,让古赛家的孩子帕勒达帕感到惊奇。”素芭千方百计想获取朋友的关注却不能。

  “这期间,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

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朋友的话显得漫不经心,没有丝毫的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并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

  素芭没能从她的乡亲,甚至是她的父母、朋友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素芭生活的这个地方的确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同时那也是一个人情冷漠的地方。

  没法从那些会说话的人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素芭只能到哪里去寻求安慰?

  (1) 动物

  素芭有几个知心朋友,它们是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

  齐读小说第三章,感受素芭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这幅画面,让人感觉十分温馨;素芭与这些动物朋友彼此依恋、彼此关怀、彼此理解。这一切让我们暂时忘却了素芭的不幸。

  问: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将素芭与动物之间的友谊描写地如此细致、这么温馨呢?

  明确:正是因为素芭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关心和理解,所以她只能从那些动物那里寻找安慰。这个温馨的画面从侧面写出了素芭的不幸和孤独。

  不会说话的素芭却从动物们那里得到温暖,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情的冷漠。

  除了可以从动物朋友那里得到些许的安慰之外,素芭倾诉的对象还有谁?

  (2) 大自然

  如第五章中素芭的月夜倾诉。

  朗读第58页“那天又是月圆之夜……别赶走我!”

  素芭的那个会说话的母亲无法理解女儿心中的无奈与无助,可怜的素芭只好扑倒在人类的无言的大地母亲的怀里哭诉。

  三、合作探讨小说的结尾

  1、小说的结尾素芭被逼远嫁他乡,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素芭反而顺利地通过了“考官们”的检验。但是没过多久,婆家就发现她是个哑巴。此后,素芭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你是怎样理解小说的结尾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

  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纳,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大团圆的结局;二是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是深深的悲剧意味。

  到底哪种理解更准确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问问泰戈尔,他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2、时代背景介绍:

  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需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有扶养父母的义务,於是父母千方百计的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受歧视。 不仅如此,大约西元前750年写成的印度教经典中规定,女子在世间唯一的神就是她们的丈夫,她们唯一的工作就是顺服丈夫,讨丈夫欢心,不论他有任何缺陷。这种思想,深入民间,女性从小就被灌输将来做个贤妻良母。 在印度,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妆不是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需索,脚踏车,机车,电视或者洗衣机,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鲜。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勉力营治,女儿於是成为家庭的包袱。 事实上,印度人的婚姻多半由父母安排。而相亲是女性一生之中极为羞辱的一刻,男方和他的家长应邀到女方家中。女方盛装以待,用丰盛的食物款待男方,女方的家长免不了要夸耀女儿的手艺,例如强调菜肴都是女儿亲手做的,然后才把女儿带出来让对方打量。 倘若对方满意,双方的父母就开始讨论嫁妆。如果男方的条件好,比方是公务员,嫁妆就要多一些。反之,如果女方的条件好,譬如受过高中教育,嫁妆就可以少一些。如果谈不拢,整个相亲的过程就得重来一次。对女子而言,不论因为她外貌平庸,或是她的父亲筹不出男方要求的嫁资而遭到拒绝,都是极大的创痛。

  泰戈尔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一直关注女性的悲剧命运。

  仔细研究这篇小说我们可以发现泰戈尔用大量笔墨细腻描写素芭极为深刻、极为美好、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样一个女孩却没有得到她应有的关爱,而且小说的第六章也清楚地告诉我们:“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在这里,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这里只有欺骗和交易。女儿因为残疾而变成了亲人的负担,而不是得到亲人更多的爱护。“现在,在这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灵里,响起一种无限的无法言说的哭泣声,除了心灵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这不仅是素芭无法言说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因而使悲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冰心在翻译《素芭》的结尾时是这样翻译的:“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做了一次仔细的考察。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来仔细地考察,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泰戈尔研究专家董友忱翻译的《泰戈尔短篇小说选》中《素芭》的结尾是这样翻译的:“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通过不同译作的比较阅读、分析,我们很清楚地知道,素芭的丈夫是另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而不是把素芭当成是会说话的姑娘。

  四、心中的素芭——分析人物形象

  读到这里,我相信素芭这个人物形象在我们的心里有很清晰了,下面就请你个这个句子填上一个词语,并从文本中找出理由: 素芭是一个_____的姑娘。

  举例:

  素芭是一个美丽的姑娘:第一部分眼睛的描写。

  素芭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姑娘:心理描写

  素芭是一个善良的姑娘:与动物、与自然

  素芭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姑娘:是亲人的负担、让朋友冷漠、被丈夫抛弃

  五、想象练习

  那么,对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姑娘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请以“素芭,我想告诉你”开头,和素芭说一句话。

  六、领会小说的主旨

  通过塑造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哑女素芭的形象,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呢?

  主题归纳:

  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心地善良的哑女,他“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这的大黑眼睛”,有着纯真清澈的心灵,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却只能独享孤独和寂寞,最后被父母骗嫁到远方,最终被抛弃。作者通过对素芭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世俗的不满情绪。

  七、总结:人物描写手法分析

  “要讲述一些想象出来的事,印度人是举世无双的。”----古希腊旅行家

  那么,泰戈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素芭这个人物形象的?

  明确:

  手法分析:

  正面描写(眼睛)

  侧面描写(生活环境)

  反面衬托(父母、帕勒达帕)。

  八、布置作业

  想像一下素芭被抛弃之后的情景,给本文加一个结尾。

  《素芭》学案

  一、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分出现的他的诗歌体裁和题材丰富多彩,清新隽永;小说格调新颖、感染力强;戏剧种类繁多,富于哲理意味;歌曲或哀婉缠绵、或威武雄壮,不拘一格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泰戈尔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最高荣誉,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弃绝》《素芭》《摩诃摩耶》《沉船》等;散文有《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

  二、词语积累

  瑕疵( ) 浑身解( )数 蜷( )缩 毗( )邻 埠( ) 炙( ) 颊( )

  磨蹭( )( ) 舐( )

  摩挲( )( ) 憩( )

  蜃( ) 愫( ) 葺( )

  三、复述课文情节

  四、人物形象的塑造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说道:“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对于哑女素芭来说,画眼睛是介绍她的一条捷径泰戈尔是怎样描写素芭的眼睛的呢?

  2.第一章最后一个段落,思考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素芭的眼睛的?

  3. 在刻画素芭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泰戈尔除了正面的肖像描写之外,还用了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了侧面烘托

  ⑴思考素芭生活的村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⑵问描写素芭生活的这么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对刻画素芭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⑶对于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素芭的父母有没有给予更多的怜爱?

  ⑷村人们是怎样对待素芭的?

  ⑸父母的担忧、人们的议论纷纷,不会说话的素芭能感觉得到吗?她的心里是怎样一种感觉?

  ⑹阅读第四章最后两段,这里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参考

  二、词语积累

  cī xiè quán pí bù zhì jiá mó ceng shì mó suō qì shèn sù qì

  三、复述课文情节

  大自然里的素芭:丰富的感情、敏感的心灵(美好的姑娘,无言的快乐)

  父母眼里的素芭:母亲:造物之的诅咒、自己胚胎的污点

  父亲:无奈的爱

  村庄里的素芭:孤寂的女孩(无言的女孩)

  小动物面前的素芭:亲密的伙伴

  好朋友身边的素芭:冷漠的朋友

  丈夫眼里的素芭:考官挑选被考人

  四、

  1、“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

  2、明确:运用排比和比喻,细致而生动地刻画出素芭美丽而迷人的眼睛

  (正面描写,作者对素芭的眼睛和嘴唇进行了浮雕般的刻画,用了大量的笔墨将素芭美好、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腻的表述,对她的性格加以诗化,正面展示了她的独特、美丽和聪慧)

  3、

  (1)明确:作者写素芭生活的环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这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小鸟、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

  (侧面烘托,作者几乎用了两章的篇幅,把素芭放置到比社会环境温暖得多的自然环境中,在这里,素芭不仅是美好的,还有无言的欢乐)

  (2)明确:在那样一个热闹的忙忙碌碌的世界里,素芭显得那样的孤寂,反衬出素芭的孤独

  (3)明确:没有“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对她的归宿的担心,但从母亲的表现来看,他们没有给予她更多的关爱,而是把她看成是自己的负担

  (4) 村里的人们——“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5) 明确:素芭虽然不会说话,却有一颗聪颖、敏感的心灵,这一切都让她感到非常痛苦

  (反面衬托,素芭身边的人们是一群普通的劳动者,但是对素芭表现得极为冷漠和麻木;女儿因为残疾而变成了亲人的负担,因而得不到更多的爱护,在这里,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这不仅仅是素芭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

  (6) 这是心理描写,素芭渴望自己有用(“哎哟!我真没想到,我们的素会有这么大的本领!)素芭越渴望越可以看出她在现实中得不到丝毫的承认这是对素芭的梦境的描述,梦是现实的反映,或是潜意识的流露,从素芭的梦境里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友情的渴望,对自身价值证明的渴望素芭正处在成长的节点上,意识到了自我,有许许多多瑰丽的梦

  总结: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三 素芭习题

  一天,在加尔各答的一座住宅里,素芭的母亲在仔细地为她梳妆打扮:把她的头发扎起来,编成发辫,在发辫上扎上彩带,给她戴上首饰——这样就破坏了她那自然的美。素芭的两眼在流着泪水。她母亲担心她会把眼睛哭肿,于是就狠狠地责骂她,但眼泪是不会顺从责骂的。 新郎和他的朋友一起来相亲了。新娘的父母焦虑不安地忙乎起来,仿佛是天神亲自降临人间,为自己挑选祭畜来了。母亲在背后大声训斥女儿,致使素芭的眼泪加倍地流淌。就这样她被带到了来相亲的人面前。 相亲的人看了好一会儿,说道:“还不错。” 特别是当他看到姑娘啼哭的时候,就意识到:“她一定有一颗温柔的心。她今天在与父母分别的时候这样难过,那么将来对我也会是如此。”姑娘的眼泪只会提高她的身份,这就如同珍珠会提高海蚌价格一样。因此,他再也没有说什么。 查过历书之后,在一个吉日良辰为他们举行了婚礼。素芭的父母把哑女交给别人之后,就回到乡下的家里去了,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新郎在西部地区工作。婚后不久,他就带着妻子到那里去了。 没过一周,大家就知道了,新媳妇是个哑巴。如果谁还不知道的话,那也不是她的过错。她并没有欺骗任何人。她的两只眼睛已经述说了一切,可是并没有人能理解。她望着四周,说不出话来。她看不到懂得哑人语言的、从小就熟悉她的那些人的面孔。在这个小姑娘永远沉默的心中,发出了一种无休止的不可名状的哭泣,但是除了神仙再也没有谁能听到。 这一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的察听,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1“父母惶恐地忙碌一番”.素芭的父母为什么会惶恐?

  2你认为素芭哭泣的原因是什么?

  3“素芭因远嫁而哭得像泪人儿似的,可是她的父母素芭的父母把哑女交给别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 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这里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用意是什么?

  4如何理解小说的结尾“这一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的察听,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

  三<<素芭>>习题答案

  1素芭的父母生怕相亲者看出素芭是个哑女而不要素芭,这样他们要卸掉素芭这个包袱的目的就达不到了.

  2为了欺骗别人,远离家乡和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哭.

  3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这里,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女而因为残疾变成了亲人的负担,他们丝毫不关心体会素芭的痛苦,反而为自己的利益有了充分保障而踌躇满志,从这里我们也 可以看出这不仅是素芭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

  4对这个结尾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这一次”就是指上文的素芭出嫁之事,素芭虽哑,但她有清澈的眼睛,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心灵,她可以观察世界,倾听世界,用眼神表达世界,能够与无言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和小动物亲密交谈.因此素芭能被她丈夫理解,素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另一种是“这一次”是又一次,含蓄的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写的轻松却有沉重无比.前文写素芭虽然是个哑女,但她有着比常人更善良更丰富的内心世界,许多人有着健全的器官,却未必好好利用,来观察,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素芭的眼睛会说话,会表达情感.可是如此善良美好的女孩,仍然不能摆脱被抛弃的悲剧命运,悲剧色彩更浓重.

  《素芭》教学实录及反思(3篇)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外国小说欣赏》兴趣化教学课例一则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素芭》是人教版高中课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小说代表作品。

  泰戈尔把孟加拉中世纪著名的毗湿奴教派诗人琼迪达斯的格言——“人,是最高的真理”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他的诗作、小说洋溢着浓厚的人道主义风格。同时由于作者的诗人身份,他的'小说是典型的“诗化小说”,如教学用书中指出“具有内敛、含蓄、隽永的美感特征,所以也就具备了一种朦胧的神韵”。这样一种意在言外的诗意美,和我们中国的诗歌的“象外之象”“题外之旨”的美学特征是一致的。我任教高二文科班,这个班的学生敏锐细腻,进入高二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天5分钟的古典诗歌鉴赏,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爱好。从预习交流中看出学生本能地喜欢这篇小说,但是说不出所以然来。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了解和分析。有了以下教学设想:

  在学生对该小说的悲剧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情节补白、揣摩人物心理等阅读手段对小说深入体味,认识素芭的悲剧性形象,同时认识到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对一切美好性灵的哀婉叹息。针对小说“诗化”特点,课堂创设多种朗读情境,引导学生在涵咏中感受、享受小说语言中浓浓的诗意。在学生心有戚戚焉之际,教师可以抛出一首自己改写小说片断的诗作,鼓励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改写小说。总之,本文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由情节、人物、语言之“象”,入于本文悲悯诗意的“环中”,以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表达阅读体会领悟到的“象外之象”,变客观式阅读鉴赏为享受式、创造式阅读,以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

  教学设计

  一、情节补白,感受人物凄凉命运,感受印度女性命运的哀歌

  二、深味人物,从眼睛到灵魂,重点讨论素芭的梦、素芭的成长。落实知识目标:理解小说中运用心理、幻觉等人物塑造手段。

  三、 改写小说片断成诗歌,深味小说语言,深味文本的悲剧美。

  整堂课要在紧紧围绕小说人物鉴赏的同时,突出小说悲剧美的体味,同时又有浓郁的诗情,每个环节用一首诗歌过渡,以激发学生作业的创造激情和欲望。

  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读课文一次,课外查找泰戈尔的介绍以及收集摘录他的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讲授讨论,半课时点评学生诗作

  教学实录1

  师:齐读小说最后一节,请同学想象素芭嫁人后的命运。

  学生:素芭将会陷入悲惨的境地,“除了心灵的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无声的哭泣。”

  也有学生表示困惑,当场在座位上就提了许多问题:为什么小说中的丈夫马上可以再娶?为什么印度女性必须嫁人?明知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素芭的父母还“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教师拿起身边的《泰戈尔短篇小说》介绍说,揭露印度落后的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戕害是泰戈尔小说的一大主题。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印度的种姓制度。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从这篇小说读出、总结出以下几点:一、当时印度童婚制盛行,十岁出头的女孩子就得嫁人。二、女孩的地位很低,嫁人要破费家庭很多钱财,如小说第一章中的描写。三、女孩如果不能出嫁将是父母的耻辱,甚至会被逐出种姓。从文中素芭父母的不同态度也可以感受到印度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戕害,按常理应该母亲更爱自己的女儿,但母亲却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看做自己的奇耻大辱。

  教师小结:幻灯展示泰戈尔《吉檀迦利》的一首诗歌

  我要唱的歌,直到今天还没有唱出。

  每天我总在乐器上调理弦索。

  时间还没有到来,歌词也未曾填好:

  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

  《素芭》可以看做泰戈尔为印度女性不幸命运唱的一首哀歌,泰戈尔为印度女性所唱的哀歌一直到死前还未结束,因为他有生之年没能看到印度女性真正翻身做自己的主人。

  (点评:一个情节补白,本意是理解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对小说的主题先有一感性认识,却引出这样多的问题。小说的背景的确是理解这篇小说的一个关键,教师在课堂上顺势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梳理小说的情节,细品小说的细节,教师还以泰戈尔小说集中的一些代表作来做例证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泰戈尔小说的兴趣,有效地拓展了课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课堂实际操作来看,这一处花了不少时间,但师生通过对文本的认真研读讨论总结,理解了小说的背景知识,为下文的创造性改写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认知基础。)

  教学实录2

  讨论素芭的人物形象

  师:素芭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读了这篇小说,浮现在你脑海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几乎都说到小说塑造的女主人公迷人的大眼睛,这大眼睛里看出素芭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幻灯展示,

  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

  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

  心灵自个会映照在这双黑眸里

  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

  时而伸展,时而蜷缩

  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

  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

  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

  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

  请学生朗读品味

  (点评:虽然课文中就有这段文字,教师这里用幻灯展示的目的就是用诗歌的形式排列来暗示学生,泰戈尔小说中的语言几乎句句是诗,为诗歌改写作业张本。)

  生:哑女虽然无言,但她的内心世界反而较常人敏锐,因为不会说话,她只好和大自然还有动物对话。

  师:这是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主人公,这段关于村庄的描写于细腻中见出人物的心灵世界,大家来读一读。

  师:无言的星空下无言的女孩,无言的女孩也有一位能说会道的朋友。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四章最后两段,这里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生:这是心理描写,素芭渴望自己有用。

  师请生朗读这一句:“哎哟!我真没想到,我们的素会有这么大的本领!”要求读出语气,并由此探究素芭的人物形象。

  生:我的梦想最绚烂,我的现实最暗淡。素芭越渴望越可以看出她在现实中得不到丝毫的承认。

  师:对,这是对素芭的梦境的描述,梦是现实的反映,或是潜意识的流露,从素芭的梦境里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友情的渴望,对自身价值证明的渴望。素芭正处在成长的节点上,她和在座的各位一样,意识到了自我,有许许多多瑰丽的梦。老师写了一首诗歌,描绘成长期间的素芭的内心世界,我给大家读一读。

  素芭渐渐意识到自己

  一天天地觉醒

  仿佛大海澎湃着她的心灵

  她瞥见自己

  思考着自己

  询问着自己

  但

  只有月光,只有孤寂

  笼罩着她

  无边无际

  师:小说《简爱》里简说,你不要以为我丑就没有灵魂。泰戈尔仿佛也在借素芭之口说,不要以为我哑就没有灵魂。可是好像素芭周围的人真的把素芭看做是一位没有灵魂的人物。

  生:他们随意的支配女孩的命运。

  生:因为他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认为女孩嫁人是理所当然的。

  生:这有点象我们学过的《祝福》礼教杀人,这是种姓和婚姻制度杀人。

  教学实录3

  师:同学们知道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获奖的作品是诗集《吉檀迦利》。阅读他的小说,我们也明显可以感受到他的小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整篇小说笼罩着浓浓的悲剧诗情;结尾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片断摘抄出来就是诗,老师刚才这首诗作也是小说中的片断改写而成。写得不好,抛砖引玉,亟待同学们写出优秀的作品来。同学们看看能不能用诗歌的形式来改写这篇小说或其片断。

  学生很感兴趣,不半天就交上了作业,有的学生还追着老师问,“老师你看了我写的诗歌了吗?”学生有的用近体诗的形式,有的化用泰戈尔的诗作。不管形式如何,学生的诗歌作品中无不显示他们对泰翁笔下人物的理解与同情。有的优秀作品呈现出了学生对小说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附录学生诗作一首:

  无言书(叶思雨):一切都停止了,一切都消逝了,一切都沉默了,然后是大自然的语录被打开了,扉页写着两个字——无言。女孩坐在合欢树下,小溪絮语着流淌着,村人喧哗着忙碌着,船夫哼唱着低吟着,鸟儿鸣叫着啼唱着,甚至连树叶也发出簌簌声。大自然将它们汇集编写,女孩则成为此书的阅览者。然后是女孩的双眼睁开了,她与大自然对视许久,依旧无言,无言。

  无以伦比的美丽(高伟)——那难道是海市蜃楼吗?……惊奇!世上没有完全不可能的事,但没有诞生在水晶宫的王朝,没有神奇的魔术是遗憾!然而站在他面前,看着他,却说不出,爱着他,他却不知道,只道他是无与伦比的美丽。

  (郑双双)素芭如同中了箭的牡鹿一般,怀着令人怜悯的目光望着猎人,可是素芭哪里有那么强悍,她不过是一把无奈的雪花,落在帕勒达帕的炎夏,豆大的泪珠从她的大黑眼睛中掉落,让她不可能说流泪是因为吹风。

  课后反思

  1.可见到的《素芭》教学案例大多是这样处理:理清小说情节,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如画眼睛,从小说的结尾谈谈小说的悲剧意味。这样的处理我认为没有体现出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诗化”。这个单元的中心话题的是人物。同是写人物,同是现实主义写法,但托尔斯泰的写法和泰戈尔的写法就很不同。这里有作者的不同风格在起作用。而“初步分辨不同时代、流派和风格的小说特征,养成鉴赏及批评的能力”本就是小说鉴赏的基本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鉴赏青春悸动的娜塔莎和哀伤诗意的素芭。感受不同文学形象带来的不同美感。

  2.小说浓郁的诗化风格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如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指出:“既然是诗就有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也有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全赖读者意会。在微妙的境界我们尤其不可拘虚绳墨。”《素芭》教学难就难在其不可解说之处,情节、主题、人物、描写手段都可以解说,但其意境深邃,情味隽永,余味无穷之妙,则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本课例教师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尽情涵咏文本,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享受小说的诗意美,以泰翁的诗作,教师的诗作搭桥,引导学生以诗歌的形式改写小说,以诗歌直接呈示文本阅读中难以言说的风采韵度,滋味兴趣之外的他致他旨和余致余旨。出语言之象,尽情入美感之“环中”。从实际操作效果来看,也算是一次学生感兴趣的尝试。

  3.创造性解读文本不难,但忌讳变成游戏文本、Q版文本,所说的创造性解读应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从课后学生呈交的诗作来看,学生对《素芭》的阅读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但这种个性化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小说主人公形象以及小说整体美学氛围的整体把握上的。这种创造性解读是文本阅读和诗歌创作的有效结合有效提升。从课堂操作来看,这种有价值的创造性阅读结果和教师在课堂上的创设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本身有许多未定点,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慎选了以下两个未定点,引导学生情节补白,有效理解人物和小说的悲剧内核;心灵补白,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预设为学生以诗歌解读文本奠定了很好的理解基础,从而使学生的多元解读变得多元有序。

  《素芭》教案

  一、印度、甘地与泰戈尔

  20世纪初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和经济上受着双重的压迫。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个伟人应运而生。

  一个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他提倡与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另一个就是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他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1913年,他成为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的亚洲作家。颁奖词这样写到:“由于他那之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的一部分。”悲哀的是,泰戈尔是以“成为西方思想的一部分”而获奖,而并不是以一个完全的“印度人”的身份而获奖的。

  二、泰戈尔的作品

  主要诗集:

  《吉檀迦利》

  《新月集》

  《飞鸟集》

  主要小说:

  《摩诃摩耶》

  《沉船》

  《戈拉》

  三、素芭——一个永恒沉默的主人公(小说倒数第二节语)

  1、出生、命名、父母心田上的大石

  当素芭出生的时候,她已经被规定了一个名字。而她永远没有机会向人们说明自己是谁。她是一个被父母“规定”的角色。她被“规定”必须像姐姐和常人们一样生活。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成为“担忧”、被“诅咒”的人、“残疾”、“奇耻大辱”、“胚胎的污点”。

  她是父母心田上的大石,一个沉默的物体。

  2、素芭的眼睛

  素芭不能说话,她所有的言语都只能通过眼神来表达。就像盲人的听觉特别灵敏;通过素芭的眼睛,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立体(立体形象或圆形人物,在他们的身上,由我们不能直接看见的一面,那就是含蓄和深藏的东西,人物形象的魅力也由此而来)而丰富的的内心世界,同样我们也可以想象盲人的听觉也可以感受到常人不能具有的立体感。

  3、素芭与自然

  第二部分:素芭与自然的对比与类比

  白天,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凸显了素芭的沉默;而夜晚的自然界“停止了一切的活动,蓦然间变成一座可怖且孤寂的塑像。”“一个无言的大自然和一个无言的女孩子”相互类比。张力,造成美感。

  自然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而素芭的沉默是——永恒的。

  第三部分:牛栏里的两头牛“比人更能理解那些话语的含义”(联系契诃夫的《苦恼》),而在第五部分中被素芭彻底和这些无言的动物等同起来“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畜生”。

  第五部分:月亮的圆缺和素芭作为女性的自我意识联系起来。她开始有了“自我”(儿童在镜子中找到自己,而素芭在月亮——象征了镜子中看见了自己,看见了自己的女性特质)与“女性”的意识。

  然而就在这个自己我意识最高潮的时候,她的命运再次被安排。

  4、素芭与唯一的朋友

  素芭的朋友是一位“沉默”的朋友。同时他也是因为素芭的沉默才愿意和她接近(有一位不会说话的朋友,那是再也好不过的)。

  素芭希望通过他而感受到别人的承认,然而她没有成功。

  5、素芭的结局

  自然美的丧失殆尽(从小村子琼迪普尔到大城市加尔各答,象征着素芭离开唯一理解她的“自然”,去到一个无限压抑她的地方。城市代表着文明,而文明的基础是语言)。

  祭祀牲品——考官,素芭成为一个任人摆布捉弄的物品。而她的父母则“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四、人物形象描写的艺术

  1、眼睛是人物心灵的窗户

  2、直接心里描写为沉默加上语言

  3、一个无声和朦胧的形象为人们带来无穷的联想

  4、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链接材料:

  一、泰戈尔与徐志摩

  泰戈尔在上海入境,经南京、济南到北京,一路上会见各界著名人士,发表演讲,由诗人徐志摩翻译。泰戈尔在上海、北京等地用英语发表演讲,以其独特的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表达他深奥的政治、哲学观点。要把他的讲话精确地译成中文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对英语有很深的造诣、文学功力深厚的徐志摩,翻译起来却显得游刃有余。他以华丽的辞藻,抑扬顿挫的声调,从容不迫、声情并茂地把泰戈尔的思想传递给众多听众。

  对诗歌艺术同样的热爱,对心灵自由同样执着的追求,敞开了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心扉,使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泰戈尔为他的中国知音起了一个印度名字———苏萨玛。在孟加拉语中,“苏萨玛”意谓雅士,对风流倜傥的徐志摩来说,这是个贴切的名字。

  泰戈尔访华结束,徐志摩又陪他访问日本,一直把他送到香港,才依依惜别。泰戈尔回到印度,将他在中国的演讲汇编成《在中国的讲话》,此书的扉页上写道:献给我的朋友苏萨玛,由于他的周到照料,我得以结识伟大的中国人民。泰戈尔把疏通蔓生着忘却的荒草的印中两国文化交往的古道,当作他访华的使命,此题词是对完成这一使命的过程中徐志摩热诚相助的充分肯定。

  频繁的越洋鸿书,不断加深着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友情。1929年,泰戈尔结束在国外的讲学,回国途经上海,在徐志摩家小住。徐志摩夫妇早为他布置了一间富于印度情趣的房间,可泰戈尔偏偏喜欢摆着古色古香家具的徐志摩的卧室,徐志摩当即作了调整,让泰戈尔度过几天愉快的时光。

  临别前,泰戈尔用孟加拉语写了一首赠诗:

  亲爱的,我羁留旅途,

  光阴枉掷,樱花已凋零,

  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红

  显现你慰藉的笑容。

  原来,泰戈尔在加拿大访问不慎丢失护照;应邀去美国访问,在移民局办公室受到非礼,竟有人问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否识字,诗人为此异常气愤。回国途中访问日本,他因提醒日本人民警惕不要被帝国野心的歇斯底里所毒化,受到冷遇,心情郁闷。可一到上海,徐志摩夫妇嘘寒问暖,极为热情。在徐志摩家中,泰戈尔仿佛置身于盛开的映山红花丛之中。这首小诗中营构的反差强烈的意象,真切地表露了泰戈尔不同的心境。

  二、吉檀迦利两则

  在那儿,心灵是无畏的,头是昂的高高的;

  在那儿,知识是自由自在的;

  在那儿,世界是不曾被狭小家宅的墙垣分割成一块快的;

  在那儿,语言文字来自真理深处;

  在那儿,不倦的努力让手臂伸向完美;

  在那儿,理智的清流不曾迷失在积习的荒凉沙漠里;

  在那儿,心灵受你指引,走向日益开阔的思想和行动;

  我的主啊,让我的国家觉醒,进入那自由的天堂吧!

  灯火,啊,灯火在哪儿?用熊熊的欲望之火把灯点亮吧!

  这儿有灯,却从来没有火焰摇曳,难道这就是你的命运,我的心!

  悲痛在扣你的门,她传来的消息是你的主失眠了,她叫你穿过夜的黑暗奔赴爱的幽会.

  天空布满云霾,雨无休无止地下着,我不知道在我心里激荡的究竟是什麽,但我无须懂得它的意义.

  刹那的闪电,在我的视域里投下一道更深的幽暗,我的心摸索着道路,向黑夜的音乐呼唤我的地方走去.

  灯火,啊,灯火在哪儿?用熊熊的欲望之火把灯点亮吧!雷声隆隆,大风呼啸着冲过虚空,夜,黑得象黑色岩石,别让时间在黑暗中流逝.用你的生命,把爱的灯火点亮吧!

《素芭》教案设计课后习题及教学反思(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