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精简3篇】

时间:2014-01-09 02:47: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蜡烛》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蜡烛》阅读教学教案

适用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并解读故事《蜡烛》的主要情节;

2. 学习使用推理和归纳的能力来理解故事中的隐含信息;

3. 培养学生对友谊和同情心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

1. 《蜡烛》故事书籍或故事音频;

2.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

3. 学生绘本或练习册。

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通过观看故事的插图或播放故事音频,引发学生对故事《蜡烛》的兴趣。可以询问学生对蜡烛的了解,并与他们分享自己对蜡烛的经历或故事。

2. 阅读理解(20分钟)

提供故事书籍或阅读材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阅读故事。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标记或圈出他们认为重要的关键词和句子。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推测。

3. 故事分析(20分钟)

使用黑板、白板或投影仪展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关键词。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感。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

-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件?

- 故事的高潮是什么?有什么转折点?

- 故事的结局如何?是否有什么教训或启示?

4. 情感价值观培养(15分钟)

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友谊和同情心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 故事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友谊和同情心的表现?

- 你认为友谊和同情心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性?

-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你是如何表达友谊和同情心的?

5. 拓展活动(15分钟)

让学生分成小组,自由发挥,创造一个新的故事情节,以《蜡烛》为主题,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创作。鼓励学生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发挥。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教学过程,让他们总结他们从故事《蜡烛》中学到的东西。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建议。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蜡烛》这个故事,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友谊和同情心的重要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价值观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蜡烛》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蜡烛》创意手工教学教案

适用对象:幼儿园大班学生

教学目标:

1. 了解蜡烛的形状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

3. 通过手工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观察力。

教学准备:

1. 蜡烛形状的模具或剪纸;

2. 彩色纸、彩色笔、剪刀、胶水;

3. 展示板或墙壁。

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蜡烛图片,并引发他们对蜡烛的兴趣和认知。可以问学生们蜡烛的用途和他们对蜡烛的喜好。

2. 形状观察(15分钟)

给每个学生发放蜡烛形状的模具或剪纸,并让他们观察蜡烛的形状和特点。引导学生描述蜡烛的形状,例如长方形、圆柱形等。

3. 创意设计(20分钟)

给学生提供彩色纸、彩色笔、剪刀和胶水,让他们用这些材料来制作自己的蜡烛手工作品。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可以选择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纸张,以及添加装饰物。

4. 制作展示(15分钟)

让学生在展示板或墙壁上展示他们的手工作品,并请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灵感来源。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手工制作过程,并让他们总结他们从中学到的东西。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建议。

教学反思:

通过手工制作蜡烛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蜡烛形状和特点的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同时,通过观察和制作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观察力。这样的手工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蜡烛》教案 篇三

《蜡烛》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1。 预习课文,

  2。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 、再读全文,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

  五、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六、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300字左右即可。

《蜡烛》教案【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