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实用3篇】

时间:2012-02-07 02:15: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篇一

地球和地球仪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作用。本篇文章将介绍《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的设计和反思。

教案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结构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地球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

2. 学习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通过图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运动;

3.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示范,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并进行实际操作;

4. 操作练习:让学生自主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各种标记和指示,并进行相应的解释;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表现: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认识更加深入,对地球保护也有了更强的意识。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设计合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篇二

地球和地球仪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作用。本篇文章将介绍《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的设计和反思。

教案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结构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地球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

2. 学习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通过图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运动;

3.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示范,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并进行实际操作;

4. 操作练习:让学生自主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各种标记和指示,并进行相应的解释;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表现: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认识更加深入,对地球保护也有了更强的意识。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设计合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引入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地球的重要性和保护地球的意义。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篇三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设计思路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复习

  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认识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经线和纬线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

  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经线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小组交流、讨论

,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巩固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经纬网定位

  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定位。

  巩固与拓展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拨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

  1、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判定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1、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巩固

  指导学生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等。

  绘图

  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

  能力

  板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二)

  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二、经线和纬线(列表)

  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经纬网——定位

  教学反思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缺点。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问题的提出应明确、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乐于思考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的参与应采用思考、讨论等简单方式。这样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同步地进入学习,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合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③学生的探究、合作,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讨论要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④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待教师的精讲和点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