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经典3篇)

时间:2016-08-09 02:36: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2. 掌握测量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测量方法;

2. 地球形状和大小对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地球为椭球体的形状原因;

2. 学会利用测量方法计算地球的大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用世界地图展示不同地区的纬度和经度,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否一致。

2. 讲解(1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形状为椭球体,而非完全的球体。解释了地球形状不规则的原因,并说明了地球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3. 实验(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利用测量仪器测量地球的直径和周长。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10分钟):

学生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并计算出地球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思考地球的大小与他们的预期是否一致。

5. 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了地球形状和大小对地理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和测量其他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以加深对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与实际数据的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指导,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篇三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目标】

  1、 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 识记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3、 通过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 认识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用具】

  地球仪,教学挂图

  【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启发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热情。

  2、阅读课本第3页,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分几个阶段。

  (讲述)自从人类产生开始,人们对于地球的形状的探索就从没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视线所限,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圆地方”之说。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是圆的,于是出现了“浑天说”。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 程:古代:天圆地方-浑天说

  近代:麦哲伦环球航行

  现代:人类进入太空,精确反映地球的性状

  (讲述)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是近代属于第二个阶段,它虽然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不能精确的反映地球的性状和大小。到了现代,人类进入太空,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测得地球的性状和大小。

  板书:

  2、地球的性状:不规 则的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阅读第5页地球图,找出三个半径和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板书:

  1、大 小:半径:

  周长

  (总结)通过人们的测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但两极和赤道长度不同,即使两极也不对称,北极大约比南极长40米。因为相差比较少,所以当缩小到地球仪大小的时候,就可以看成一个正球体了。

  【作业设置】

  描绘地球示意图,标出各种数据

  阅读课本,相互讨论,分成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看课本的插图,讨论什么是天圆地方和浑天说。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 图,了解麦哲伦对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贡献,这属于第二个阶段。

  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例如:远方驶来的帆船,月食等。

  讨论找出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 半径― ―6371千米。周长――4万千米。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