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教案 篇一
家长学校的重要性与作用
家长学校是一个为家长提供教育培训的平台,旨在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培养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育儿技能。它是学校和社区合作的重要一环,对于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家长学校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家长和孩子的未来发展,也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首先,家长学校能够提供专业的知识和信息,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比如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等等。通过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和讲座,家长们可以学到专业的育儿知识和技巧,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家长学校能够提供一个家庭教育交流和互助的平台。在家长学校,家长们可以相互分享经验和教训,互相倾听和支持。这种互动和交流,不仅能够让家长们感受到自己不孤单,也能够让他们从其他家长身上学到更多的经验和智慧。同时,家长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和家庭教育讲座,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和家庭和谐。
最后,家长学校还能够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家长学校可以与学校合作,共同制定家庭教育方案,共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通过家长学校,学校可以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政策,家长也可以向学校反馈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和需求。这样的合作和沟通,有助于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良好关系,形成共同育人的氛围。
综上所述,家长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提供专业的知识和信息,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孩子的成长过程,还能够提供交流和互助的平台,加强家校合作,促进良性互动。家长学校的发展和建设,需要学校、社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相信通过家长学校的努力,我们能够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长学校教案 篇二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挑战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行和积极心态的基础,也是形成孩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影响力。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因此,建立家长学校,提供教育培训和支持,对于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和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现代家庭教育面临着知识的不对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快速更新,家长们常常面临知识的不足和跟不上时代的困扰。比如,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而这些知识和信息,往往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才能获取。因此,家长学校作为一个提供教育培训和支持的平台,能够帮助家长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更好地应对教育挑战。
其次,家庭教育还面临着时间和精力的压力。在现代社会,家长们往往忙于工作和生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成长。这使得家庭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家长学校可以通过提供灵活的培训时间和方式,帮助家长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好地参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同时,家长学校还可以教育家长们合理规划时间和管理压力,以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最后,家庭教育还面临着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冲击。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碰撞,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受到了挑战。家长们需要面对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适应和引领社会的发展。家长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讲座和培训,帮助家长们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家长学校的建立,为家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支持和培训的平台,帮助他们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更好地应对教育挑战。家长学校的发展和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相信通过家长学校的努力,我们能够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家长学校教案 篇三
家长学校教案
家长校园教案(一):
引导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教学目标:透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家长明确培养孩子的实践潜力是家庭教育不可推卸的职责;掌握引起孩子在实践中成长的资料和方法。教学重点:
1、引导孩子参与实践的重要好处。
2、引导孩子参与实践的资料和方法。
3、家长引导孩子进行实践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是要培养孩子的实践潜力,这是当前校园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家庭教育不可推卸的职责。说到实践,我们都不陌生。古往今来,关于实践的名言可真不少。例如: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江泽民总书记也说过: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作为家长,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在实践中成长呢?
二、交流讨论:
1、引导孩子参与实践的重要好处是什么?
2、引导孩子参与实践的资料和方法有哪些?
3、引导孩子进行实践需要注意什么?
三、归纳总结交流信息。
1、引导孩子参与实践的重要好处体此刻:
①在实践中让孩子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促进孩子的社会化进程。人从呱呱坠地到逐渐长大,最终都要离开温暖的家去独立自主的生活,就像小鸟最终要飞向属于自己的蓝天。那么,实践活动能够让孩子的羽翼早日丰满起来,更有力更安全地飞出去,飞得更高更远。
②在实践中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和构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决定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除了个人潜力之外,还有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因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例如:如果让孩子和自己一齐上一天班,他可能会感受到父母的艰辛;让孩子给爷爷奶奶端茶送水,他可能会更懂得孝敬长辈。
③在实践中让孩子把知识学活,提高孩子运用知识的潜力。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齐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潜力和创造精神强。(杨振宁)当前,我国尖端人才比较缺乏,杨振宁先生这句话提示了深层次的原因。孩子学习了一些书本知识,如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何把书本知识转成有用的东西,并能加以运用,使孩子真正掌握知识构成潜力,还是要让孩子参与到实践这个课堂中来。让孩子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在实践中把知识学活用活。
④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各种潜力。
2、实践的资料很多,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的活动:
①引导孩子参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包含十分丰富的资料,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引导孩子在社区中参加各种公益劳动;(2)带领孩子参观各种纪念馆;
(3)指导孩子作社会调查;(4)结合全民活动参与各种实践。
②引导孩子参与劳动实践:让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校园公益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
③引导孩子参与生活实践:生活实践包括衣食住行有关的知识、家用电器的使用,参与人际交往等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
④引导孩子参与学习实践.
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也更使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孩子的学习实践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家长应当支持孩子参加校园的各类征文,演讲比赛、研究性学习;为孩子购买图书、订阅报刊;陪孩子下棋、手工制作、绘画、写作等等。
三、家长引导孩子进行实践要发挥的主导作用:
(1)要为孩子创设实践的空间,使也孩子有用武之地。
把你的时间留一点给孩子:花必须的时间与孩子交流。抽出必须的时间陪孩子。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但是每一天要花必须的时间坐下来,问问孩子学习的状况,和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花必须时间和孩子玩耍。不必须要在空闲时,你在做家务时也能够和孩子玩“猜谜语”等游戏,这样既不影响你做家务,又让孩子在快乐中积累了词汇,岂不一举两得?和孩子一齐外出。带孩子一同去外面散步,上街购物,去公园赏景,有条件的带孩子出去参观、旅游,拓宽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性情。和孩子一齐看书、看电视。陪孩子看一些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书和电视节目,并相互交流观后感,培养孩子的鉴赏潜力。
(2)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使它更有吸引力、趣味性。
家长可采用以下方法:
A、设置悬念,激发欲望。B、巧妙设计,寓教于乐。C、形式多样,及时鼓励。
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看到孩子的“另一半”。(结合实例)
D、因势利导、追求实效。
(3)要在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举实例说明)
四、小结。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孩子们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孩子自主的创造性展开学习活动,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让每们家长掌握好教育孩子的方略,把握住教育孩子的良机,同孩子一齐成长。让您的孩子拥有健康的人生,快乐的人生,成功的人生。
家长校园教案(二):
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
教学目的要求:
1、在“三理”教育的宣传和实施中,引导家长们明白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需要搭建家校结合的桥梁。
2、帮忙家长学会怎样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们明白怎样从认识上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要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职责感。”因此,培养学生的职责感好处重大。然而事实却不尽如人意,有资料显示,在家庭生活中62%的家长包揽了许多本就应孩子去想、去做、去负责的事情,59%的学生不愿主动为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更有73%的学生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家庭职责感。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改变观,必然将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为家庭职责感是社会职责感的基础,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无论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眼,还是从整个人类的未来着眼,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势在必行,时不可待!
一、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需要搭建家校结合的桥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校园,是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每个人在社会上奋斗的港湾,而父母则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就需要所有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大力支持,不断增强家校联合的力度。校园就应结合实际状况透过开家长会、开办家长校园等活动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家庭职责感的好处所在,与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同时,还要以家庭为阵地开展了多种体验活动,来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结合校园培养学生孝心规则,还应大力开展了“当好小家,管好大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父母一日工作生活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一个小“岗位”,把当一天爸爸、妈妈作为扮演的主角,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状况,体验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等家务活,或者跟父母上一天班,体验父母工作的辛劳,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为父母排忧解难,学会生活自理。从而更尊敬长辈,尊重父母,培养了“我爱我家”的家庭职责感。
二、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需要从认识上加以引导
学生的家庭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孩子没有家庭职责感,是因为他们对家庭职责感缺乏认识,不明白自己应承担什么家庭义务。作为教师,我们就应用心引导学生经常想一想、说一说“父母辛劳的一天”,体会父母的艰辛,想一想:我应为家里做些什么?已经做了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增强学生的职责意识,引发学生的家庭职责行为。
三、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需要从情感上加以激发
学生的家庭职责感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是人行动的动力、毅力的源泉。德育心理学研究证明:现阶段的少年儿童对命令式的方式会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这点启发我要让学生对家庭负职责看成是一件“我要做的事”、“我愿做的事”。为此,我校组织学生开展“厨艺大比拼”、“拼盘大赛”等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他们的做事潜力,然后引导学生由活动本身的兴趣迁移到对家人、家事关心的“乐趣”,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爱家情感,引发了学生的家庭职责行为。
四、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需要从行为上加以巩固
行为教育的原理告诉我们,良好的心理构建主要透过实践行为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实践,需要从行为上加以不断地巩固。
1.要从平时做起。从平时做起,就是要从家中最经常的事做起。如我校开展的“小鬼当家”活动,要求学生每一天记家庭日记帐,了解家中一天的收入和支出,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家中的每一件事,做家庭的小主人。有一位学生在他的体验日记中写道:“当奶奶看到我用‘当家’一月好不容易节约下来的100元为她买来生日蛋糕时,喜得热泪盈眶。而我也深深地感到家的温暖”这一切都能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做家长的辛苦和尽职的快乐。
2.要在困难时表现。每个家庭难免会遇到困难,发生一些令人忧愁的事。这正是培养学生家庭职责感的绝好时机。我们透过家长会要求家长敞开心扉,向学生讲一讲家长的苦恼、家事的烦琐、工作的困惑,使学生懂得父母之不易,生活之艰辛,产生为父母分担忧虑的念头。然后组织讨论:家里遇到困难时,我们就应怎样办?教育学生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主动为家庭承担职责。
家长校园教案(三):
谈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教学目的:
透过交流教育方法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有所感悟
教学资料:
第一是“无条件的爱”
做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但是有意识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当一个人被无条件地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就会大增!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尊重别人。在他的心灵中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产生,即自我价值开始萌芽。而无条件地爱着孩子,是培养孩子安全感和勇气的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是“鼓励”
美国有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十分偏激的话:“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不明白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我认为这句话当中80%的成份是真理。教育,鼓励是需要每一天做的事情。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相信你!”你要每一天不断地巩固。但是大多数家长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谁家孩子都比你强得多!”这些家长仿佛是专门来为孩子泄气的。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一天做的事情!“
第三是“表扬”
表扬是孩子做对行为、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他加油的核心方法。当孩子的一个行为做对了,我们及时的表扬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之后再做。所以表扬是家长经常要做的行为。孩子每一天、每星期总会有优良的行为,或者取得小的成绩,比如用过东西放回原处,家长应及时的表扬,表扬会把行为确定下来。表扬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意味事情做对了,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会增强。
第四是“确认”
一个行为是对的,不定期是错的孩子是不明白的,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那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地帮忙孩子分清是非。实际上确认是家长帮孩子培养价值观的一系列过程。所以,家长要明白孩子不会自动的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这些都是学来的,是我们家长不断灌输的结果。比如去年美国双子大厦被子炸,我女儿的班级产生了解争论。她回家跟我讲时说:“爸,要把我吓死了!”我说:“怎样了?”她说:“这天我们老师说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双子大厦该不该炸?我们班男生一齐喊‘该炸!’”然后,老师说:‘我觉得也该炸’我们班有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不该炸!里面有那么多无辜的人,这是针对政府的行为,他们不该轰炸无辜的平民!’我们班男生一齐喊:‘打倒***’。我们老师不但不制止,还说‘我认为美国太气人了!就应炸!’”我问女儿:“你怎样认为的?”她说:“太不就应炸了!老师不该这么说呀!”我告诉她:“你是对的,恐怖分子是人类的敌人!伤害无辜的人,这是对生命的残害!”所以,我们家长要帮孩子分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五是“理解”
有些家长来找我咨询,对我说,孩子就是不跟我讲话,最近他学习成绩下降,在校园和老师作对,回来什么也不和我说!我问什么原因?他说不明白。如果你去投医,医生什么都不问,就给你开药,那他百分之百是个江湖郎中!一个孩子行为上出现偏差可能有二十个原因,你想讨秘方,药不对症能治病吗?很多人让我简单的出秘方,我开玩笑说“打”。有很多校园的“家长会”就是这样给家长开秘方的!这么武断!拿人当玩笑一样。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家长和孩子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务必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孩子从一生下来,他的人格就是和你一样平等的。你要不把他当成和你一样平等的人来对待!在潜力上,要思考到孩子是待培养的,是需要你不断的培养的小动物。我们的很多家长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对待孩子,潜力上却苛求孩子什么都会!家长要用“理解”这个工具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再批评、苛责。假如说你有工作上的烦恼,来找我谈谈,我什么也不问,劈头盖脸地把你一顿数落,你肯定觉得董老师是不是有毛病,都没搞清怎样回事就骂我一顿!但是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却是不问原由,开口就批。在“理解”问题上,家长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不带任何的价值评判的,单纯听孩子说他有什么理由。我请家长
记住一句话:“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个行为,在他自己看来都有绝对的理由!”孩子的行为在他自己看来,总有他自己的理由,只但是这些理由在成年人看来是不对的!或者说是不成立的。如果你搞不清楚他的理由是什么,想改变他的缺点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能彼此倾听对方的心声,就无法搞清他行为的原因。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透过“理解”建立孩子的自我尊重感,他能够和别人心灵相通,感觉自己有潜力沟通,感受彼此有能量流动,这时亲子关系就稳定了。
第六是“陪伴”
孩子不是需要我们的钱,而是需要家长的人本身!我在大四时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儿子的信》,正是这本书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促使我开始对教育孩子进行了这么多年的研究。当时我只有20几岁,只觉得有一句话很深刻。这句话简单得不得了:“人需要人!”它的意思是,一个人务必在人的环境下才能长成完整好处的人,也就是他需要别人的存在,对他确认、理解、鼓励,最后他得以建立独立的人格!孩子在出生后,他的成长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他就会孤独、无助、没有安全感,需要家长的陪伴。否则,他会渐渐产生恐惧感、对人生的无助感,也就没有办法成长。太多的家长因为自己事情太忙就用钱打发孩子,其实大错特错。假设在此时此刻,让孩子选取给他100块或者父母用1小时来陪伴他,来了解他的生命,他可能会选取100元钱。这是因为,他自己不明白他真实的需要是什么,他的潜意识里更需要父母用1小时确认他的价值,伴随他成长!我们既要把孩子在主体资格上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又要在思维方法上思考他的人格是待发育的、潜力是待培养的,所以还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意思。这也是儿科医生难当的原因。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只是哭,不明白自己哪儿不舒服,医生务必像兽医对待小动物那样去观察、了解。孩子缺乏父母
的爱,他自己并不清楚,更不会表达。这不需要我们家长去体会、去陪伴孩子!透过陪伴来了解孩子,透过陪伴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第七是“批评”
这是就应十分留意慎用的工具。“批评”只有针对行为本身才可能起作用。使用这个工具的前提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关系稳定!这样批语才有作用。如果家长和孩子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即使批评是正确的,是直指行为的、不损害人格的,孩子依然不理解你的批评,这时批评只会起副作用。批评是十分专业的事情,没有经过训练,很少有人会把批评做对。因此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尽量不用批评。
第八是“制定规则”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该由孩子做的事情,必须让孩子自己做,家长绝不能包办代替。如果一味要求孩子只管学习就行了,转成“有事父母服其劳”,那只能将孩子打造成废人了。
因此我们家长必须要坐下来与孩子平等协商,充分认清哪些是孩子就应做的,哪些是家长该做的,并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为孩子制定出明确的行为标准和行为规则,以利于家长与孩子之间在“和平共处”的氛围下顺利执行。那种“老子天下第一”单方说了算的错误做法再也要不得了。
家长校园教案(四):
引导家长正确应对孩子初显的个性特征
教学过程:
一、观看心理访谈《家有小女初长成》
v对话——互动:
v小组讨论,片子里小源的行为在你家出现过吗?你是怎样对待的?你用过什么好方法?你用过什么错误的方法?你觉得对待这样的事情就应怎样处理?
二、了解什么是孩子的个性
1.定义:个性就是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稳定的有机结合。
2.个性有如下特点:
组合性——个性不是一个孤立的心理特征,而是一组心理特征
独特性——个性与共性不同,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人与人不同,就是这些不同体现出的个性。
稳定性——个性不像外界刺激一样瞬息万变,是持久的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当然随着环境和主观的努力,它也是能够改变的,但那是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
倾向性——个性是人具有的必须的内在意识倾向性,体现为个人的需要动机信念理想和价值,也体现了人的潜力气质性格兴趣等差异。
整体性——人的个性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是有机的联系起来表此刻一个人身上的。
三、了解人的气质类型与显现的个性
气质:是与人的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气质主要有一下几种:
1.多血质(活泼型)——神经过程(兴奋与抑制过程)强,均衡,灵活。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但局限于从事资料多变的活动;行为反应灵活敏捷,情绪容易表现和变换;行为外倾明显,对行为的改造容易。适合从事攻关开发和销售。
2.胆汁质(兴奋型)——神经过程强,不均衡(兴奋过程强),不灵活(指由兴奋到抑制的过程),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胆量大,好猛干,但粗心,兴奋行为敏捷,但转化为抑制就不灵活,情绪抑制难,容易暴发情绪,行为外倾明显,对兴奋行为改变不容易。适合外贸,信息,管理等工作。
3.粘液质(安静型)——神经过程强,不均衡,不灵活。行为特征是:有精力,沉着平稳,行为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容易抑制,不外露,行为内倾明显,对兴奋行为改变容易。适合从事科研,金融,保险,会计等。
4.抑制质(抑制型)——神经过程弱,不均衡,不灵活。主要行为特征是:对事物感受性强,体验深刻有力持久,敏感多疑,精力不足,忍耐力差,胆量小,行为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刻板,情绪易波动并持久,内倾严重,行为改造难。适合从事制造业,金融财务,保密等工作。
通常人的气质不单一,多数是以某个为主,兼容其他。
四、怎样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
1.尊重儿童。
分析心理学
家维尼科特曾指出:家长和教师的职责是要认识到对儿童不能管教太松,放任自流,也不能管教太严。放任自流会使孩子任性不讲理,甚至胡作非为,怕孩子不成器;管教太严,急于使用权威必然会导致专制独裁。自己做出决定是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职责的一部分,我们应创设让幼儿自己做出决定的环境。我应给儿童自己选取的机会,如:我会经常问:“这个双休日你想去哪里玩?”或“你愿意此刻去吗?”等,我们此刻所处的社会对于儿童是不够宽容的。成人在抚育儿童方面总是强调如何限制和约束他们,不许他们随意接触事物。其实儿童需要有自己的权利,他们需要发挥自主性、首创精神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当你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做错了事,批评还是要的。但应注意批评的方式,还很重要,不要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及自信心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当你发现孩子有微小的进步时,应及时进行语言鼓励,不要因为孩子进步不大,而不予理睬或对孩子失去信心。
2、家长要做儿童的榜样
家长和孩子在一齐,各方面都就应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因为家长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孩子不但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和神情,还会模仿语气、态度等等,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孩子十分重要。我们要想方设法从孩子极少的话语和非言语暗示中了解孩子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帮忙孩子观察自己和别人,让他体会家长的情感。如:家长是自私自利的,孩子也会受其环境影响,也是自私自利的,一句古言“上梁不正,下梁歪”古往今来都是与其话相效应的。
3、从发展的角度评价儿童
家长的评价对孩子的自我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长不要因孩子做徒劳无益的工作,而加以阻止或干涉,这样会有碍孩子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发展。不管孩子是长得好还是不好,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世界、发展自己,家长就应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
孩子,看他们到达了什么程度,还需要发展什么,多给幼儿鼓励和推荐,使幼儿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4、家长应给孩子自我表达的机会
家长就应帮忙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语言是情感沟通和重要工具,也就是想让孩子有良好社会交际潜力的基本条件,家长应多制造能给孩子语言发展的空间、时机,想方设法促进孩子语言发展,艺术也是孩子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如画画,有一天,孩子在画晚上,我说星星是黄色的,他却只顾自己画七彩的,于是我不管他,待画好后问他为什么?他却说星星为什么只能穿黄色衣服,而我的都能够换衣服,七彩的星星使天空更秀丽呀!
5、家长要正面引导儿童
一般民主的家长都会以正面的方式引导儿童,如:提推荐、作指示。我们想让孩子取得成功,会直接告诉儿童应做些什么,并强调成功之路。对儿童的行为提出正确要求,不但不会伤害儿童的自尊心,而还能帮忙儿童建立更明确的观念,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成长。
6.让权威与情感并驱
权威有多种形式,家长在儿童心中有必须的权威性。大部份人所体验到的权威是建立在亲切、关怀的态度基础上,但此刻有些家长却将权威和惩罚联系在一齐,会造成对儿童的不尊重,儿童所体验的权威是一系列的命令成“不准”。
运用权威时,情感至关重要。
当我们执行某种行为标准与儿童想做的某种行为相抵触时,儿童可能会产生反感,、发怒或怨恨的情绪,例:一天,我正给孩子讲故事,讲到一半,孩子开始分神,于是不知不觉中他在床上打滚,我不理会还是讲故事,他却更过火在床上使劲的蹦跳着,于是我停下不讲故事,说:“你这样让我很失望,我会生气的”,我并没严厉责备命令他立刻停下来而是让孩子领会我的情感以及对他自己的行为进行回忆,我一会儿再问:“明白为什么呢?”他会很快的说出自己的意见,于是两人再协调。家长应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好,创设一种良好气氛,使儿童学会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感情,并学会用建设性的方式来克服消极情感。
7、家长应以用心的方式帮忙儿童对待失败与挫折。
成功固然高兴,但也得理解失败,帮忙幼儿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引导或帮忙幼儿一齐找到失败的原因,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让幼儿对自己的潜力找到新的信心。个性是引导幼儿在自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对别人过多的责怪,将失败的理由推到别人身上。
五、关注儿童个性发展家庭教育能做什么?
做到6个方面的“逆向思维”:
v1、但是分关心孩子。
v2、不要太亲近孩子。
v3、但是分夸奖孩子。
v4、不对孩子喜怒无常。
v5、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v6、不要在孩子的同龄人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已有报道证明:
儿童个性内外向性格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父母的文化素质和教养方式、家庭类型与家庭结构以及儿童本身的状况和受教育经历等均对个性发育有较大影响。学龄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个体,正处在个性构成阶段,需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社会化,走向个性成熟。以上城乡儿童个性发育的差异可能来源于城乡间不同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也可能与城乡儿童生活经历、家庭环境以及受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
六、了解孩子性格的类型和如何处理孩子小情绪
情绪激动型独自生气型转而忘记型
冷处理:当孩子难以控制自己的时候,能够别搭理他,让他自己平静一下,有利于安定情绪。树立榜样:父母在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时,要持续冷静,不要轻易发火,这样孩子就会模仿你的做法。
结束语:
儿童的个性发展是离不开校园教育,社会环境及家庭的共同努力的。当我们赋予了他们良好的个性的同时,也给社会造就了人才。拥有良好个性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家长要时常审视自己的教养方针,为孩子创设和谐的环境来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也决定着他们前进人生的道路,让我们为孩子拥有良好的个性而共同努力着!
家长校园教案(五):
正确对待成绩,恰到好处的处理敏感问题
教学目的:
1、透过家长校园授课,教给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
2、教给家长处理孩子早恋的策略,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校园对孩子的教育协调一致。
教学资料:
各位家长,大家好!
这天在座的都是学生的家长,据我了解,大家目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最担心的是孩子交异性朋友的问题,这天我就重点给大家谈这两方面的问题。(如果时间允许,再给大家谈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因为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力所能及的帮忙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在每次培训班上我都会对家长们说,厂长好当,科长好当,但是“家长”并不好当,尤其是这天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从生下孩子的第一天起,就期盼孩子成功,就把全部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因为对一个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一个孩子成功了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一个孩子失败了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的压力很大。此刻做家长的真的很不容易,我们都没有教子的经验,我们不可能像我们的父辈那样,这个孩子不成功,还能够指望下一个。我们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孩子,此刻的社会竞争又是如此激烈,我们都感到输不起,我们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都担心自己的孩子失败。尽管此刻大家都在喊素质教育,但是我们国家的升学就业形势仍然那么严峻,你考不上大学,甚至说考不上一个好的大学,工作都是问题,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为孩子的将来思考,首先就感到压力很大,我们又把这种压力有意无意的传给孩子,个性是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的情绪往往也会随着孩子成绩的起伏而波动。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这是多少年分数教育下一句人人皆知的流行语。实际上,此刻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大都属于分数教育,考试分数不仅仅成为孩子的命根儿,而且也成为家长的命根儿。
孩子考试分数高,家长心里十分高兴,当别人问起孩子的成绩时,家长的得意、自豪之情就会溢于言表,那种成就感、满足感比自己取得了什么成绩都强烈。孩子考试分数低,家长往往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感觉低人一等,感觉很没面子,感觉在人前抬不起头来,那种失落、那种无助、那种焦灼会让人寝食不安。
能够这样说,此刻大多数家长与孩子谈话的主要资料是学习,是考试成绩。就应说,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就是,我们往往把大部分的精力和兴趣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教育就应包括做人教育、个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例如,有一对夫妻在讨论孩子成长状况时,爸爸说,这孩子不太懂礼貌,对大人和同学说话都没礼貌那怎样行呢?妈妈立刻辩护说,只要孩子学习好,考试成绩好,礼貌不礼貌是小问题,有礼貌又怎样样呢?有礼貌考不好也没用,上大学看你分数,你过不了录取分数线再怎样礼貌也只能是落榜。这位母亲说,不要管太多了,管好他的学习最重要。
还有的家长说:“晚上看着孩子在台灯下写作业,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享受。相反,如果孩子和我一齐看电视,我就心烦,担心孩子长大后还能不能有饭碗?”
这是不是大部分家长的心态?
作为家长,引导与帮忙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也是应尽的义务,但是,作为家长就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发展自己的个性,怎样培养健康心理,怎样培养创新精神上。不能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都用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
误区之二是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比如有些家长一看到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好就着急,就爱说:你看谁谁怎样样,你就那么笨,就那么不争气等等。这种方法不仅仅不解决问题,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并把孩子的自信心也给比下去。有一位学生就对家长说:“您再说别的孩子比我好,我对自己就没有信心了!”。
误区之三是不能理解孩子的失败,要求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孩子样样都成,样样都出人头地,期望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只是我们的愿望,实际状况不可能这样。每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都会有出错的地方,有失败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写东西写完后会发现几个错别字,个性是此刻电脑打字同音字很容易打错,这不是常有的吗?我们把他改过来不就行了吗?
一个女孩在初中一年级时学习成绩一般,之后她在初中二年级考试排队又降了二十多名,受到她爸爸严厉的批评。她爸爸警告她初三必须要考好,结果这孩子在初三的期末考试中感到第一天的考试成绩不好,就喝了敌敌畏自杀。
家长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能够理解的,因为分数毕竟是学习状况的一种重要反应。作为家长,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就应告诉孩子,考多少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并与孩子一齐分析,是题难不会做,没审好题,还是做题马虎,做的慢没做完。把问题了解清楚后再有针对性地帮忙解决,这样就会取得良好效果。
但是,如果采取简单化的做法,对于指导孩子学习没有任何帮忙。
请看一些简单化的做法:
“快考试了,好好复习,争取到达**分,考到**名,考好了有奖励。如果考不好,你什么也甭想。”
“把成绩单给我拿出来--就考这成绩呀!我看你越来越没出息!”
“你上次都比这次分数高,你是越来越倒退了!”
“从明天开始,你不许玩了,只能给我好好念书,什么时候分数上去了,什么时候再玩儿。”
除此之外,还有正颜厉色连训带骂的,甚至还有拳脚相加的。
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考好分数阿!我这儿有一首学生在期中考试后写的诗《如梦令》:每次信心十足,却是失败无数;重整破旗烂鼓,押下无望赌注;家长盼子成龙,只能看子成熊;顽固顽固,不知悲哀几度。考试不好,孩子们也很悲哀,也很难过,每一次考试失败对他们都是沉重的打击,他们也想考好,让家长满意、让老师满意、也让自己人前人后有面子,但是他们往往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能学得好。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不能只看考试结果,分数是个现象,我们就应帮忙孩子分析分数背后的诸方面的原因,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呢?
1、要分析孩子的学习水平。
任何一门功课都有三个层面的水平——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词语、定义、定理、公式、基本观点等)掌握的水平;基本技能水平(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潜力水平);综合技能水平(解决比较复杂问题的综合潜力)。透过考试试卷和平常的作业,能够分析出这三个层面水平的状况。哪方面差,重点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2、要分析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有的是学习兴趣问题,有的是学习习惯问题,有的是意志品质问题,有的是情绪问题,有的是职责心问题。就应具体分析,孩子学习不好是什么原因。
3、要分析孩子的学习方法。
有的孩子,学习态度、习惯都比较好,成绩却总在某一水平上,难以突破,这往往是学习方法问题。家长能够一科一科地帮忙孩子分析学习方法存在什么问题,采取改善措施。当然有时家长可能也不明白一些学科的特点,能够主动找老师帮忙分析。
4、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
成绩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智力的四个基本要素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每个孩子在这四个方面的潜力往往发展不平衡,有的记忆力强而思维潜力弱,有的观察潜力强而记忆力弱,这就需要从孩子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哪方面潜力弱,应优先训练哪方面的潜力,促进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
5、分析孩子与老师的关系
孩子与老师的感情如何,对学习影响很大,如果孩子不喜欢某一位老师,他就不愿意上那位老师的课,作业不爱做,勉强应付,结果孩子这一科的学习成绩会严重滑坡。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然而如何使孩子与老师亲起来呢?
我们先分析孩子不喜欢老师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原因:
1、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课堂上老师提问次数少,或者老师与自己交谈少等。
2、孩子对某科的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不好,既使老师没有对孩子批评、责备,孩子自认为学习不好,老师不会喜欢自己,于是对老师也缺乏感情。
3、因为纪律问题或某方面的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导致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
4、被老师冤枉,老师又没有发现或不能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老师教育、批评学生,有时也难免会出现方法不当,有的孩子被冤枉了,耿耿于怀,产生委屈甚至怨恨情绪,与老师感情疏远。
要解决孩子不喜欢老师的问题,务必分析具体原因是什么,找准了原因,再思考解决的措施。在孩子与老师的对立情绪中,有时我们会发现是孩子的问题,有时也会发现老师就应承担必须的职责,尽管校园要求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要把不良情绪丢在课堂以外,但是老师们也是普普通通的凡人,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有时也会受情绪或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也就难免会在无意识中出现教育上的不周到之处。但是,学生或家长往往不便于或者说不好意思给老师提意见,要求老师改变教育方法。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家长该怎样办呢?首先,家长要告诉孩子老师也是普通人,难免有缺点、有错误,但是老师绝对不是故意给你过不去,老师也像父母一样,期望每个孩子成人成才,要尊敬老师,如果因为教师工作中有缺点、有错误就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只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家长还要注意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对老师评头论足,因为一旦家长对老师不满意,孩子也就会厌烦老师,从而也就会厌烦老师所教的学科,这对孩子的学习有害无益。其次,家长能够主动到校园跟老师交流,一是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明白家长该如何配合校园、老师做工作,二是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状况,以便采取更为
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另外,还能够指导孩子学会主动与老师交流。有的孩子出于害羞、胆怯,与老师应对面沟通时心里发怵,这种状况能够让孩子以书面的形式与老师交流,告诉老师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愿望,老师多半会理解学生的意见。
如果家长能够如上所述去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就不会只拿分数来评价孩子,而且,透过这样的分析,找准了原因,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总之,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就应注意:
1、不要给孩子简单地定分数指标,要在具体指导上下功夫
有些家长简单地对孩子说:“这次考试务必到达xx分。”这样,除了增加孩子的思想压力,解决不了具体问题。就应指导孩子分析薄弱环节,订好计划,改善方法,越具体要好。当然要以孩子主动思考为主,不能强加给他。
2、主动找老师联系,请老师帮忙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
家长就应主动找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听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看看家长能够做些什么。
3、改变看成绩单和谈论分数的方法
我们明白了分数背后有很多因素以后,就能够改变看成绩单和谈论分数的方法。考试过后不要天天催问“成绩单发了没有?”
孩子给家长看成绩单,家长应持续平静的态度,能够说:“你主动把成绩单给家长看,很好。让我们坐下来具体分析分析这次考试状况,好吗?”
孩子迟迟不把成绩单拿出来,能够启发他:“这次考试就应总结一下,你先思考思考,这天或明天晚上咱们一齐分析分析。”
孩子成绩不好,不要简单责备,而要采取理解的态度:“这次没考好,咱们再继续努力。相信你能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什么时间一齐讨论讨论?”
这些做法只是推荐性的,各位家长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选取更为有效的方法。
二、正确引导孩子的异性交往
孩子进入高中,家长,个性是女孩子的家长,最担心孩子出现早恋问题,这种担心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一旦陷入早恋,往往会影响学业。担心归担心,我们又不能不让孩子与异性交往,为了既能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交往,又避免早恋,我们首先就应了解青春期异性交往发展的特点。据专家研究,青春期异性交往发展特点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期”:女孩子九岁至十一岁左右,男孩子十岁到十二岁左右(大约小学四、五年级至初中一年级),是性别意识觉醒期。此时男女孩子性机能尚未成熟,但已确认了自己的性别主角,对性别差异敏感,男女孩子在一齐感到拘束、害羞,往往采取疏远和躲避的态度。而对成年的异性,又往往表现出过分的亲昵与依恋。
第二个阶段是“爱慕期”:女孩子十一岁至十三岁左右,男孩子十二岁到十四岁左右(初中一年级)。此时,男女生在一齐觉得有意思,异性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浮想联翩。然而,此时异性之间的好感是泛泛的,没有具体对象。
第三个阶段是“初恋期”:女孩子十三岁到十五岁左右,男孩子十四岁到十六岁左右(初中二年级至高一)。这时,男孩女孩的性机能发育基本成熟,内心开始萌发初恋的“幼芽”,在年龄相近的异性中,发现喜爱的对象,会给与个性的注意和关心,感情上期望多接触、多交往,而理智上又有种种顾虑。这一时期,异性同学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或者一次活动中的出色表现都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吸引力,都会让他们沉醉其中。这时候的孩子个性注意自己的外貌和打扮,表现出心神不定。
第四个阶段是“钟情期”(大约进入高二以后):钟情,就是很专一的倾慕、爱恋某个异性。此时,往往出现“痴情男女”,一旦相爱,便不顾一切。由于涉世未深,对人生没有充分认识,往往陷入其中难以自拔,一旦受挫,会意志消沉,产生厌世心理,有的还可能走上放纵自己的道路或者轻生。
以上是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普遍发展特点,而每个孩子会有自己的特殊性,家长应随时观察了解孩子的表现,给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在此,给家长提几点参考意见:
(一)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超前教育引导,防患于未然
对于处在朦胧期的孩子,要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性别主角,在与异性同龄孩子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而与成年异性交往,不宜过分亲昵。父亲对于女儿,母亲对于儿子要个性注意,适度亲近,不要过分。
对于处在爱慕期的孩子,要教育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礼貌礼貌,多关心班群众的事情,为群众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不随便盯看异性同学等。
对于处在初恋期的孩子,家长要教育引导他们多参与群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个性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扯精力,影响学业和全面发展。教育孩子与异性交往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随便打闹,不动手动脚。
对于处在钟情期的孩子,要教育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群众生活,用意志力克制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感情需要,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做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人。让孩子懂得“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成人成才的关键。要正面地严肃地对孩子进行婚恋观的教育,排除不正确思想意识的干扰。
(二)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以用心的影响
夫妻之间感情的融洽程度往往会影响孩子感情的发展和今后的婚恋观。所以,在家庭里面,夫妻之间要做到感情和谐,在日常生活中,要表现出对对方的真诚关心与人格的尊重。在孩子面前不要说带有性别歧视的话,诸如“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男人都个性坏,没有好东西”之类。另外,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做过分的亲昵动作,不要穿过于暴露的衣服。无论在什么场合,家长都要注意礼貌礼貌,尊重异性,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有时在酒场上,男同志会讲一些荤笑话,或者是拿服务小姐开玩笑,如果没有孩子在场,大家谁也不会太在意,如果孩子在场,我想男同志还是要嘴下留情。
(三)正确对待孩子与异性同学的交往,既不能听其自然,也不能捕风捉影。
有的家长对孩子与异性交往不闻不问,顺其自然;也有的家长严密监视,捕风捉影,随意训斥。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对的,很难使孩子构成正常的与异性交往的潜力。
(四)对于确实出现早恋苗头的孩子,不应盲目苛责,强制压服,要采取有效方法帮忙孩子走出早恋的漩涡。
有的中学生确有早恋苗头,写情书、单独约会、卿卿我我。家长明白了,往往怒火中烧,采取强迫措施,严厉对待,棒打鸳鸯。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导致不良后果。有一个校园搞了这样一个调查,放暑假的时候,有一批谈恋爱的同学都回家了。结果发生了两种状况,一种状况是受到父母干涉;一种状况是父母没去管他。假期结束回来,校园统计成功率的时候,你们猜是一种什么状况?结果是受到干涉的成功率高!这种事情越受干涉越容易成功。
在那里有关中学生早恋的话题我想多谈一点,因为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出现这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家长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
中学生的恋爱一向被称为“早恋”,是不被允许的。尽管此刻已有专家推荐停用“早恋”一词,但并不证明大家已能理解中学生恋爱。据对部分家长和教师的调查了解到,家长和老师还是十分担心中学生恋爱。但是,中学生的恋爱并不会因为家长、老师的担心而不见。相反的,中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已出现普遍化、低龄化、公开化的苗头。”(《中国青年报》2002.2.28)。事实证明,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一旦中学生出现恋爱现象,老师、家长表现出来的往往还是束手无策,最常用的就是“软硬兼施”。先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有效果的话,那就只好“围追堵截”,最后的结果要么是“抽到断水水更流”,要么是孩子与父母、与师长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真正令家长满意的不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主要是因为“大人们”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没有重视孩子的情感体验。作为师长,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爱一旦产生,强行让它不见是不可能的。而那里的“爱”当然也包括中学生的朦胧的爱。我一向认为,中学生的爱不是罪过,它是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萌发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体验,是“人之常情”,它是纯洁的、是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我这样说,当然不是说我们就该默许或纵容这种爱无节制的发展。相反的,我们就应行动起来,为中学生的恋爱做些事情。推波助澜吗?当然不!我们要让学生懂得感情!让学生在“爱”中成长,而不是在“爱”中受到伤害。
爱不是无师自通的,爱需要学习。而目前学生从哪里学习爱呢?老师不教,家长不教,他们只有从影视作品、从言情小说中学,而他们从这些渠道得到的知识又是如何呢?真正教会他们怎样去爱了没有呢?孩子们的模仿性很强,他们在与异性交往时常常模仿影视作品中的一些镜头、情节、语言,比如此刻男孩女孩的情书里会把对方称作“老公”或“老婆”,你说,他们真正明白老公老婆是怎样回事吗?
前面已提到:爱一旦产生,强行让它不见是不可能的。我们何不站在青少年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情,并以“过来人”的经验指点他们,告诉他们怎样表达爱,怎样珍存爱,怎样避免伤害?这不比空洞的理论说教有效得多吗?
要想站在孩子的角度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还是要了解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情感有以下两种状况:
一种是朦胧的情感。这是青少年恋爱的萌芽,在青春发育初期,也就是在初中低年级较为常见。表现为对异性的好感,并有亲近的欲望,模仿性强,有点像小孩子“过家家”的味道,变化快、目标不确定,平时在学生中传说的“谁和谁好了”即属此类,这并不是真正的恋爱。这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师长的推荐,也最容易反复,教师、家长应注意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经常性教育,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以转移他们注意力。
另一种就是真正投入的恋爱,具有强烈的情感。这在初中三年级和高中学生中表现明显。他们不再是玩儿戏、“过家家”,而是真正投入感情。而且真正坠入情网的中学生,情感总是热烈的。由于他们爱幻想的关系,会把自己所爱慕的对象,想象成天空上少有、地下无双,并执着地追求。并且所有早恋者在遭到干预时都会表现出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坚忍不拔,哪怕是最没有性格的孩子,这时也无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最让我们头痛的。
中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早恋现象呢?
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很多,有个人的原因,社会的原因,还有家庭的原因。
处在人生过渡时期的青少年,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他们的心理是比较微妙、比较脆弱、比较敏感的,尤其是对情爱方面的信息更为敏感,稍受暗示他们就会怀着好奇心和神秘感去模仿、去尝试,而此刻他们所处的环境则正时时诱导着他们。先说影视书刊,情爱乃至性爱充斥其中,泛滥成灾,这对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情感朦胧期的单纯的中学生的心灵带来的冲击或者说是强烈的刺激,比成年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再说通俗歌曲,许多通俗歌曲都是抒不完的情,唱不完的爱,这些对中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家长的千叮咛万嘱咐,比教师的谆谆教诲要“有效”得多。还有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婚外情、婚外恋也无不让单纯的中学生看到成人对待感情尚且如此不认真、如此游戏,教师、家长的说教自然会显得苍白无力。在这些纷繁的信息的刺激下,中学生心中产生各种朦胧的感情是不足为怪的,这都为他们过早恋爱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多数意志坚强的学生能抵挡住各种诱惑,持续住心灵上的宁静,而一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则难以逃脱感情的纠缠。
了解了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和早恋产生的原因孩子一旦发生了早恋,我们做家长的首先要克制、调整自己的情绪,冷静的与孩子交谈,了解孩子的感情,以真诚的态度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给孩子分析利弊,让孩子认识到:春天有春天的事情,夏天有夏天的事情,不要把夏天的事情提前到春天来做。还要让孩子明白早恋的危害:
1、分散精力,影响学业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学习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而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要完成学业,务必聚精会神,刻苦努力,全力以赴,才能成功;早恋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要求和强烈的情感交织,沉醉其中,就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是个常数,在中学时代学习任务较重,要求较多,知识一环扣一环,只有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出于青春期的学生本来不大善于组织安排学习生活,一旦恋爱,会使学习成绩下降。如果让感情占据了头脑,事业心、上进心和职责感就会被挤掉;多种爱好、特长和有益的兴趣也都被男女私情所代替,对异性的追求冲淡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往往造成胸无大志、碌碌无为,以致荒废学业,浪荡一生。
2、对身心的健康不利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方面还未成熟。如果过早地把精力放到恋爱上,不仅仅影响学习,妨碍智力的发展,而且也会因舆论的谴责和秘密交往的压力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3、会缩小交往的范围,阻碍社交潜力的发展
早恋必然会有意无意地避开与其他同学的交往,沉湎于两人的世界,这就会失去许多社交的机会而导致日后与人交往的困难。
4、蕴含着失身或失足的危险
由于中学生情感好冲动,自制力差,缺乏对道德伦理的决定潜力,所以,一旦双方在热恋中失去控制,就容易产生出格行为,从而造成身心重大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到日后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家长给孩子讲明道理以后,仍然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家长对此要始终持续坦诚、关切、严肃、认真的态度。
另外针对早恋的原因及特点,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树立正确的感情观。
既然社会上存在着各种纷繁复杂的性信息,目前我们又无能为力消除它,我们就不就应回避它,而就应正视现实,并明确告诉孩子,从电影、电视、小说、故事、街头巷尾所耳闻目睹的谈情说爱的镜头,只但是是一些零碎的、片面的乃至是错误的东西,这些并不是感情,充其量只是感情的“表象”而已,不就应盲目地去模仿。真正的感情需要较为稳定的个性、必须的智力和品德发展水平做基础。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感情,男女同学之间的互相关心也不是感情。我们承认孩子有爱的权利,但也要让孩子清醒地认识到早恋缺少感情的基础,他们在父母的羽翼下衣食不愁,不用思考生活的风风雨雨,生活无忧无虑,只管坐享感情的甜甜蜜蜜,这种感情虽然完美,但肯定不能长久,将来生活独立了,不再依靠父母了,那时的择偶标准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中学生的恋爱最终大都难逃失恋的结局。也就是说,要让他们明白在自己没有真正的独立之前,尚无潜力处理好恋爱问题。一个人在连自己的生存都不能负责的状况下,又怎样能对自己的前途、对关系自己一生幸福的恋爱负责呢?
(二)教育孩子在男女交往时把握分寸,尊重并珍惜自己的感情
我们提倡孩子与异性正常交往,这也是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的、合理的需要,有益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男女生之间正常的交往还会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取长补短的用心作用。但要让孩子明白,这只限于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情形之下,大家完全纯粹的同学或朋友的情绪在一齐研究功课或游戏,心中就应没有太多感情的成份,那样才是有益无害的。因为男女之间的友谊很容易转变为感情。所以做家长的要告诉孩子把握好分寸,尊重并珍惜自己的感情,不放纵自己的感情,不任其自由发展。否则,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影响自己的前途。因为,绝大部分过早涉足感情生活的中学生最终都难以逃脱感情落空、学习退步的命运。
(三)家长要转变教育态度及方法
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现代的青少年已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单纯、幼稚,能够对家长的话言听计从。对于有恋爱倾向的学生,切忌蛮横地指责和干预,因为干预只会加速他们感情的爆发。我们要在尊重他们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并且把这种感情珍藏起来,自觉地终止恋爱行为,防止陷入感情的漩涡,避免给自己造成心灵上的创伤。即使是对待真正谈恋爱的孩子,我们也就应讲究策略。
有一位妈妈这样来引导自己情窦初开的儿子,一个秋天的晚上,母子俩在林荫道上散步,上高中的儿子很认真地对妈妈说:“不明白为什么,我此刻就爱在女孩子面前表现得个性好,但是我越想表现好我就越紧张,我就显得越笨!”他还跟妈妈说了,他对某一个女孩很有好感。这位妈妈当时就想自己也是那么过来的,所以没有批评他,反而对儿子说:你这种想法在你这个年龄是很正常的,但是将来你长大了,你回过头来看此刻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并不懂得什么叫爱,还会觉得很可笑。另外还说:你既然想要一个女孩喜欢你,你就要在魅力、人品、气质、才华等各方面做得出色点。因为没有一个女孩子会喜欢一个在各方面毫不出色的男孩。这次谈话能够说十分成功,从此以后,儿子有什么话都能对妈妈说。以后的事当然不用多说,他忘我的学习了两个月,最后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自己再回想以前发生过的事,就像光风霁月,轻轻划过,无影无踪了。
中学生精神太紧张,压力太大,心里很脆弱,很空虚,这时,朦胧的感情就会偷袭而来。对待这种事情,我们就应把握好自己的情绪,讲究策略,向上面提到的那位妈妈一样机智、冷静、灵活地解决问题。试想,如果那位妈妈不是用聪敏的方法触动孩子的心灵,不是用强烈的刺激激活孩子的好胜心,而是像其他人一样,愤怒、咆哮、斥责孩子的话,后果又会怎样呢?
当然,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不同状况,做家长的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
三、家长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对人终生有益,一个不良习惯构成,对人终生有害,我们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个人认为,孩子知识的掌握大部分在校园,人格的构成,习惯的养成大部分在家庭。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将自食其果。
培养孩子哪些习惯呢?
自觉学习的习惯、读书的习惯、诚实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守信、守时的习惯、负职责的习惯、办事认真的习惯、雷厉风行的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讲卫生的习惯、爱劳动的习惯、礼貌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孝敬父母的习惯等等,在孩子习惯正在构成的时期,我们要尽力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具体怎样培养,有机会再进行专题讨论。
说到劳动,我这儿有几个数字,据调查:中国城市小学生平均每一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几乎成了全世界城市小学生中最低的。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约0.6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不足0.2小时,即不足12分钟!哈佛大学的学者们跟踪研究20年,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1:1.5;犯罪率1:10;离婚率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在座的各位家长想一想,你的孩子每一天有多少时间做家务?有的家长可能要说孩子懒,不愿做家务活;有的可能要说孩子不会做,他们为什么不愿做、不会做呢?是否有我们家长的职责呢?答案是肯定的,孩子小的时候,总想帮大人干活,可我们是什么态度呢?“去去去,一边玩去,别添乱了!”或者,“你什么都不用干,只管学习去就行了。”这是不是我们常说的话?日积月累,我们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了一个个懒惰的孩子,除了看书什么都不会干的孩子,甚至连看书都不愿看的孩子。说得尖刻一点,目前,许多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孕育着孩子的杯具命运!各位家长,不要再让你的孩子以学习为由逃避劳动;您也不要再以关心孩子的学习为由,包办代替得太多,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好了,这既能锻炼孩子的自理潜
力,家长也能简单一些,何乐而不为呢?
我曾摘抄了这样一段话:“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很有道理。那么,我们做家长的该给孩子播种什么?怎样去播种?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吧。
各位家长,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你的儿子或女儿是独一无二的,成功的教育务必依靠自己的揣摩和付出,这的确不容易,但是谁让我们是父母呢!
家长校园教案(六):
教会说“真好”
资料:教会说“真好”
一、为什么要教会孩子说“真好”?
(一)健康的心理深刻地影响着和制约着孩子诸方面素质地发展,渗透到了他们的一切言行和生活中。
1.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品德的构成与发展。
会说“真好”的孩子才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产生用心乐观的道德情感,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心,才会不断做得更好。
2.孩子心理健康也是其学习知识,发展智能的心理基础。用心乐观的情感能让儿童情绪稳定,愉快地、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3.心理健康也影响身体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充分证明,有很多疾病的起因都与心理因素有关,有用心乐观的情绪状态才能不断对环境作出适当的反应,不至于导致心里健康出现问题而产生疾病。
(二)会说“真好”是孩子交往的需要。
1.是孩子与小朋友交往的需要。
会说“真好”的孩子才善于去发现朋友的长处,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善于帮忙对方克服缺点,共同进步,去获得真正的友谊。
2.是孩子与父母、老师交往的需要。
会说“真好”的孩子才会懂得父母、老师给予的爱,从而会去珍惜爱、回报爱。
3.是孩子与社会交往的需要。
会说“真好”的孩子才会用心主动地去参与社会活动,认识社会。
二、怎样教会孩子说“真好”?
1.培养孩子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会孩子用敏锐的双眼去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告诉他们
什么是“真、善、美”,让他们学会去感受,去体会,去实践,去创造,以一种用心主动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
2.教会孩子持续自己的“好”,学习别人的“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的长处,帮忙孩子认识自己,会对自己说“真好”,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持续自己的“好”,同时,教孩子去善于寻找别人的闪光点,及时用自己的行动向别人学习,是自己能进步得更快,更好!
3.教会孩子以用心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生活中,肯定有一些看似不好的人、事、物,帮忙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换个角度想,说不定“不好”变“真好”,从而使自己持续用心乐观的情绪。
三、提醒家长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像人际关系不良,和同学不能很好相处,自卑、扭捏、担心、任性、虚荣、孤独、嫉妒等这些心理问题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比较严峻,务必尽快走出重知识传授,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误区。作为父母切不可仅仅满足于孩子考个好成绩和听大人的话,必须要注意维护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以用心乐观的态度幸福快乐地生活。
家长校园教案(七):
架起沟通的桥梁正确教育孩子
教学目的:
1、透过家长校园授课,教给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正确方法,从而配合校园作好对孩子的教育
2、教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策略,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校园对孩子的教育协调一致。
教学资料:
一、家长应当如何与孩子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我就如何与孩子沟通说以下几点:
(一)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亲子教育
孩子十分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齐,但不必须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潜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三)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
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少在家中接待。还有,就是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经常打架、吵闹,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四)无条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明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五)多赞美、少批评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六)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必须要注意思考成熟,选取最佳地点和时机
最后请家长们记住以下几句话: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二、家长就应如何对孩子说“不”
当孩子提出某种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与其迁就,毋宁说“不行”对他(她)更具有影响力。如今周末无人看管的孩子不知有多少,家长外出,本想把他们放到爷爷奶奶老人家当中,孩子们稍不满意时,他们便让步说:“那好,你就自己呆在家里吧!”孩子最初似乎得到了必须的满足,但久而久之,便会有被遗弃的感觉。随便对孩子说“能够”,是冷漠与放纵,而酌情说“不行”,才是真正的关心与爱护,父母表现出的坚定绝不容商量,甚至叫着说:“我恨你!”但孩子正是在反抗的同时,也意识到父母的尊严和权威。孩子需要有一个对立面,才能分出美与丑。如果让他们漫无目标地挥动小拳头,他们会因没有信息的反馈而永久也分不清是与非。
如今让家长们说出“不行”两字,又的确不是件容易事,其难处在于父母过于宠爱自己的宝贝或根本没有时间。而教育专家则坚决主张家长说“不行”,必要时“还要适当惩罚”孩子。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回归旧传统,对孩子实施随意斥责、打骂的专制式管理。现代社会的“不行”,就应是大人与小孩子之间所达成的共识,是他们心与心的交融。对此,就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切忌对孩子施以讹诈。
父母在向孩子许诺之前必须要三思,不能言而无信,答应孩子的事情就必须要做到。如果兑现不了,应及时给孩子解释,向孩子道歉,并作自我批评,让孩子从内心理解和原谅父母,事后父母应设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因为孩子对大人说的话是一向当真的。否则,久而久之,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并认为说了话能够不算数,慢慢地他们也会学着这样做……《答应孩子的事情就必须要做到》
(二)让孩子做某件事时,要讲明道理,是为了孩子好,而不是说些“这样爸爸妈妈会高兴的”之类的话。
孩子如果仅仅明白要讨父母的欢心,可能会撒谎或干出其他的蠢事。
(三)绝对不能对孩子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你不听我的话,好,我也就不满足你的要求!”家长会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尊严并诱发孩子的报复心理。
(四)父母一方说“不行”,即使有某些不合理的地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反驳,否则孩子容易养成在双方之间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惯。
(五)说“不行”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让他(她)明白“不行”的道理。
(六)能够与孩子“谈判”,但家长务必掌握主动权,而且要当机立断,不能无休止地讨价还价。比如在日常生活作息时间的安排上。
签合同也是一种好办法,合同由自我训练项目和每日意志力训练表两个部分组成。父母的职责是监督,如果自我训练项目做得比较好,就打一个钩,如果做得不好,就按合同惩罚……《如何提高孩子的做事效率》
(七)要在融洽的气氛中,从用心的角度给孩子立规矩。挤时间与孩子一齐用餐,相互说些搞笑的故事,便多了一次寓教于乐的机会。
家庭游戏是使家庭成员达成完美沟通的桥梁。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他们需要在游戏中找到快乐,也许要在游戏中成长,父母们也会在游戏中重新觅回已逝的童心。游戏使家庭成员融为一体,使大家有更多有意思的话题,使沟通更简单、搞笑……《谈亲子沟通搞笑的策略》
(八)令行禁止。说“不”后,家长对孩子的妥协,意味着食言,失去了威信不说,还会使孩子沾染上不守信用的习气。言而无信,是人生之大忌。
一次“不行”或适当的惩罚最初可能会引发一场暴风骤雨,但处理得当,雨过天晴之后,孩子与你的关系和感情将无疑会有必须程度的升华,这也正是说“不行”的好处所在。
家长校园教案(八):
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透过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使家长了解什么是家庭氛围,认识到家庭氛围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2、透过对学生家庭状况进行了解,组织教师和家长进行讨论,找出目前我校学生家庭氛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透过教师的指导和推荐,使家长了解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并能自觉执行。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1、家庭教育、校园教育、社会教育内涵不同,职能不同,职责不同,无法相互替代。
2、家长养育子女,“望子成龙”,但不能只重视“养”,更应重视“育”,否则对子女的教育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二、家庭氛围和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一)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子女成长:
1、例:美国纽约州有一个酒鬼兼赌徒马克斯·朱克,在他之后七八代的子孙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人因杀人被处死刑,63人因偷盗被判刑,因喝酒死亡或成残废者竟多达400余人!“人种论”者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然而当时的教育学家作出另一种统计是:美国纽约有一个儿童救护会,它收容和照顾的孩子大多是乞丐、流浪者及贫民窟的孩子,即当时所谓的“低能儿童”。由于救护会付出酬金,把孩子送到可靠的家庭里理解良好教育,结果在50年内总计收容的2.8万儿童中,有87%成为教授、医生、技工等有用之才。最搞笑的是,前面提到的马克斯·朱克一个第九代孙,也被该救护会收容,送到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寄养。截至1917年所作统计为止,他的操作和学习成绩都个性好。他已经20多岁,被舆论认为是“地方上的模范青年,前途大有期望”。
2、结论:人的未来发展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血统,而是取决
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
(二)什么是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组成的人、物、精神等方面给予人某种强烈的感觉或印象。家庭氛围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显性的、隐性的。环境、氛围本身就是教育,教育务必要重视在必须环境与氛围中进行。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对于身心均未成熟的孩子的成长有决定性作用。
1、环境氛围:
那里指家庭周围环境(包括邻里关系、居住生活区风气乃至社区的文化层次、居民的职业状况等等)与内部居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例:“孟母三迁”的故事。
2、情感氛围:
那里指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气氛,是一种精神环境。家庭的组成、结构,家庭人员的意识、作风、气氛和情调都是隐性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研究证明:人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情商”。研究证明,家庭对孩子情感的发展和教育起着特殊作用。
3、父母人格氛围:
那里指父母的言行举止、性格、气质潜力对孩子的影响。
例:“岳母刺字”的故事。
4、知识氛围:
那里指父母的文化素养、求知欲望及家庭文化气氛。
父母的文化素养直接营造着家庭的文化环境,父母对知识渴求的欲望也影响着孩子对知识的追求。
5、心理氛围:
那里指家庭成员的感情、兴趣、爱好、态度、行为等心理活动总合而成的情绪、情感状态,表现为特殊的具有个性化的家庭中的情调和气息。
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和谐一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三、目前我校学生家庭氛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代表与学生家长进行讨论。
(二)得出结论:
1、父母文化素养较低;
2、家庭结构破损给孩子心理带来压力和创伤;
3、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放任自流;
4、父母工作流动(或在外地)削弱家庭教育;
5、家长不懂教育方法。
四、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一)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取最温柔、最纯洁无私的母爱和既严格又起着榜样示范作用的父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教育的力量,从而产生稳定感和安全感,有助于构成独立、乐观、自信的个性;子女对父母关爱的体验促使他们心身健康成长,孩子纯洁的心灵中也会逐渐滋生爱的幼苗,从小爱父母、爱家庭,在校园中爱伙伴、爱群众,将来爱人民、爱祖国,成为有爱心、有职责感的青年。父母应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对自己的家庭有自豪感、愉快感、安全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校学生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长应给孩子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并非装潢豪华,设备齐全),带给孩子必需的文化学习用品,创造清新浓郁的文化气息和高雅优美的艺术氛围(如设置家庭图书角,张贴名人字画,收看资料健康有益的电视节目,传播准确科学的资料信息等等),给孩子以健康的熏陶和影响。
(三)理解尊重孩子:
父母应理解、尊重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用心有利的推荐就应表示赞同并认真采纳实施,对于片面、消极的应分析引导,适度批评教育,做到既不偏爱、溺爱,又要给予合理、适度、及时的关爱。
(四)家庭中要有健康的伦理道德观;
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必定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健全的家规,家庭中要有明显的是非准则、伦理观念。家庭成员要各尽其
责,荣辱与共。要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关爱、体贴、尊重长辈,从而构成一个民主、稳定、和谐的家庭秩序。
(五)父母的人格成为孩子的榜样:
家长应完善自身人格,对子女的教育不仅仅要言传,更要身教。父母应做到乐观进取、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热爱生活、情趣高尚(如看书、旅游、帮忙他人)。
五、家长畅谈学习感受,交流创造家庭教育氛围的经验。
六、由教师代表解答家长提出的疑问。
家长校园教案(九):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的:
1、让家长明确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2、推荐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受挫潜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们明白就应怎样培养孩子的受挫潜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好。首先欢迎你们来参加我们的家长会。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校园,共同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心学生的发展状况。这天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是怎样培养孩子的受挫潜力。
二、帮忙家长们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要想引导未成年人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务必培养孩子做一个健全的人,要具有随时迎接挫折,迎接“丢脸”,经历痛苦的思想准备。这样的教育个性就应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培养孩子们在挫折中成长的潜力。因为,此刻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在爷爷、奶奶、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生活在太阳底下,吸取着雨露阳光。唯我独尊,娇横跋扈,事事占上风。试想,这样的孩子如果从小不理解正面的引导,能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吗?他们只会遇到困难退却,受到挫折失去信心和期望,经受不了打击,他们只会顺水推舟,不会逆水行舟。难怪我国每年都会出现因不能正确应对父母的教育而服毒身亡的,因同学的嘲笑而跳楼自杀的,因学习的压力而弃学逃亡流浪街头的,因羡慕而产生妒忌走上犯罪道路的……因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极为重要的。作为校园、家庭应责无旁贷加强培养孩子们从对挫折的潜力,让他们在风雨中健康成长。
三、推荐家长培养受挫潜力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莫过于来自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莫过于学习分数的高低,成绩的好坏;莫过于与同学之间的争吵,意见的分歧;莫过于老师严厉的批评,同学的嘲笑……然而,一个在家被父母娇惯了的孩子怎能一下子承受得了这些压力呢?养成孩子自我教育是帮忙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1、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爱好、性格、习惯等,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反思、自觉学习,找出与别人的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他们在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正确的对待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更好的学习,勇敢的应对失败。个性是班级里的后进生,他们本身缺乏自信心,导致他们构成自卑感,严重的影响着他们身心活动和学习潜力,使原有的聪明才智不能正常的发挥。应对这样的孩子,更加要帮忙他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应对现实,找找原因之所在,在认清自己之后,以清醒的头脑,良好的心态,调节自我,战胜自我,树立信心。要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动力,迎接新的挑战。
2、用典型的事例进行自我能行的教育。
人无完人,各有所长,各有所好,只要有信心,就会体现自我能行的价值。“相信自己,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久而久之,孩子们从小懂得长处要发扬,短处要弥补,这样能促使自己健康成长。
3、亲近孩子,教其反思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言语难免有可能会伤害学生,在这种状况下,如果孩子没有健康的思想和承受潜力,就不能正确应对,就会导致不良后果。个性是一些性格内向型孩子,他们不善言表,更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应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多开导他、启发他,鼓励他们自我检查、反思,使他了解自己的不足,认识自我的不对,找出与别人的差距和误区以及自己存在的问题。从小进行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教育,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生存习惯,他们就会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二)、遇到困难,学会解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言谈举止,道德行为,对孩子成长具有决定的影响,要想让孩子从小健康成长,家长就得对孩子进行必须的受挫潜力的培养,不能迁就孩子、惯养孩子、溺爱孩子。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要认为孩子只有一个,事事都要顺从事事都包办。要重视养成教育和习惯教育以及各种潜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身边的小事抓起。期望家长随时与教师持续沟通,教育孩子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要有随时迎接困难的思想准备,要迎难而上,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缺。事后我发现这样的状况有所好转了。看来家校坚持配合培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相信具备健康心理和经受过挫折教育的孩子将来他们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受到打击,学会应对
人生的致命点就是经受不了挫折的打击,有的人一旦遇到一点小麻烦,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不能理解,不能正确地对待。有的人是想不通,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十分无助的样貌;有的人是发泄,性格暴躁,把所有的气都往别人身上发…….一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麻烦事,烦心事,总会受到一些大小不同的打击,小学生也不例外。然而多数孩子娇生惯养,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哭哭啼啼,依靠家长和老师。如何培养孩子应对家庭、校园、社会诸方面带来的打击?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1、学会应对自己
当自己受到打击以后,要持续清醒的头脑,多想想造成自己受到打击的原因。如果是自己造成的,就要勇敢的应对自己,敢于承担自己的职责,告诉孩子: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知错就改,才是好孩子。
2、学会应对父母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成绩考差时,不懂得教育的父母就会生气地批评孩子,有的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批评教育,与家长产生抵触,不服从家长,甚至于向家长示威。这样的孩子思想、行为处于危险的边沿,教师应加以正确的引导:一是采取开展活动的方式,使孩子在活动中明理,查找自己的不对;二是采取交流的方式与孩子们沟通,理解父母用心的良苦;三是举生活的实例和现象,明辨对错,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其实,挫折和打击并不可怕,怕的是遇到挫折和打击不明白想办法应付。我们要学会迎接挫折和打击,也要学会对付挫折和打击,只有那些敢于应对同学,应对教师,应对父母,应对社会,应对困难,应对人生坎坷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人,是人们最敬佩的人。
(四)、心中不愉,学会交流沟通
交流和沟通使矛盾化解;交流和沟通使人愉悦;交流和沟通使人进步;交流和沟通使人健康。只有善于交流和沟通的人,才能做一个真正健康的人。而有的小学生内向,不善于表达和沟通,受点打击,闷在心里,关在屋里,不愿见人。长期下去,思想压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长。应对这样的孩子,告诉他,要做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心中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找伙伴、信懒的人说一说、摆一摆,在交流中对方会帮忙你解决疑难、排除困惑。要学会自我排解,学会交流、沟通,争取别人对你的支持、帮忙、理解、排扰。切忌有事闷在心中。本班有个孩子,年龄最小,性格十分内向。父母经商,高龄得子,十分惯养这孩子。父母不敢说他的不是,一旦说他不是,他就跟父母大吵大闹,或者当的一声把门关上,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我明白此事以后,专门找他谈心,开导他,经过开导,他明白;这样下去不但对自己身心健康没有好处,而且不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有什么不愉快的事要主动学会与别人交流、沟通,求得别人的宽恕、原谅、理解、帮忙。渐渐的孩子懂事了,学会与父母交谈了,父母一见到我就是一席感激的话。事实证明经过挫折教育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意志坚强的人。
人活着就是要做热爱生活的人才是强者。只有那些“热爱丢脸,欢迎挫折,经历痛苦”的人,长大后,才能追求成功,铸造人生的辉煌。我期望孩子们在我们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都能成为学习生活中的真正强者
家长校园教案(十):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授课目的:
透过家长校园教师的授课,让家长了解老师的教学思想意图及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状况,并用心配合校园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授课重点:
配合校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授课过程;
各位家长:
晚上好!欢迎各位家长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家长会,说明家长们是关心孩子关心教育的。这次家长会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家长会,所以对于我们双方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自我介绍(略)
开学以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略)
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当前,有很多家长往往只关注分数结果,其实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分数只
是衡量学习状况的一个方面。要关注智力因素,也要关注非智力因素,如态度习惯等,这样才能使孩子全面发展。此刻的孩子大多都很聪明,比什么比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好习惯能够使人受益终生。曾有位名人说过: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见,养成好习惯是很重要的。聪明的孩子不必须能成才,不聪明的孩子不必须成不了才。
培养孩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孩子回家后不能边做作业,边吃零食看
电视或玩东西,也不能玩够了再来做作业,这些习惯都是十分有害的。起初家长能够守在身旁,指导孩子逐条逐条地读题,读懂后再做,培养他们认真读题完成作业的习惯。一段时间后,再慢慢放手做完后,自己检查有无错误,适当时家长也能够点拨。
2.培养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一年级学习资料多,上课的时间
有限,老师的精力也有限,即使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么多的学生,也不可能一个个地都照顾得到。因此上课专心听讲就很重要,这也是造成有的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上课时,我们经常告诉孩子:只有上课用眼用耳动口动脑,才会变得更聪明。孩子上课用心举手发言,这是检验他们是否听讲的一个好途径。
3.培养孩子与人交往合作的潜力。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要与同学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别人有困难时主动帮忙别人,你有困难别人才会尽力帮忙你。
4.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具有良好的作息习惯,才更利于孩子的成长。早上按时上学,午后尽量睡午觉,晚上8:30之前务必睡觉。
四.对家长提出的几点要求(略)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老师应对的是40多个孩子,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教师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社会家长校园对教师的期望要求也很高,但是教师是人,而非神,工作中难免会有不当之处。期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多理解多支持我们,家长与老师密切配合。每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负责的家长,教育好他们是我们共同的职责,我们这天走到一齐来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切为了孩子,使他们都成为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真正的人。
家长校园教案(十一):
家长就应培养孩子哪些好习惯
教学目的:
(一)透过此次学习,使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透过此次学习,使学生家长了解就应培养孩子哪些好习惯,并掌握如何培养在家教实践过程中让孩子逐渐养成好习惯。教学重点:使家长了解就应培养孩子哪些好习惯及怎样培养。教学对象:一年级家长学员
教学过程:
一、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以及生动鲜活的案例阐述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培养孩子哪些好习惯及怎样培养
1、良好的健康有序的生活习惯。
(按时起居、爱护学具、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
2、良好的卫生习惯。
3、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阅读、预习)。
4、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实践中,家长应注意些什么
1、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一些必要的规矩。
2、家长要起以身示范的作用。
3、家长应看到孩子能很好的履行规矩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增强他的信心,孩子受到表扬定会重复这种良好的行为。
4、家长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耐心训练。
四、总结: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求家长要有坚强的教育意志,还务必家庭内部要求一致,家庭与校园相互配合从而构成合力一齐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好习惯成就大未来”,愿透过家校双方的努力,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完美的未来。
家长校园教案(十二):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目的: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其主要方面是性格特征、基本生活技能、道德情操、理想志趣。
好处:
鉴于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和潜移默化性,家长对子女要精心培养,爱而不宠、尊重信任、严而不苛、民主平等,让家庭充满和睦、向上、愉快的气氛。
家教方法
一、怎样才能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天下的父母、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早成栋梁?但很多家庭并不真正明白怎样做才能使孩子成才。有的家庭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了家长的职责,教育孩子是校园的事情;有的家长奉行“树大自然直”的信条,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有的家长则一味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自己却从不看书、读报等待,这些均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家长提出了一些要求,期望能帮忙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走出教育“误区”。
1、正确理解和履行父母的职责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就是赚钱养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父母对孩子的职责,不仅仅要把他们抚养好,而且还要教育好。在我国的婚姻法中也明文规定“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的义务”。家庭是人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家长不仅仅要为孩子带给足够的生活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孩子的优良品德、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只有正确理解一履行父母的职责,才有可能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2、加强对家教理论的学习
有些家长认为养育后代是连动物都会的事情,还需要学习吗?殊不知,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帮忙。家长只有掌握了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懂得孩子在不同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懂得儿童教育的方法和规律,才能为孩子带给科学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帮忙。因此,家长平时应透过家长校园的学习、读书、看报等途径,有意识地加强家教理论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育的盲目性,乃至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3、加强与校园的密切配合
孩子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校园度过了。因此,家长要经常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校园的表现,同时主要地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状况,取得老师对家庭教育的了解和支持。只有家庭和校园密切配合,双管齐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父母要作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近之人。不论父母自身是否意识到,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不仅仅需要具备科学和家教知识,还要处处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子女树立榜样,率先和垂范。如果家长自己整天沉湎于电视节目中,而要使孩子信奉读书比看电视更重要,更有益处,这实在是难为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在注意言教的同时,还要注意身教,身教和言教并重,才能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家庭生活困难的时候怎样教育孩子
此刻,社会上有一股攀比风。不少人爱比吃、比穿、比派头。校园不是世外桃源,这股不良风气也侵蚀了校园,影响了孩子。有些孩子常与同伴比衣报、比学习用具,甚至比谁家有钱、谁的父母“官”大。在这种状况下,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家长应采取怎样的方式教育子女,使之真正顺应我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这句古话呢?
下面一些推荐可供参考。
1、理解孩子的情绪
中学生尽管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评价潜力逐渐成熟,但仍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被动性;外界的评价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波动。因此,家长若一望见孩子情绪低落就呵斥、责骂、不仅仅不利于调整孩子的低落情绪,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明智的家长就应是先容忍,待搞清楚原因后,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不要让孩子仅仅在满足了吃、穿、用时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应同时让孩子在完成学习和劳动任务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情绪。因此,家长应引导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并指导孩子做些简单的事情或家务劳动等等。孩子的生活充实了,就易构成用心的情绪,增强自信心,相反,一味地让孩子自我封闭,容易使他们精神状态不佳,再加上因家庭生活困难而带来的自卑感,孩子极易构成消极的心态。
3、让孩子适当参与家政管理
家长可让孩子了解家长的经济收及支出状况,一齐进行家庭收支记帐、核算等待。这样,既能让孩子体恤父母的辛苦,防止其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又为培养孩子勤俭、踏实、坚毅的品质带给了生活感性经验。
4、鼓励孩子多向名人学习
让孩子多读有关名人成功的书籍,尤其是让他们了解那些曾被家庭生活困难所困扰,后经不懈努力奋斗而成功的名人事迹,从中获得克服困难的信心,进而鼓励自己、集中精力,发挥所长,矢志不渝地到达目标。这样,自卑心理也就会不驱而散。
5、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因为父母无意识情绪的流露也会影响孩子的精神面貌。所以家长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生活的消极和不满情绪,更不要因为生活条件差而争吵,甚至离异;而应当用自己用心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影响孩子。
三、父母离异后怎样教育孩子
父母离异后,常会导致家庭经济条件变差,孩子失去应得的爱,心灵遭受创伤,产生诸如自卑、内向、敏感、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曾说过:“家庭关系的失调是产生精神和情绪病态的肥沃土壤。”为此,离异父母就应个性注意履行自己为人父、为人母的职责,加强对孩子的关怀和引导。
1、要和孩子真诚地讲述家里发生的事情
在夫妻双方的婚姻挫折问题上,忽视孩子是不明智的。什么也不告诉孩子,会增大孩子窥视大人保密的欲望,或对大人产生种种怀疑的心理。而告诉孩子太多,又会使他处于为父母忧虑的状态。较好的方式是,自然而又恰当地表述你们当前关系的变化。你能够这么说,“我和你爸爸之间有些矛盾,但是我们正在着手解决。”更重要的是,你还要真诚地对孩子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将永久是你的妈妈和爸爸,我们会永久爱你的。”
2、离婚后父母双言应继续关心孩子
离了婚的父母虽然已经不是夫妻,但仍是孩子的父母、妈妈,仍是孩子的监护人。有些离婚后,的父母觉得孩子成了累赘,是“拖油瓶”,不抚养孩子。勉强抚养孩子的一方往往也不真心爱护孩子,甚至经常拿孩子出气,随意训斥、打骂、这既违反了我国《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也不贴合人之常情。我们明白,家庭在孩子心目中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地方。家庭的破裂,对孩子来说已经是很大的不幸,如果离婚的父母双方再不关心爱护孩子,不仅仅会加剧孩子对爱的失落感,而且表碍于他们对人生道路的正确理解,或自暴自弃,或郁郁寡欢。如此,何谈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要满足孩子生活上所必需的物质要求
离异家庭,因为经济条件下降,容易使孩子产生羡慕同伴生活条件的心态。若孩子的物质要求未能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嫉妒的与憎恨,甚至出现偷窃或其它违法乱纪行为。很多少年犯出自父母离异家庭,其原因即在于此。因此,离异后,作为孩子的父亲、母亲,应加位履行家长之责,尽量关心自己孩子的生活,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一般健全家庭的孩子相差不要太大。即使稍差些,也就应向孩子讲明道理,以消除其自卑心理和不良行为。
4、还应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业
家庭破裂常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并鼓励孩子多参加有好处的群众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使孩子从忧郁、悲伤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可使其孤独、内向的的性格在活动中和到矫正,促进其性格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5、尽可能加强与校园的密切联系
家长应主动加强与校园的联系,告诉老师家里发生的事情,让老师能针对孩子的状况因材施教,关心,爱扶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使他们感到处处有亲人,到处有温暖,以补偿所失去的爱。.
四、怎样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为家长,其主观愿望一般都是关心、重视子女教育的。那么,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应怎样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业呢?
1、创设必要的学习场所
中学生是小孩子眼中的“大人”,大人眼中的“小孩”。这一时期他们已具有必须的独立意识,期望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活动场所,因此为他们准备一张书桌、一个书架、设置一个固定的学习角,是十分必要的。这既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也便于学习。为增强学习气氛,家长和孩子还能够在墙上布置些激励学习的字画条幅、学习计划、课程表等。
2、不要随意干扰孩子的学习
只要孩子是在进行正当的学习,家长就不要轻易去打断孩子的思路。我们常看到这种状况:孩子在学习时,家长在一旁唠唠叨叨,教导不止,还自以为在督促孩子。珠不知,这种教育方针不仅仅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更不利于的是孩子会因此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到以后家长的说服教育效果。
还有的好心家长在孩子做功课时,喜欢给孩子去送吃、送喝,以为这样能够补充营养,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不光打断了孩子的学习思路,而且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娇惯中给“吃”没了。
3、避免“过度教育”
所谓“过度教育”就是指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状况,对子女管教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事实上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实在无法处处都顶尖拔萃。作为家长,明白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若再逼他,他只有是更沮丧而已,退而求其次,让他成为一个守本分而有信心的快乐人,实比让他成为一个压抑、自卑的人要好得多。因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状况,指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让孩子从中体味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处世做人都极有好处。实事求是,是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4、长的榜样作用
常言说:“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学习的家长,其子女会有学习兴趣。其实,在工余时间,家长钻研业务,或透过读书,看报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有益于自己,同时也有益于孩子。这不仅仅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也给家庭营造了一种好学、向上的气氛,为孩子的学习带来促动力。须知,在一个天天行酒令、日日设牌局的家庭中,再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才。
5、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向上的家庭气氛
孩子进行了中学阶段,逐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这时他们期望家长能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教导员”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会激励孩子的向上心理。这对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好处。若孩子整天生活在枯燥泛味、责骂不休的家庭里,只会滋长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何谈专心致志地学习?
五、怎样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
此刻很多家长有亮这样的感觉:孩子上中学后,似乎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甚至还和父母顶嘴;有什么事情也不爱和父母商量。家长们觉得越来越难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两代人之间有了一层隔阂。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有了成人感,自尊心和自主性大大增强;厌恶父母喋喋不休的指教,不愿父母干涉他们的行为;内心的秘密往往不肯告诉家长等等。要想获得两代人之间自然、亲密的关系,就需采取适当方式加以沟通。下面一些推荐,可供家长们参考。
1、务必在时间上有所投资
家长们常常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赚钱养家。其实对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父母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一个能够让孩子倾吐心事的朋友。要到达这种地步,非得平日有足够的时间沟通不可。推荐大家平时多和孩子在一齐聊天、看电视、散步、游玩等。在这种简单的气氛中,谈话才能渐入佳境,至于平时连回家吃饭都“没有时间”的家长,就不要太期望孩子会与你畅所欲言了。美国关总统布什夫人在美国一所著名女子私立校园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曾深情地说:“年轻的女士们,有一天当你们到了我这样年纪的时候(布什夫人当时已70岁)你们回顾你们一生,决不会因为以前错过一次赚钱的机会、一笔生意的交易而感到后悔,你们却会因为没有好好花时间和你们的孩子、和他们的丈夫、和你们所心爱的人建立完美的关系而感到后悔不已。”布什夫人的肺腑之言,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2、跟孩子沟通务必讲究语言艺术
沟通的好处绝不是“我有话要说”,更不是“大人说,小孩子听”。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当然不喜欢和你在一齐。因此,父母与孩子谈心,若要取得好的效果,既要注意谈话主题,也要考究语言方式。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大人教育小人的“古训”,而“多读书才能实现你自己的理想”更贴合当今儿童的语言特点,可能更容易被孩子所理解。
3、话多不灵
孩子在校园听到的几乎全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教诲,一堂课接一堂课,天天如此。回到家里,要是父母还是喋喋不休地教导,孩子当然会反感、会顶牛。因此,推荐父母的话要简练,准确,能带些风趣幽默更好。有些话能够只说一半,结论让孩子自己想出来。要是家长的话太多、太碎,孩子把耳朵堵住,那么,家长的话就成了没人收听的广播电台。
4、多鼓励、少批评
这个社会因为人多,竞争也厉害,家长对子女的期盼也高。这样,家长与子女的对话就难免批评多于鼓励,强调孩子的不良习惯并与别的孩子相比,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等待。其实这一比毫无用心好处,相反只有使孩子丧失处信,产生自卑和自弃感。倒是鼓励的话能让孩子有自我肯定感,激励上进心。
5、家长需多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因此,推荐家长诸一点有关书刊,了解一些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利于为两供之间的沟通带给科学性的指导,减少家庭教育的盲目性。
家长校园教案(十三):
家长对孩子安全指导常识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家长们学习安全知识。
2、使家长学会怎样对孩子安全常识进行指导。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家中虽安全,也会出危险。每个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地成长。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父母总是不让孩子做这做那,生怕孩子摔着、碰着、烫着、电着。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不能总是守护在身边,十来岁的孩子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总相自己做一做,试一试,为此常与大人发生口角,有的甚至背着大人做。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动作协调性差,毛手毛脚,容易发生事故,更给家长增加了几分担心。看来,随着孩子的增长,对孩子仅仅看护是不够的,还应教会孩子自理、自护。
1、平时注意对孩子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根据孩子年龄的特点,教给孩子怎样防火、防电、防碰、防划伤、防受骗等。
2、对十来岁的孩子,应适当让他们做一些带危险性的事情,如灌暧瓶、端热锅、切菜、削果皮、做饭等,孩子在学做这些事的时候,家长要给以示范和指导,提出注意事项。
3、使孩子了解家中各种设施、电器使用方法和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状况,以及注意事项。对于不适宜孩子使用启动的东西,要给他讲明危险性,提出要求。
4、如果临时带回危险品,如农药、化学试剂、电动工具等,要及时叮嘱孩子,不要乱动。二、户外活动,安全第一。
1、孩子出去玩时要注意给孩子备好便于运动的软底鞋,不要只为漂亮而让孩子穿皮革。并教育孩子不要单独行动,要听指挥,结伴而行。
2、下列场所具有必须的危险性,要叮嘱孩子别去玩耍。这些地方包括:高压塔下;铁路、公路旁;变压器下;水深的河、潭、坑边;工厂的生产区和仓库;建筑工地;废弃无人居住的房屋;防空洞、地窑;水井、粪坑、沼气池附近;屋顶、树梢、墙头。
3、教孩子认识家庭住址。在孩子开始懂事明理时,家长就要有意识地教孩子认识自己的家庭住址,熟悉周围的社区环境。告诉孩子父母所在的单位名称和电话号码,以防孩子走失。
4、为了保证孩子户外活动的安全,家长应教会孩子怎样过马路,怎样识别红绿信号灯。告诫孩子横过马路必须要走人行横道。
5、教孩子掌握躲避坏人伤害的方法。告诉孩子不要轻意理解陌生人的礼物,除了家长和医生,不要让外人接触自己的身体。遇到存心不良的人纠缠要设法跑到人多的地方或大声呼救。不要让陌生人尾随自己回家。
6、当孩子处于危险之中时家长要冷静,不要惊慌。有的家长遇到紧急状况,自己先惊慌失措甚至吓昏,结果丧失了抢救孩子的良机。要掌握一些急救的生活常识,如止血、消毒、人工呼吸等常用方法。
三、发生火灾如何脱险向孩子进行防火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消防意识,这是每一位家长应尽的职责。此外,我国民法规定:无行为潜力人对他人造成的损失,其监护人要给予赔偿。因孩子引起的火灾,家庭将蒙受经济损失。为此家长们平时应做到:
1、经常向孩子讲述火灾的危害,教育孩子不玩火,正确掌握炉火,正确掌握炉火、电器的使用方法。小孩子外出无人监护时,要嘱咐孩子防火事项,并注意孩子身上不能带火种。
2、妥善放置火柴、打火机及一切易燃易爆物品。如果孩子年龄小,能够经常摸摸孩子的口袋,看是否装有火柴、打火机等火种。
3、大人外出时,切莫把孩子锁在屋里,因为当孩子不甘寂寞时往往有可能做一些游戏,引出危险。如果玩火,后果不堪设想。孩子在玩用蜡烛照明灯笼,家长要在一旁照看。
4、带领孩子进入影剧院、餐厅、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应首先了解若遇意外时,脱险路线和安全门的位置,并要向孩子说明。这样,万一发生危急,大人孩子都可望从容脱离危险。
5、家中各个房间可供脱险的路线,平时要提醒儿童多加留意。居住在二层楼以上的家庭,有条件的应配备绳索、软梯等脱险器材。
四、交通安全。
1、经常提醒孩子要注意交通安全,要听众校园、老师的安排、指挥,遵守纪律。还要教给他们一些交通安全知识。家长更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2、当孩子在马路对面时,必须不要招呼他,最好的办法是您自己走过去。
3、孩子坐在汽车前排时,应为孩子系好安全带。
4、领孩子在没有人行道的马路上行走时,家长应走在靠车行道一侧。5、外出乘车和船,注意不乘超载和三无车船。切忌酒后驾车。
五、遇到坏人保护自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与子女是最亲近的,家长对未成年子女负有重要的监护职责,维护子女安全是本分,是当然的职责。为保证子女的安全,家长应注意做到:
1、充分了解子女的性格、爱好、熟知子女的上下学时间和路途。要按时接送。
2、熟记子女经常涉足的游戏、读书、购物地点,尽可能了解子女经常联络的人及电话号码。
3、善于与子女沟通、交流。对子女在校状况、交友状况以及每日情绪等要有所了解。
4、帮忙子女养成外出办事、游玩告知家长去向、时间的习惯。不轻易允许孩子在外留宿。
5、经常与校园老师持续联系,了解子女在校表现。
6、教育子女不要与陌生人接触和交谈,不理解陌生人送的礼物。
7、一些儿童个性是10岁以下的小孩单纯幼稚、缺乏辨别潜力,很容易上当受骗。所以不要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或将家中钥匙交给他们。
8、不向外人泄露家中的作息习惯、经济状况等。
9、家中安上防盗门、“猫眼”和设置有金属链的暗锁都是防止盗窃犯强行闯入的一种有效措施。
家长校园教案(十四):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与自信自立自信原本就与“自强不息”紧密关联,“自强不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早在周代典籍《易经》中就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汉代典籍《礼记》中也曾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就指出自立自强的重要性。要明白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孩子终有一天要独自应对社会,应对生活,要坚强地应对一切挑战,因此父母就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社会意识与独立意识。做为父母不仅仅是给孩子宽松的生活环境,无忧无虑的成长空间,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孩子自立自强与自信的品格,让孩子能勇敢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作为年轻的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与自信呢?
一、营造一个温馨、和睦、充满亲情的家庭环境,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有利于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的品格的培养。
有一首诗歌中说到“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这一句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温馨的画面,家庭中大大小小的成员忙碌了一天,回到幸福的家中享受着家庭的关爱与亲情,传递着完美的情感。的确,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了充分的安全感,让他眼中的世界是祥和的,纯净的,让他心中的世界是完美的,光明的,有安全感的孩子也会因此变得自立自强与自信。相反,长期处于不和的家庭,孩子目睹父母争吵与敌对,常常缺少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就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与不正常的情感
反应,缺乏安全感,幸福感,对他人往往产生不信任感,在行动上也会常常情绪低落,闷闷不乐,甚至脆弱自卑,害怕与他人交往。这样的孩子是与自立自强自信挂不上钩的。因此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温馨和睦,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当然,年轻的父母自身也要应对工作、生活、交际的各种压力,但是无论遇到何种的不顺利,父母都要务必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及时调整心态,学会遗忘那些不愉快的不顺心的事儿,用用心健康的态度应对家庭,应对孩子,应对未来。尽可能的避免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攻击对方,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愉快的家庭生活氛围,让孩子乐于表现自我,构成用心乐观开朗的性格,有利于孩子自立自强自信的培养。记得有一次,我和爱人因一点儿小事起了较大的争执,一贯活泼开朗的儿子突然间缩在我的身后,噙着泪水的眼睛呆呆地望着我俩,一副可怜巴巴的孤独无助的神态。当我看到这一幕情景,我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憾,俗话说“打无好手,骂无好口”,父母双方的争执吵闹只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巨大的痛楚,无以适从,孩子的自立自强与自信又从何而谈?从那以后,我与爱人都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及时调整心态,有了不高兴的事儿也做到心平气和地沟通,将家庭的矛盾消弥在无形中。家中的温馨和
睦让儿子更加开朗,自信。每当儿子搂着我俩的脖子说“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我们一家”时,我看到儿子的小脸上写满了自信与幸福。
二、减少对孩子的不必要的束缚,多给孩子自主的机会,相信孩子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儿,让他拥有成功与满足感,也有利于孩子自立自强与自信的培养。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先生说过“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是的,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会有自己的人生,他要独自应对社会,应对人生的挑战,父母不可能一辈子跟着他,替他包办所有的事儿。他务必学会自立自强与自信。父母要有意识地减少对孩子不必要的束缚,多给孩子自主的机会,相信他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儿。当他做好了这些事儿时,父母要面带微笑,使用充满激励性质的语言“你真棒!”“你已经学会照顾自己了!”等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满足感,相信自己必须能行,树立自立自强与自信的意念;如果孩子还没有做好这些事儿时,父母也不要责备,而应使用有建设性的语言“你必须能行!”“我们慢慢地试着再做一次!”让孩子失落的情绪得到及时的调控,重新思考该怎样做,恢复他的自信。平时,我就个性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儿子摔跤了,我尽量不扶,让他自己爬起来;儿子穿鞋也让他自己穿;儿子吃饭也是自己吃。一开始儿子很不乐意,摔了跤爬起来后用脚跺地责怪地挡了他的道,当我发现后,立刻告诉儿子,是他自己不留意摔到地上的,怎样怪起地来?由于我有意识地坚持让儿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儿子小小年级就比较独立,做起事
来也很有想法,也很有主见。记得有一次到市场购物,4岁的儿子买了一件玩具,当时商场里的人不多,我有意识地从包里拿出20
元钱交给儿子,让他独自一人地收银台付款,并告诉儿子还要找回5元钱。也许是买到心爱玩具的喜悦让儿子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他蹦着跳着就往前走,刚走了几步,儿子突然间停住了,回头对我说:“妈妈,你陪我一齐去。”我微笑地对他说:“收银台就在前面,不远,妈妈就在这儿等你,去吧。”这时儿子迟疑了一下,又继续蹦着跳着向前走。一会儿,儿子的小手就扬着一张小小的票据,十分自豪地叫到:“妈妈,我回来了!”话音还没落,只听得“啪啦”一声,儿子踩到塑料地垫滑了一跤,重重地摔到地上了。边上的营业员也愣住了。我心里一紧,“糟了,儿子摔跤了。”但是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比较平静的语调说:“乐乐,能自己起来吗?”这时儿子看了看周围立刻骨碌一下从地上爬起来摸摸膝盖,仿佛没事儿似的走回玩具柜拿自己的小玩具。当时那些营业员都夸他很勇敢。回家的路上,儿子对着我的耳朵小声地说:“妈妈,你说我勇敢不?”我含笑点点头,竖起大拇指说:“乐乐真的长大了,不仅仅会自己一个人去付钱,而且摔了跤也能自己爬起来,是个小男子汉。”这时儿子神气极了。以后只要是他自己能做到的事儿,我夫妻俩尽量让他独立地做,并且相信他能透过努力做好,大大培养了儿子的自立、自强与自信的品格。有
一次,佳佳基的工作人员去儿子的幼儿园开展活动,要求幼儿自己上台表演节目。儿子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大大方方地说:“我来!”虽然节目称不上精彩,但儿子的那份自信却已表露无遗。多给孩子自主的机会,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才会更有机会得到培养。
三、教育孩子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增强抗挫潜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与自信。
“人生无坦途”,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孩子的世界也是如此,他在校园活动家庭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为了让孩子不被挫折击败,父母就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和性格,使他们从小受到意志的磨炼,构成克服困难,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放眼望去,不少经济发达的国家,为了加强生存教育对儿童适当施加劣性的刺激,给以必要的挫折教育。所以我认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工作需要,我爱人经常要值班,晚上不能回家,家中只留下我和儿子两个人,有时儿子务必要独自一人呆在房间里,刚开始他很不习惯,老要缠着我陪他,我告诉他,爸爸是名警察,他要保护县城的老百姓的生活和安全,所以晚上都要值班不能回家。除此我还想了些办法,让儿子找出一些他喜欢的玩具给他作伴,鼓励儿子带玩具们看看书,讲讲故事,让儿子模仿幼儿园的老师给玩具上课,回答问题。淅渐地儿子不再害怕一人独处,反而对我说:“妈妈,爸爸不在家,我来保护你!”一副小男子汉的模样让人觉得他信心满满的。作为父母,不仅仅要让孩子在成长是得到温暖,而且要教会孩子学会照顾自己,保护自我,正确地对待挫折。
孩子的教育像是一场持久的战斗,只有坚持不懈方有收获。父母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让孩子适当地参与家庭中重大的决策,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对家庭同样也
有必须的职责。用典型逆境成长的事例教育孩子,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与自信的品格。只有这样不懈的教育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勇敢地飞向自己的天空。
家长校园教案(十五):
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与潜力
教学目标:透过本节课教学使家长明白培养孩子创新精神与潜力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与潜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理解“创新”的含义:
1、教师讲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这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2、家长讨论:什么是“创新”?
3、家长发言。
二、做一个民主开放型家长,营造有利于孩子创新素质发展的家庭氛围。家长要要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以往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是重知识积累,轻潜力培养。过分强调知识,过分推崇知识,不正视理解知识主体的人。这样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改革陈旧的课堂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势在必行。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观念:
出示课件:
1、学生学习的性质应由理解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不是机械理解老师所教的知识,而是主动探究,用心思考,努力创造。
2、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为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学生应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开拓创新。
3、教子资料上,要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科技知识,培养人文精神。
4、教子方法上,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出发点,最终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当代的教育理念应当以孩子的和谐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主角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
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引路人,和学生互相交换意见、一齐思考、交流和切磋,成为学生最知心的良师诤友。
三、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1、教师讲述:强烈好奇心,是学生肯深入思索事物奥秘的动力,是培养追根究底精神的催化剂。学生只有在强烈好奇心的催动下,才能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主地参与学习,激发创新兴趣。小学生常会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甚至一些荒诞的想法。我们都要从正面加以引导,创设一种促进学生好奇心的氛围,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不经意的创意有意识地加以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逐渐与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构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潜力。
2、举例说明:教育教学实验证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不墨守成规。让问题进课堂,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善于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精心设问。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发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都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科学的渗透完成。必须要杜绝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务必按教师“画的线”去走的现象,真正落实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改变对教师的依靠性,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问题和悬念的激发下去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中去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疑问。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3、家长交流。
四、激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1、教师讲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从疑问开始,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问,鼓励学生质疑,在同中求异,遇问题多从几个角度思考,不被表象所束缚,让学生透过质疑、讨论、释疑,寻找知识的关键,加深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潜力,强化创新意识,从而到达主动学习的目的。
培养孩子大胆质疑、发问,首先要教学民主,废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然、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猜想,畅所欲言。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个知识问题,要鼓励学生用心地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课本。这就要求教师要谦虚,对于学生的
发问和大胆质疑,要加以肯定,及时表扬,让学生经常有享受成功的心理体验。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能给学生一种强悍的动力,激发起用心性。
其次,家长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即使有时是不恰当的甚至是荒唐的或错误的,也不能批评和任意抹煞。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在肯定其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用心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上不合理的原因,再由本人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自司自明。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创新、质疑的用心性,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
2、家长结合实际相互交流。
五、引导和鼓励孩子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的创新潜力
强调实践性是新课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说到底,创造力是一种获得性或实践性的潜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呢?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其次,要引导学生用心参与课外活动。进行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参观、调查、实验、创造发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
六、全课总结:在教育实践中,作为家长应做个教育实践的有心人,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积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新型人才。
总之,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机会创设情境,扩大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对于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的新型人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家长校园教案(十六):
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
教学目的要求:
1、在“三理”教育的宣传和实施中,引导家长们明白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需要搭建家校结合的桥梁。
2、帮忙家长学会怎样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们明白怎样从认识上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要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职责感。”因此,培养学生的职责感好处重大。然而事实却不尽如人意,有资料显示,在家庭生活中62%的家长包揽了许多本就应孩子去想、去做、去负责的事情,59%的学生不愿主动为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更有73%的学生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家庭职责感。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改变观,必然将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为家庭职责感是社会职责感的基础,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无论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眼,还是从整个人类的未来着眼,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势在必行,时不可待!
一、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需要搭建家校结合的桥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校园,是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每个人在社会上奋斗的港湾,而父母则是学生的第一
任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就需要所有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大力支持,不断增强家校联合的力度。校园就应结合实际状况透过开家长会、开办家长校园等活动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家庭职责感的好处所在,与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同时,还要以家庭为阵地开展了多种体验活动,来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结合校园培养学生孝心规则,还应大力开展了“当好小家,管好大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父母一日工作生活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一个小“岗位”,把当一天爸爸、妈妈作为扮演的主角,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状况,体验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等家务活,或者跟父母上一天班,体验父母工作的辛劳,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为父母排忧解难,学会生活自理。从而更尊敬长辈,尊重父母,培养了“我爱我家”的家庭职责感。
二、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需要从认识上加以引导
学生的家庭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孩子没有家庭职责感,是因为他们对家庭职责感缺乏认识,不明白自己应承担什么家庭义务。作为教师,我们就应用心引导学生经常想一想、说一说“父母辛劳的一天”,体会父母的艰辛,想一想:我应为家里做些什么?已经做了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增强学生的职责意识,引发学生的家庭职责行为。
三、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需要从情感上加以激发
学生的家庭职责感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是人行动的动力、毅力的源泉。德育心理学研究证明:现阶段的少年儿童对命令式的方式会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这点启发我要让学生对家庭负职责看成是一件“我要做的事”、“我愿做的事”。为此,我校组织学生开展“厨艺大比拼”、“拼盘大赛”等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他们的做事潜力,然后引导学生由活动本身的兴趣迁移到对家人、家事关心的“乐趣”,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爱家情感,引发了学生的家庭职责行为。
四、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需要从行为上加以巩固
行为教育的原理告诉我们,良好的心理构建主要透过实践行为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家庭职责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实践,需要从行为上加以不断地巩固。
1.要从平时做起。从平时做起,就是要从家中最经常的事做起。如我校开展的“小鬼当家”活动,要求学生每一天记家庭日记帐,了解家中一天的收入和支出,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家中的每一件事,做家庭的小主人。有一位学生在他的体验日记中写道:“当奶奶看到我用当家一月好不容易节约下来的100元为她买来生日蛋糕时,喜得热泪盈眶。而我也深深地感到家的温暖……”这一切都能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做家长的辛苦和尽职的快乐。
2.要在困难时表现。每个家庭难免会遇到困难,发生一些令人忧愁的事。这正是培养学生家庭职责感的绝好时机。我们透过家长会要求家长敞开心扉,向学生讲一讲家长的苦恼、家事的烦琐、工作的困惑,使学生懂得父母之不易,生活之艰辛,产生为父母分担忧虑的念头。然后组织讨论:家里遇到困难时,我们就应怎样办?教育学生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主动为家庭承担职责。
家长校园教案(十七):
尊重本身也是一种教育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家长们怎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个性。
2、教会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选取和保密权。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们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个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个性
父母对子女上述行为的埋怨,烦躁不解,焦虑不安,主要是对子女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理、心理变化缺乏了解。所以,即使按你自己的想法主观上十分关心子女,在客观上也只是个经常挑起父母、子女无谓冲突的湖涂爹娘。
1、要尊重子女的人格和自尊心。
2、要尊重孩子的个性。
二、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取
1、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并认真分析。把孩子当成独立人格的人,就要尊重和听取他们的意见,不仅仅要听,还要分析,对的采纳,不对的也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加以纠正。
2、要尊重孩子的选取。这就是孩子成才的一条重要规律。无数人才成长的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孩子的选取才能促进孩子的兴趣、爱好,发挥他的特点,使之成才。
三、尊重孩子的保密权
要为孩子保留一点“秘密”,包括过去和现实的“保密”、“秘密”。
当然,尊重并不是放纵,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保密,并不是撒手不管。尊重孩子与家长适时引导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尊重孩子,在关键时刻和关键场合孩子才会把真心话向家长讲,得到及时的帮忙,才能真正保护孩子。
家长校园教案(十八):
家长对孩子安全指导常识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家长们学习安全知识。
2、使家长学会怎样对孩子安全常识进行指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家中虽安全,也会出危险。每个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地成长。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父母总是不让孩子做这做那,生怕孩子摔着、碰着、烫着、电着。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不能总是守护在身边,十来岁的孩子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总相自己做一做,试一试,为此常与大人发生口角,有的甚至背着大人做。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动作协调性差,毛手毛脚,容易发生事故,更给家长增加了几分担心。看来,随着孩子的增长,对孩子仅仅看护是不够的,还应教会孩子自理、自护。
1、平时注意对孩子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根据孩子年龄的特点,教给孩子怎样防火、防电、防碰、防划伤、防受骗等。
2、对十来岁的孩子,应适当让他们做一些带危险性的事情,如灌暧瓶、端热锅、切菜、削果皮、做饭等,孩子在学做这些事的时候,家长要给以示范和指导,提出注意事项。
3、使孩子了解家中各种设施、电器使用方法和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状况,以及注意事项。对于不适宜孩子使用启动的东西,要给他讲明危险性,提出要求。
4、如果临时带回危险品,如农药、化学试剂、电动工具等,要及时叮嘱孩子,不要乱动。二、户外活动,安全第一。
1、孩子出去玩时要注意给孩子备好便于运动的软底鞋,不要只为漂亮而让孩子穿皮革。并教育孩子不要单独行动,要听指挥,结伴而行。
2、下列场所具有必须的危险性,要叮嘱孩子别去玩耍。这些地方包括:高压塔下;铁路、公路旁;变压器下;水深的河、潭、坑边;工厂的生产区和仓库;建筑工地;废弃无人居住的房屋;防空洞、地窑;水井、粪坑、沼气池附近;屋顶、树梢、墙头。
3、教孩子认识家庭住址。在孩子开始懂事明理时,家长就要有意识地教孩子认识自己的家庭住址,熟悉周围的社区环境。告诉孩子父母所在的单位名称和电话号码,以防孩子走失。
4、为了保证孩子户外活动的安全,家长应教会孩子怎样过马路,怎样识别红绿信号灯。告诫孩子横过马路必须要走人行横道。
5、教孩子掌握躲避坏人伤害的方法。告诉孩子不要轻意理解陌生人的礼物,除了家长和医生,不要让外人接触自己的身体。遇到存心不良的人纠缠要设法跑到人多的地方或大声呼救。不要让陌生人尾随自己回家。
6、当孩子处于危险之中时家长要冷静,不要惊慌。有的家长遇到紧急状况,自己先惊慌失措甚至吓昏,结果丧失了抢救孩子的良机。要掌握一些急救的生活常识,如止血、消毒、人工呼吸等常用方法。
三、发生火灾如何脱险向孩子进行防火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消防意识,这是每一位家长应尽的职责。此外,我国民法规定:无行为潜力人对他人造成的损失,其监护人要给予赔偿。因孩子引起的火灾,家庭将蒙受经济损失。为此家长们平时应做到:
1、经常向孩子讲述火灾的危害,教育孩子不玩火,正确掌握炉火,正确掌握炉火、电器的使用方法。小孩子外出无人监护时,要嘱咐孩子防火事项,并注意孩子身上不能带火种。
2、妥善放置火柴、打火机及一切易燃易爆物品。如果孩子年龄小,能够经常摸摸孩子的口袋,看是否装有火柴、打火机等火种。
3、大人外出时,切莫把孩子锁在屋里,因为当孩子不甘寂寞时往往有可能做一些游戏,引出危险。如果玩
火,后果不堪设想。孩子在玩用蜡烛照明灯笼,家长要在一旁照看。
4、带领孩子进入影剧院、餐厅、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应首先了解若遇意外时,脱险路线和安全门的位置,并要向孩子说明。这样,万一发生危急,大人孩子都可望从容脱离危险。
5、家中各个房间可供脱险的路线,平时要提醒儿童多加留意。居住在二层楼以上的家庭,有条件的应配备绳索、软梯等脱险器材。
四、交通安全。
1、经常提醒孩子要注意交通安全,要听众校园、老师的安排、指挥,遵守纪律。还要教给他们一些交通安全知识。家长更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2、当孩子在马路对面时,必须不要招呼他,最好的办法是您自己走过去。
3、孩子坐在汽车前排时,应为孩子系好安全带。
4、领孩子在没有人行道的马路上行走时,家长应走在靠车行道一侧。
5、外出乘车和船,注意不乘超载和三无车船。切忌酒后驾车。
五、遇到坏人保护自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与子女是最亲近的,家长对未成年子女负有重要的监护职责,维护子女安全是本分,是当然的职责。为保证子女的安全,家长应注意做到:
1、充分了解子女的性格、爱好、熟知子女的上下学时间和路途。要按时接送。
2、熟记子女经常涉足的游戏、读书、购物地点,尽可能了解子女经常联络的人及电话号码。
3、善于与子女沟通、交流。对子女在校状况、交友状况以及每日情绪等要有所了解。
4、帮忙子女养成外出办事、游玩告知家长去向、时间的习惯。不轻易允许孩子在外留宿。
5、经常与校园老师持续联系,了解子女在校表现。
6、教育子女不要与陌生人接触和交谈,不理解陌生人送的礼物。
7、一些儿童个性是10岁以下的小孩单纯幼稚、缺乏辨别潜力,很容易上当受骗。所以不要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或将家中钥匙交给他们。
8、不向外人泄露家中的作息习惯、经济状况等。
9、家中安上防盗门、“猫眼”和设置有金属链的暗锁都是防止盗窃犯强行闯入的一种有效措施。
家长校园教案(十九):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透过这次讲座,帮忙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艺术,期望透过这次讲座成为家长的良师益友,共同培育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
授课时间:2005年12月24、25日晚5点-6点
方式:讲座
反馈方式:透过反馈表收集家长的想法。
教学资料:
一、重视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学习品质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思维潜力和学习方法的综合体现。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可归纳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1)善于学习,重在"领悟":
学习知识不仅仅仅局限于具体的知识,要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素质。例如:勤于思考的品质,它是学习的法宝。思考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俗话说,学问千千万,起之一个问。思考过程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不局限于现成学习的答案,在理解现成知识的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旧知识的过程,这是学会学习的基本素质要求。有人把会学习的方法概括成“四轮学习法”,即学习任何知识都要思考“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是什么,为什么”是指对学习对象和学习资料的思考,“做什么,怎样做”则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发现、学习新知识的思考与活动。无论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是“做什么,怎样做”,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获得新知识,是在“学会”的基础上,培养“会学”创新潜力的过程。这恰恰是初二年级孩子所缺乏的。
(2)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对学习的用心情绪和态度。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兴趣能够激发学习热情,使人在乐学中探求知识,学会学习,而会学习又可唤起新的学习兴趣,构成良性循环。兴趣源于对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就学习数学来说:我国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00万奖金的获得者吴文俊院士在拓朴学和数学机械化方面作出开拓性贡献就源于吴老从小就对数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执著的追求,尽管搞数学是很艰苦的。而我们的孩子学数学大多是为了考试,缺乏对学数学的兴趣、动机、情感的培养。因此,家长不能只让孩子单纯地沉浸在做题中,而要以数学的魅力吸引孩子,要让孩子喜欢它。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当一个人明白学习的社会好处与价值时学习兴趣便随之产生,而且能够支配自己刻苦钻研。兴趣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不少孩子之所以厌学,缺少学习兴趣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厌学岂能乐学、会学。学习兴趣是能够培养的。做父母的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教育孩子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明白学习的社会好处,懂得为谁学习和为什么学习的道理。
2.针对孩子的学习实际,调整好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孩子学习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对孩子学习期望值过高,超出孩子的实际状况,孩子再努力也达不到目标,学习用心性必然受挫。对孩子期望值过低,也于孩子不利,因为不经过艰苦努力而得到的东西,是引不起兴趣的。
3.要珍惜孩子学习上的点滴进步,促使孩子走向成功。孩子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如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用心评价,就会在鼓励和赞赏中看到期望,从而奋发向上努力学习。
4.引导孩子迁移兴趣,学会学习。当前孩子们喜欢看电视、上网……,家长切忌盲目制止,要想办法把孩子的兴趣引到正当的活动中去,引到学习上去,例如:在网上找一份适合自己的题目练一练;买一些辅导学习的光盘看……,要明白“疏”总比“堵”好。
二、优化课堂学习的策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虽然说,学生的课堂学习有许多类型,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讲,听老师的讲解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在那里主要讨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听教师讲解的策略问题。
听老师讲解的方法和策略:
要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保证能够听好教师的讲解,并掌握教师讲解的资料,一方面就应主动的讲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就应注意运用一些科学的听课方法和策略。在那里,我们主要讨论听课的方法和策略的问题。
1、做好听课的准备
听课准备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听课的质量。听课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资料:
(1)知识的准备
这主要是透过预习的方法,了解自己是否掌握听新课需要的知识,如果发现自己还不具备这种知识基础,便要在听课这前及时补上。这样能够保证在教师讲新课的时候"听得"懂。
(2)、物质的准备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是根据课本的资料来讲解的。另外,学生在具体的听课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的资料还将记录下来。有时,教师讲解需要必须的学习用具相配合。因此,学生在做听课的准备工作时,还就应准备好用的课本、笔记本和其它的学习用具。
(3)精神的准备
听课的精神准备有两方面:一是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二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上课前有沛的精力。
2、集中注意力
阅读、思维和观察等一些学习活都是能够服从个人的意志、潜力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习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自己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是因为,这种学习活动涉及到另外一个人--教师。因此,在准备工作做好的基础上,要听好课,首先集中注意力。
3、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习资料,听觉通道的畅通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仅仅把学习心理活动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还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那么,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必须是掌握。从听懂到掌握之间不定期存在一个思维过程的问题。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仅要带耳朵,而且要用“心”想。这也就是说,听课过程中,思维活动必须跟上。
4、听课要有针对性
听课的针对性是指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来安排具体的听课方法。这是听课策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毫无疑问,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真正要贴合班级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仅仅是一种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此,学生在具体的听课时,就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运用必须的策略,调整自己的听课活动。
5、用心的回答问题和提问题
教师在讲解教学资料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了解学生装的学习班状况,一方面会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就应用心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
6、正确处理处理听讲和笔记的关系
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是,"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注意力分配在听课上面,笔记就难以记全,而将注意力分配在记笔记上,听课的质量就要下降。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听讲和记笔记的关系我们认为,对于学生的听课来讲,正确性的方法和策略是就应"以听为主,以记为辅"。这也就是说,听课的主要注意力就应集中在"听"的方面。至于"记"的问题,只需要记一些重要的东西。
7、听课就应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就应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甚至要透过用心的思维,想出比教师更好的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策略水平。那种只明白记"结论",如词义、写作特点、答案、得数等,而忽视学习思维方法的听课过程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的。
三、小学生厌学症的产生及对策
众多调查资料证明,厌学症是目前小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少年儿童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校园,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厌学症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中学生患病率最高。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校园、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和乏味感。逐渐构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的恶性循环,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作为一名教师,帮忙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根治厌学症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转化差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如何有效地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呢?可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1.改善环境,愉悦心境。
要改变厌学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首先就务必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家庭、校园之间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用心、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2.改变观念,理解自我。
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构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应认真地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用心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他在前后比较中理解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而是能学好的,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潜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以,改变自己无能的观念。当然,对厌学学生的评价务必客观、中肯、善意,不能讽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绪。3.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我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当然,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靠以上常规性的辅导和转化还不能根治的,就务必尽早请心理医生诊断,利用医学手段来治疗厌学症。对患有厌学症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忙,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四.如何克服考试焦虑症:
考试焦虑是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之一。据调查,大约有10%—15%的学生对考
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个性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学生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状,有的学生还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不能正确对待考试,担心考试不及格。
这类学生主要是基础比较差,学习比较吃力,学习方法不当,把考试看得过于严重,如果考不好,如何向父母、老师交代?如何应对同学?以及这次考试是否会从此决定我的命运……由此,思想上产生压力,又因压力超过心理负荷而造成过度紧张。
第二,疑虑考试失败。
学习好的同学心理上总想持续住自己原有的优势,担心保不住原先的名次,在心理上出现了自责、自卑和难以服气的精神压力。于是背着沉重而又紧张的思想包袱,每当考试时就会自然产生种种想法,诸如担心再次失败的焦虑情绪等。
第三,外部压力大。
在考试成绩上,老师父母对学生的过高要求,也是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有的学生怕考试出错,把考场纪律也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压力”。考试时,明明自己在思考着问题,却不知不觉地担心自己是否违纪了,造成心理障碍。
第四,大脑休息不足。
有些学生,为了考试拼命复习功课,以致睡眠不足。如果再不注意营养和睡眠,心身需要的能量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缓冲,也同样会陷入焦虑之中。考试焦虑主要有两种趋向:一种是临到考试之前开始感到紧张和焦虑;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焦虑情绪,到考试之前则表现得更为强烈。两者都是由考试这一紧张情景直接触发的,但前者的学习成绩有好也有差,后者则基本上是因为成绩一贯不是很好,对自己缺乏信心所导致。
因此,我们首先就应对焦虑本身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焦虑属于消极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减弱人的体力、精力,干扰人的正常活动的情绪体验,也属于不愉快的情绪。它使人烦躁不安,类似恐惧,但程度不太强烈。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学生在考试前复习期间,适度的焦虑能发挥人的最高学习效率。但是,太高或太低的焦虑都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能够用一条抛物线的形式来表示,即随焦虑程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也随着加快,超过必须的焦虑程度时,学习效率就会随着焦虑程度的增加而随之降低。就情绪不同而言,平时不容易激动,情绪比较稳定的人学习效率比焦虑高者要好。在一般状况下,焦虑情绪低的人能够在有压力时提高学习的效率,而焦虑程度高的人学习效率在有压力时反而会降低。但是实际上,那里的适度、过度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界限,往往人们都是以自己一些主观的感受为标准的。所以,要做到对自己的焦虑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首先承认自己确实存在有某种程度的焦虑,同时也应清楚,焦虑是自己对考试这一紧张情景的一种反应,因此衡量它适不适度的标准取决于自己的认识。我们能够发挥它用心方面的作用,抑制它消极方面的作用。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早就说过:“焦虑本身毫无可怕之处
,可怕的在于我们对它的态度。”要克服考试焦虑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端正对考试的认识。
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对考试结果要正确对待。一般状况下,考试反映了平时学习的状况,是认识自己学习优劣的好时机。因此,要认真对待,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又不要把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因为它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所以,就是考试失败了,也不要灰心丧气,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
其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心。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但人绝不是消极被动地理解现实的影响,主观的用心状态能够减弱和消除消极的影响。考试中要正确对待考场中的各种因素对自己情绪的影响,充分估计自己的才能与知识,相信自己在考试中必须能够取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担忧,顺利度过考试这一关。
再次,考试前要有充足的休息。
包括生活节律的重新调整,做些喜爱的运动,使自己的心身放松,进入一种“假消极状态”。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假消极状态”最有利于激发人的心理潜能,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水平。
家长校园教案(二十):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教学目的: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教学重点: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教学方法:广播
教学资料及过程:
家长同志们,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抽出时间参加我校的家长校园的活动。这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校开学后半个学期的状况,然后谈谈有关孩子的学习问题。
一、什么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不够理想?
或许,你会这样说:不愿学,不努力,不懂学习方法,等等,甚至会说:笨。但是,事实上,这一些都只但是是学习失败导致孩子灰心丧气的一种表现,并不是学习失败的主要原因。没有一个孩子是愿意失败的!你是否想过,这些表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孩子不愿学?为什么不努力?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适合他的?把眼光仅仅停留于学习表面是不够的,我们还务必从更深的心理层面和更广的范围来探讨: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学习?到底如何提高学习成绩?
二、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学习问题研究专家们认为:
1.没有一个孩子是学不好的。每一个都能学好,除非他有天生的智能障碍。学习是一种本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成功学习者。孩子从来不缺乏学习潜力。学习是快乐而搞笑的。是后天的不良环境和不适当的教育体制摧残了这种本能,剥夺了这种乐趣。
2.之所以学不好,只是因为:第一、没有发现他的学习模式,没有利用他固有的学习模式去学习,没有找到适合他的学习策略;第二、存在阻碍他学习的因素,心理的,或生理的,或环境的,等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孩子的学习,务必做出全方位的准确地评价,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影响学习的问题如果是心理问题,要从心理层面上解决才是最彻底的解决。
3.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特性、偏好和天生优势,也有不同于别人的弱点。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就应用个性化的手段去寻找适合孩子本身的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策略,明确所存在的问题,用个性化的方法去适应学习上的要求。
4.孩子是学习和训练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孩子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才能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主动探索与发展,构成用心的自我效能感,到达最佳学习和训练效果。所以,自我管理式训练是一种最佳的训练方法。
5.孩子之间存在智力差异,但这种差异不足以造成成绩差异,因为人的大脑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多发挥一点就能够超过其他人。
6.没有一种学习方法是万能的,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不管孩子此刻的成绩如何不好,只要找到适宜的解决方法,他就能学好。所以,要迅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务必这样去做:
(1)、发现孩子独有的学习优势(学习偏好)和学习类型,为他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2)、发现并且彻底解决孩子所存在的学习问题和学习困扰,利用自我管理式训练,提高学习成绩。
(3)、作为家长,你对孩子学习的影响也不能低估。许许多多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孩子的学习问题与他们和父母的情感联系和亲子关系的质量是密切关联的。因此,我要告诉你们的还有:比我们的帮忙更重要的,是你对孩子的爱、支持和鼓励,以及对孩子的欣赏和尊重。不管他此刻成绩如何,相信他肯定能学好。
二、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1、首先要使孩子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加信心。例如有的孩子语文好、数学差,做功课时让他先做语文,而后才做数学,做数学时也是先让做简易的题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他的信心,使之获得成功的乐趣.如果程序相反了,不但数学没有做好,连语文也难以做好,一旦灰心失望,所带给孩子的刺激
将会影响他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2、要鼓励表扬他每一点学习上的进步,不要过多地批评.做功课的时间要适宜,中间要有休息。
3、要不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周末节假日带他们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
4、培养孩子独自完成作业的潜力、鼓励他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要养成孩子的依靠性,要让他明白做功课是他应独立做的事.
5、学习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这样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其效果适得其反。
6、如果家里住房条件允许的话.不妨给孩子空出一个房间作为他学习的地方,或是在房间设一个角,放他自用的书桌和椅子,布置成一个读书角,这个角落是“他的”时,孩子有了自己学习的天地,他每一天在那里做功课、读书,就会更专心,更爱学习。
7、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父母要树立榜样.父母爱学习,喜欢读书,对孩子是一个无形的影响力,会提高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家长校园教案(二十一):
如何有效的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教学目的:
1、家长如何有效的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2、家长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而对孩子有良好的影响。
教学重点:家长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家长如何用自己良好的心态,影响孩子。
教学方法:讲座
教学资料及过程:
一、自信心——孩子成功的源泉
哲人说:“自信心是完美生活的源头。”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潜力上,都有基础性的支持作用。
随着中学阶段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他们越来越对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满怀信心。
孩子们渴望帮忙大人或单独去干一件事,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然而,孩子们的自信心又是十分脆弱的,需要父母的关心。保护,否则便会凋谢、枯萎。
为此,推荐家长:
鼓励孩子去尝试他(或她)想千的事情,而不应怀疑孩子的潜力,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要注意以孩子现有的潜力为基础,引导孩子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何不再尝试一次。
创设尽可能的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家庭中,父母应尽量带给机会,帮忙孩子自己解答问题。
适时鼓励孩子参加一些竞争性的文体活动,如足球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退缩与孤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现象,是孩子自卑心理的特殊表现。
自卑心理,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有的是由于连续的挫折、失败造成的。自卑心理既能够成为孩子奋发图强、长大成人的内在动力,也可能发展成为极端,导致孩子退缩与孤独。所以当孩子有这种现象时,父母应设法协助他(或她)克服自卑,建立自信,发展人际关系。
推荐家长:
1、赞美孩子的优点,肯定他(或她)的专长,建立其自信心,克服自卑。
2、帮忙孩子养成在失败中学习解决困难的习惯与勇气。
3、教孩子克服退缩与孤独,去应对问题或与人交往。鼓励或陪伴他(或她)去尝试。先教会孩子解决该项事情所需的潜力。
4、安排一位性格开朗、适应潜力较强的同学帮忙、带领您的孩子参加正常活动。
5、带给一些教人发奋图强的书籍,介绍名人成长的书籍,汲取自信的力量。
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他人不断地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朋友似乎并不明白鼓励是什么意思,甚至以为鼓励就是给孩子说好听的,其实不然。
鼓励重在为孩子带给成功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二、期望要有“度”
不可否认,期望具有神奇的效力,但期望要有必须的度。家长过高的期望反而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无一例外地对自己孩子的将来抱有浓厚的兴趣与期望:
有的人,期望孩子成绩超众,跳龙门,升入名牌大学。
有的人,期望孩子有经济头脑,将来发大财,做大商人、大企业家。
有的人,期望孩子体格健壮,将来能够破纪录,拿世界冠军。
有的人,期望孩子学识渊博,将来献身科学事业……。
前不久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对子女职业的期望,选取最高的分为医生24.8%)、技术员和工程师(22.09%)、大学教师和科技人员(17.05%)、演员、运动员、翻译家(16.67%),而选取工人和商业服务人员的不足2%。那么,家长究竟怎样正确的把握对待孩子的期望呢?
〇父母要拓宽期望面,不要只限于智能与学业。
〇父母的期望务必贴合孩子的潜力水平与志向爱好。
〇父母对期望的表达要适度,重在激发孩子的行为动机。
须知,我们的事业行行需要人才,行行出状元,如果期望孩子能在一两个领域里出类拔萃,做一个高级技师,做一个出色的熟练工人,也不失为现实的期望。
三、让孩子尝试错误
孩子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他自己做了准备工作。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准备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而且也没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需要带的东西。但妈妈并没有给儿子提示。
过了两天,妈妈问回来的儿子:‘“怎样样,玩得开心吗?”
孩子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带手电筒,每一天晚上都问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
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少带了呢?”
“我以为那儿的天气和那里一样,没有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明白该如何做了。”我们的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在孩子准备去做或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教育者依据自己的经验,往往会预计到有可能发生的后果,这种后果可能是成功或是正确的,也可能是失败或是错误的。如果是成功或是正确的,教育者当然不会干预,但如果已经估计到孩子准备做或正在做的事可能会失败甚至有“错误”,许多教育者采用的是“立刻制止”或“纠正”之类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避免失败或少犯错误,而孩子的母亲却采用了让孩子尝试“错误”的方法。我们究竟该怎样做呢?著名的教育家帕克赫斯特说过:“经验对儿童的价值,如同对成人的价值一样,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经验的确是孩子们学习的好老师。我们明白,所谓经验是指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就是指一种经历。从这个好处上讲,我们常常采用的‘局上制止”或“纠正”之类的方法,表面上是帮忙了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经验的良好机会。再来看看这位妈妈的做法。首先,她给了孩子一个机会,让孩子在尝试中,而且是在尝试“错误”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经验。正是由于这样的经验,孩子自己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也为他今
后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带给了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孩子这种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潜力的构成是一种真正好处上的“自我建构”。
上面的故事还使我们想到,经验务必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我们大人的“经验”如果告诉孩子,那还仅仅是一种“知识”,并不是孩子们自已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现代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让孩子们学会学习要比学会知识重要得多。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学会学习是务必以孩子们的原有经验为基础的。要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潜力,就就应多给孩子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去尝试成功,甚至是尝试失败和错误,只有这样,才会使他们积累起自己的经验,并能运用这些经验更好地去自己解决问题。
家长校园教案(二十二):
奖赏的艺术
教学目的:
透过对家长进行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帮忙家长,更好的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
教学重点:
1、家长如何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缺点,并且及时的进行奖惩,如何进行奖惩;
2、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教学难点:如何发现孩子的优点,以及奖惩的艺术。
教学资料及过程:
一、及时奖赏与赞美
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孩子,身上肯定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仅仅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与短处上,“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样孩子便逐渐学会了自我否定、撒谎与反抗;父母若从正面的、用心的角度去评价孩子,及时奖赏与赞美,孩子将会取长补短,获得长足的进步。
立即奖励具体的好行为。
不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心理学上统统称为正强化,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A类:消费性强化物,如糖果、水果、饮料等。
B类:活动性强化物,如看电影、讲故事、过生日等。
C类:操作性强化物,如绘画、做游戏、唱歌、跳舞等。
D类:社会性强化物,指孩子喜欢理解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口头赞扬、点头、微笑、抚摸、拥抱等。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父母应多用精神鼓励,少用物质金钱的奖赏,常用点头、微笑、口头表扬等方式,给予孩子鼓励。
不要意外地奖励不良行为。
孩子有时利用大人忙碌、心顿时,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如果获得父母的恩准,就会强化“提出不合理要求”的行为。
不要吝惜您的表扬,该出口的要出口。
要明白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惊天动地的成绩,是与日常小事的所做所为分不开的。只要孩子做了好事,父母应当慷慨地给予表扬。
赞扬要真诚,发自内心;相反,过于夸张、不切实际的赞扬会使孩子觉得不安或做假。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真心的赞美能够肯定孩子的努力。
正确的赞美是:“你能理解妈妈的苦衷,我好欣慰!”
“担任班长很辛苦,我的儿子从不抱怨,不简单。”
“带病坚持劳动,了不起!”
“你能按时作息、做功课、准备考试,真让爹妈放心。”
二、情商:一种比智商更重要的成功因素
不久前,美国公布了一份权威调查,显示了美国近20年来政界和商界成功人士的平均智商仅在中等,而情商却很高。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取得成功,智商只有20%的决定作用,其余的80%来自其他因素,最关键的是情感智慧,亦称情商。美国《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家、心理学博士丹尼尔葛尔曼1995年曾概括了“情商”五个方面:
自我觉察:即某种感觉一产生你就能觉察到。这种潜力是情感智慧的基石。对自己的情绪了解得比较清楚的人,比较善于驾驭自己的人生。只要努力练习,我们就能对自己的直觉有更敏锐的觉察力。例如,有个人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懊恼了几小时。他也许不明白自己急躁不安,直到有人提醒,才讶然发觉。要是他能觉察自己的反应,就能尽早律制自己的情绪。掌握感觉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应对学习、工作等人生大事才能有所抉择。
驾驭情绪:跟好情绪一样,坏情绪也为生活增添趣味,关键是务必持续平衡。我们情绪激动时往往不能自制。但是我们能决定让这种情绪左右多久。在大家都想避免的各种情绪中,愤怒似乎最难应付。公路上有辆汽车突然插入你车子前方。你当时的反应可能是在心里暗骂:“混蛋!差点就撞到我了!我可不能让他就这样跑掉。你越想越生气,可能因而失去理智,鲁莽驾驶。怎样才能使自己息怒呢?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重新评断”,即自觉地从比较用心的角度去重新看一件事。就以那个司机为例,你能够告诉自己:“他也许有急事”。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独个儿走开,去让自己冷静下来。如果你气得已无法清醒思考,冷静一下尤其有用。还有一种比较安全的方法是运动,例如去散步一段时间。此外,深呼吸和冥想也是对付坏情绪的犀利武器。
自我激发:专家对奥运选手,世界级音乐家和国际象棋大师做过研究,发现这些杰出人物有个共同特征:能激发自己苦练不辍。要激发自己去争取成就,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以及“天下无难事”的乐观态度。悲观的人遭人拒绝时,可能自怨自艾:“我是个失败者,会一辈子都做不成一宗买卖。”乐观的人则会这样自我开解:“也许我用错了方法。”或者:“碰巧那位顾客情绪不好。”乐观的人把失败归咎为客观环境而不是他们自己,从而激励自己继续努力。你为人是乐观还是悲观,也许是天生的,但只要肯努力去练习,悲观的人就能学会比较开朗。持续高度热忱是一切成就的动力,就是说不断地给自己定目标,不断地前进,这在个人成才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控制冲动: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斯切尔于60年代开始在斯坦福大学一所幼儿园内做的试验,证明了这种潜力对成功的重要性。在试验中,研究人员告诉小朋友,他们能够立即拿走一粒果汁软糖,但如果他们能等到研究人员做完一些事情,就能够拿两粒。有些小朋友立刻就拿了,其余的却在那里等了对他们来说漫长的20分钟。在后续调查中发现,那些四岁时就能为了要多拿一位糖而等待20分钟的人,到了少年时,照样能够为了到达目标而暂时克制心中的喜好。他们待人处事比较圆熟,比较果断,也比较善于克服人生中的挫折。相反,那些着急拿一粒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阶段,大多比较固执、优柔寡断和容易精神紧张。
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相处时,察言观色、善解人意是很重要的。我们经常不知不觉地发送或理解情绪。特凯利和珍妮特卡普兰在贝尔试验室里做的研究,证明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多么重要。试验室的工作人员不是工程师就是科学家,在学术智商测验中得分都很高。但是他们之中有些人出类拔萃,有些人却碌碌无为。为什么会这样?原先,那些表现突出的人,其人际关系都很好,交游广泛。凯利发现:“表现平庸的人遇到技术上的困难时,会打电话向各方面的技术专家求助,然后等他们回音,但往往等不到,徒然浪费时间。而成就杰出的人却很少遇到这种状况。因为他们平时已经建立了可靠的关系网,当他要找某人,总是很快就有回音。”
市中心医院在年初首开先河,对层层筛选出的150名考生,除了业务会考,还务必参加文艺、体育等特长考试。他们的理论是虽然医生的智商决定他的医术水平的高低,然而情商更重要,一个医生的综合素质将对他性格的塑造和待人处事态度有重要影响。因此考试正像在股市挑选潜力股,主要看他是否有发展潜力。
家长校园教案(二十三):
家庭教育的作用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家长们明白就应怎样辅导孩子学习。
2、帮忙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推荐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们明白就应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感谢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前来学习。
二、家庭教育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校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校园教育的基础,又是校园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务必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家长校园则肩负着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家教理论,帮忙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协调校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当前家长校园要着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过去,家长的养儿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观念,务必代之以为国教子的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为重点,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传统的德育观念务必改变,如子女务必无条件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险)……就应培养孩子的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传统的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潜力,重分数轻实际水平的观念务必改变,应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学习知识与发展潜力并重,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潜力的培养,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潜力的发展。
2、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不仅仅无益,反而害之。②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相结合。既要重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又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③态度一致,教育统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要一以贯之,而且要与校园教育持续一致和统一。④说服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⑤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⑥感情与理智相结合。⑦及时教育与持恒相结合……
三、帮忙家长们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家长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首先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能够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2、家长是有目的进行教育的实施者。孩子基本素质的构成和家长的培养、教育分不开。古今中外众多名人成材的事例无不说明家庭和父母的作用。
3、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和学习知识的良好环境。那里说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能够满足孩子生活学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适合的场所,能够说是良好的物理环境;由家长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所营造的家庭氛围是良好的心理环境。
四、推荐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21世纪社会变化更加剧烈、科技发展更加迅猛,因此,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观,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年幼的孩子总是在反反复复中感受着劳动的乐趣、独立做事的快乐。从不会做到逐步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逐步像样,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从中孩子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正因如此,家长就应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们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孩子独立去作的事,只要他们付出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自信。“我行”这种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败,在这种状况下,家长就应鼓励孩子再去做,绝不能动辄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更不要见孩子做不好就动手代劳。当他们执意去做那些难度较大的事时,家长应予以鼓励并给予帮忙。这样会提高他们的用心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锻炼机会,养成独立的行为。
2、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潜力。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潜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去寻求答案。
a)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潜力。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听话”、“顺从”,却从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小到生活小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概由父母决定,孩子缺少自己作决定的机会,这就不能培养他们的抉择潜力。然而,自我抉择潜力也是独立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b)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同时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独立做事时,最关键的是家长自己要战胜自我。我们常见有的家长一见到孩子碰到困难,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而是立即代劳。还有的家长明知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做事,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立即心软而妥协,依顺孩子,从而前功尽弃。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应下决心甚至下狠心,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精神。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这一切都不是父母替代的了的,深爱孩子的父母们,让你的孩子从小学着自己走路吧!
五、培养孩子成为机警的人
如今,我们就应重视把孩子培养成为机警的人。这是因为机警不仅仅仅是人的一种对外界作出的迅速反应,更是成功者务必具备的“素质”。很难想象,一个稀里糊涂的“马大哈”怎样能搞出一番事业?!要让孩子成为机警的人,家长和教师的表率作用很重要。如果大人整天恍恍惚惚,做事丢三落四,那么要求孩子"机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培养孩子机警,不妨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如,要求孩子上学时不要遗失书本或文具;上街购物得算清每一笔帐;去公共场所须谨防小偷窃去钱包;晚上就寝前应关好门窗等等。孩子是否机警,与职责心的培养也大有关系。一个有职责心的孩子,往往会自觉地时时留神、处处关注,尽量不出什么纰漏。平时,大人可从帮忙其树立职责感着手,也可透过游戏来训练孩子的机警。如,父母让孩子晚上独自在家处理诸如关好门窗、检查水源电源火源、接听电话等事,然后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加以评述。再如,等孩子一人在家时,让朋友装成陌生人敲门,看孩子如何应付。甚至父母与孩子外出时,可有意与孩子走散,然后在远处关注孩子会作出什么反应。
透过让孩子独立处理一些意外事件,也能培养其机警的素质。如,放学回家路上有生人想认识他(她)或给他(她)吃东西;外出游玩时小伙伴突然发病倒地;发现有可疑的人在家门口徘徊……看看孩子能不能找到各种方法巧妙地应付。
机警的孩子不仅仅善于保护自己,还会因此而充满自信。在孩子的“人生之舟”上,“机警”犹如加添的一面“风帆”……
六、怎样使孩子消除自卑感
在现实生活中,确有许多孩子存在着对自己缺乏信心、瞧不起自己、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无法赶上他人的自卑感。孩子的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使自己沮丧、孤僻,以至悲观、失望。那么,怎样使孩子克服自卑感呢?
(一)、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必须的长处,也都有他的短处。作为家长,在生活当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时失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认为自己有优点,也能取得必须的成绩,便会增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的信心和期望了。
(二)、不要贬低孩子。我们有些家长爱用大人或“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以侮辱性的语言讽刺、嘲笑孩子,数落他的短处,故意贬低孩子。经常受到这种斥责的孩子往往自信心受到强烈冲击,时间久了,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理解家长的暗示,承认自己的素质差,慢慢地就失去了信心。因此,要帮忙孩子克服自卑感,家长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看法,要用家长的信心去鼓舞孩子的信心。
(三)、不要滥贴“标签”。不管你的孩子表现如何,都不能随便作出“没有出息”之类的负面决定,也不能任意给孩子贴上“窝囊废”之类的灰色标签。因为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使孩子构成错误的自我认识,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四)、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自我表现欲是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欲望之一。当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自卑感。
但不要单纯抽象地用貌美、聪明、学习成绩好等来展现孩子的自我表现欲,而要尽可能地在具体的不同层次的其他孩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特有的优势,从而满足自我表现欲。
(五)、要重视孩子每次成功的经验。要教育孩子重视自己每一次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平时要注意教导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务远,以免挫伤成功的用心性。
(六)、要注意扬长避短。要让孩子明白,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在生活当中具有多种才华和非凡潜力的人只是少数,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就能充分发挥长项,取得更大的成绩
七、父母应怎样引导孩子学习。
1、布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果期望孩子喜欢读书,那么,家中就应有书、杂志、报纸。孩子在书香环境中成长,自然会喜欢接近书,喜欢看书。但是,这个环境还务必是简化了的,不能太嘈杂或是一下子带给太多的学习刺激,以免孩子无法专心地学习。
2、用正面的语言和亲自示范的方式来教导他。
如果您期望孩子学习一种好的行为,那么您最好使用正面的语言,明确地告诉他所要做的行为,例如告诉他“我们就应……做”,而不只是批评他、责备他做得不对。然后再亲自示范正确的动作来教导他。如果孩子说会,那么就让他做给你看,再指导他正确的方式。
3、不要打扰他的专心。
孩子专心在做某一件事时,不要去打扰他。第一件事还没完成之前,不要叫他做第二件,也不要让他做太多或做一些超乎他潜力的事,否则,孩子在匆忙、心急的状况下,很容易就会养成放弃的习惯,怎会有始有终呢?
4、孩子一齐游戏。
从游戏中能够训练他的一些基本潜力。有时也能够将复杂的学习活动分成几个简单的步骤,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去完成。
5、多鼓励他。
只要孩子有好的行为,有一丁点的进步,哪怕他的表现不如我们的理想,我们也要鼓励、赞赏他,使他保有学习的原动力。
八、总结。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父母,但是爱要适时、适量。“权威”只能使孩子造成被动的学习行为,而非内心自动自发的自愿行为。研究证明,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动机、态度的构成。真正的爱的教育,是关爱而不是放任自流,它能使儿童有良好的学习行为表现。
家长校园教案(二十四):
培养孩子成为机警的人和怎样消除孩子的自卑感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家长们要了解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表现。
2、教会家长怎样培养孩子成为机警的人。
3、引导家长明白怎样使孩子消除自卑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透过本次家长会,和家长进行沟通,互相了解学生校内校外的表现,以便及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指导;讨论教育方法,互相交换意见,为更好地教育孩子打基础。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
首先欢迎各位家长牺牲休息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议。有些家长平时与我们持续着联系,而大多数家长已经好久不见了,感觉有好多问题要和您交流。
自开学以来,全班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有必须程度的进步,但对于一些学生的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平时多加强联系与合作,为孩子的成长带给必要的条件。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小学生,他们不仅仅寄托着父母的期望,还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因此,对于当代小学生,不仅仅要学会求知,学会创造,还要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所以,我们有必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用心向上的心态、良好的行为习惯、高雅的志趣。作为校园和班级,我们虽然做了必须的工作,但我们的力量毕竟是薄弱的,社会和家庭这两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教育力量十分巨大。所以,我说,期望我们能密切配合,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下面,我们一齐探讨两个问题。
一、培养孩子成为机警的人
如今,我们就应重视把孩子培养成为机警的人。这是因为机警不仅仅仅是人的一种对外界作出的迅速反应,更是成功者务必具备的“素质”。
很难想象,一个稀里糊涂的“马大哈”怎样能搞出一番事业?!要让孩子成为机警的人,家长和教师的表率作用很重要。如果大人整天恍恍惚惚,做事丢三落四,那么要求孩子"机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培养孩子机警,不妨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如,要求孩子上学时不要遗失书本或文具;上街购物得算清每一笔帐;去公共场所须谨防小偷窃去钱包;晚上就寝前应关好门窗等等。
孩子是否机警,与职责心的培养也大有关系。一个有职责心的孩子,往往会自觉地时时留神、处处关注,尽量不出什么纰漏。平时,大人可从帮忙其树立职责感着手,也可透过游戏来训练孩子的机警。如,父母让孩子晚上独自在家处理诸如关好门窗、检查水源电源火源、接听电话等事,然后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加以评述。再如,等孩子一人在家时,让朋友装成陌生人敲门,看孩子如何应付。甚至父母与孩子外出时,可有意与孩子走散,然后在远处关注孩子会作出什么反应。
透过让孩子独立处理一些意外事件,也能培养其机警的素质。如,放学回家路上有生人想认识他(她)或给他(她)吃东西;外出游玩时小伙伴突然发病倒地;发现有可疑的人在家门口徘徊……看看孩子能不能找到各种方法巧妙地应付。
机警的孩子不仅仅善于保护自己,还会因此而充满自信。在孩子的“人生之舟”上,“机警”犹如加添的一面“风帆”……
二、怎样使孩子消除自卑感
在现实生活中,确有许多孩子存在着对自己缺乏信心、瞧不起自己、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无法赶上他人的自卑感。孩子的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使自己沮丧、孤僻,以至悲观、失望。那么,怎样使孩子克服自卑感呢?
(一)、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必须的长处,也都有他的短处。作为家长,在生活当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时失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认为自己有优点,也能取得必须的成绩,便会增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的信心和期望了。
(二)、不要贬低孩子。我们有些家长爱用大人或“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以侮辱性的语言讽刺、嘲笑孩子,数落他的短处,故意贬低孩子。经常受到这种斥责的孩子往往自信心受到强烈冲击,时间久了,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理解家长的暗示,承认自己的素质差,慢慢地就失去了信心。因此,要帮忙孩子克服自卑感,家长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看法,要用家长的信心去鼓舞孩子的信心。
(三)、不要滥贴“标签”。不管你的孩子表现如何,都不能随便作出“没有出息”之类的负面决定,也不能任意给孩子贴上“窝囊废”之类的灰色标签。因为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使孩子构成错误的自我认识,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四)、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自我表现欲是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欲望之一。当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自卑感。但不要单纯抽象地用貌美、聪明、学习成绩好等来展现孩子的自我表现欲,而要尽可能地在具体的不同层次的其他孩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
看到自己特有的优势,从而满足自我表现欲。
(五)、要重视孩子每次成功的经验。要教育孩子重视自己每一次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平时要注意教导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务远,以免挫伤成功的用心性。
(六)、要注意扬长避短。要让孩子明白,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在生活当中具有多种才华和非凡潜力的人只是少数,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就能充分发挥长项,取得更大的成绩。
家长校园教案(二十五):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家长们明白就应怎样辅导孩子学习。
2、帮忙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推荐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们明白就应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感谢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前来学习。
二、帮忙家长们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家长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首先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能够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2、家长是有目的进行教育的实施者。孩子基本素质的构成和家长的培养、教育分不开。古今中外众多名人成材的事例无不说明家庭和父母的作用。
3、是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和学习知识的良好环境。那里说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能够满足孩子生活学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适合的场所,能够说是良好的物理环境;由家长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所营造的家庭氛围是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推荐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21世纪社会变化更加剧烈、科技发展更加迅猛,因此,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观,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年幼的孩子总是在反反复复中感受着劳动的乐趣、独立做事的快乐。从不会做到逐步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逐步像样,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从中孩子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正因如此,家长就应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们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孩子独立去作的事,只要他们付出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自信。“我行”这种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败,在这种状况下,家长就应鼓励孩子再去做,绝不能动辄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更不要见孩子做不好就动手代劳。当他们执意去做那些难度较大的事时,家长应予以鼓励并给予帮忙。这样会提高他们的用心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锻炼机会,养成独立的行为。
2、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潜力。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潜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去寻求答案。
3、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潜力。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听话”、“顺从”,却从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小到生活小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概由父母决定,孩子缺少自己作决定的机会,这就不能培养他们的抉择潜力。然而,自我抉择潜力也是独立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同时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独立做事时,最关键的是家长自己要战胜自我。我们常见有的家长一见到孩子碰到困难,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而是立即代劳。还有的家长明知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做事,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立即心软而妥协,依顺孩子,从而前功尽弃。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应下决心甚至下狠心,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精神。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他们自己去创造。这一切都不是父母替代的了的,深爱孩子的父母们,让你的孩子从小学着自己走路吧!
四、父母应怎样引导孩子学习。
1、布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果期望孩子喜欢读书,那么,家中就应有书、杂志、报纸。孩子在书香环境中成长,自然会喜欢接近书,喜欢看书。但是,这个环境还务必是简化了的,不能太嘈杂或是一下子带给太多的学习刺激,以免孩子无法专心地学习。
2、用正面的语言和亲自示范的方式来教导他。
如果您期望孩子学习一种好的行为,那么您最好使用正面的语言,明确地告诉他所要做的行为,例如告诉他“我们就应……做”,而不只是批评他、责备他做得不对。然后再亲自示范正确的动作来教导他。如果孩子说会,那么就让他做给你看,再指导他正确的方式。
3、不要打扰他的专心。
孩子专心在做某一件事时,不要去打扰他。第一件事还没完成之前,不要叫他做第二件,也不要让他做太多或做一些超乎他潜力的事,否则,孩子在匆忙、心急的状况下,很容易就会养成放弃的习惯,怎会有始有终呢?
4、孩子一齐游戏。
从游戏中能够训练他的一些基本潜力。有时也能够将复杂的学习活动分成几个简单的步骤,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去完成。
5、多鼓励他。
只要孩子有好的行为,有一丁点的进步,哪怕他的表现不如我们的理想,我们也要鼓励、赞赏他,使他保有学习的原动力。
五、总结。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父母,但是爱要适时、适量。“权威”只能使孩子造成被动的学习行为,而非内心自动自发的自愿行为。研究证明,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动机、态度的构成。真正的爱的教育,是关爱而不是放任自流,它能使儿童有良好的学习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