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19-05-02 06:18: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醉翁亭记教案 篇一

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自己在醉翁亭的游玩经历,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和对逍遥自在的追求。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经典散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和作者欧阳修的生平;

2.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

3.理解文章中表达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内容

1.背景介绍:欧阳修是唐代文学家,他以散文和诗歌创作闻名。醉翁亭记是他的一篇散文作品,描写了他在醉翁亭游玩时的所见所闻。

2.主题分析:醉翁亭记的主题是人生追求逍遥自在和随遇而安的态度。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3.结构分析: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游历醉翁亭、观赏自然景色和自我陶醉。整篇文章通过描写景物和自己的心境,展示了作者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4.语言特点:文章语言简练明了,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四、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讲解文章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

3.阅读法: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提出问题并回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文章的背景、主题和结构。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6.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醉翁亭记教案 篇二

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名篇,通过描写自己在醉翁亭的游玩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对逍遥自在的追求。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经典散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和作者欧阳修的生平;

2.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

3.理解文章中表达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内容

1.背景介绍:欧阳修是唐代文学家,他以散文和诗歌创作闻名。醉翁亭记是他的一篇散文作品,描写了他在醉翁亭游玩时的所见所闻。

2.主题分析:醉翁亭记的主题是人生追求逍遥自在和随遇而安的态度。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3.结构分析: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游历醉翁亭、观赏自然景色和自我陶醉。整篇文章通过描写景物和自己的心境,展示了作者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4.语言特点:文章语言简练明了,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四、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讲解文章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

3.阅读法: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提出问题并回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文章的背景、主题和结构。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6.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醉翁亭记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3、文章结构:

  (1)层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2)线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书后习题一。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内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

  明确:

  “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

  明确:“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

  明确:“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确:“临于泉上”。

  (5)“来饮于此”中“此”指?

  明确: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写角度: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5)划分层次:

  a、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b、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c、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4、第四自然段: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醉能同其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教案 篇四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习”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自读作业。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环滁皆山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而乐亦无穷也。

  啤…故自号曰醉翁也。

  恰÷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

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抡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谜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恼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谩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摹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课后练习。

  背诵全文。

醉翁亭记教案 篇五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醉翁亭记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

  (1)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2)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

  (3)“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4)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1)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2)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3)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1)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1)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太守醉(核心)

  (2)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3)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1)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2)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2、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答)

  3、课外拓展

  (1)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

  (2)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处理课后练习题

  (略)

  四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与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民

  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乐

醉翁亭记教案(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