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引言:
在生物学教学中,螳螂捕蝉是一个常见的教学案例,通过讲解螳螂捕蝉的捕食行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食物链、生物适应性等基础概念。然而,如何设计一个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篇文章将探讨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螳螂捕蝉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正文:
1. 引入故事情境:
在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引入螳螂捕蝉的教学内容。例如,讲述一个关于螳螂捕蝉的精彩故事,或者播放一段有关螳螂捕蝉的视频。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入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实物螳螂:
在教学中,准备一些活螳螂供学生观察。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物,了解螳螂的外形特征、捕食行为等。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猜想。
3. 制作螳螂捕蝉模型: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螳螂捕蝉的模型。学生可以使用纸板、彩纸等材料,按照自己的理解,制作出螳螂和蝉的形象。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模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螳螂捕蝉的捕食过程,并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角色扮演游戏:
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扮演螳螂和蝉,通过模拟捕食过程,加深对食物链和生物适应性的理解。教师可以设定不同的角色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5.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自然环境中观察螳螂和蝉的生活习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螳螂的捕食过程,并记录下观察结果。通过亲身参与观察,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螳螂捕蝉的行为特点,并加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结论:
通过以上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对螳螂捕蝉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的方法
引言:
螳螂捕蝉是一个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案例,通过讲解螳螂捕蝉的捕食行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食物链、生态系统等基础知识。然而,仅仅通过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本篇文章将探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正文:
1. 观察螳螂捕蝉过程:
在教学中,准备一些螳螂和蝉供学生观察。让学生亲自观察螳螂捕蝉的过程,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例如,为什么螳螂能够成功捕获蝉?螳螂和蝉有哪些生理特点使其能够展开这样一场生死搏斗?
2. 讨论观察结果:
在观察过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猜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例如,螳螂捕蝉的捕食行为是否具有普遍性?不同种类的螳螂是否有不同的捕食策略?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启发,拓宽思维。
3. 设计观察实验: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观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例如,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不同种类的螳螂对于不同种类的蝉的捕食行为。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螳螂捕蝉的行为特点,并培养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4. 推广拓展: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螳螂捕蝉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应用到其他生物的研究中。例如,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动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了解它们的捕食行为和适应性特点。通过推广拓展,学生能够培养综合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论: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资料。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在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三、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教具准备:
计算机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不同资料。
2、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4、正确地评价少儒子这个人物。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一篇古文《螳螂捕蝉》。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古文吗?我们是怎样学习古文的呢?
(回忆学过的古文,复习学古文的方法。)
所学过的古文有《狐假虎威》、《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
学古文的方法:
(1)多读。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3)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查阅有关资料。
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状况。
(一)、课件出示预习要求:
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对照译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讲一讲每个“其”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出不懂的问题。
4、查阅有关资料。
(二)、逐要求进行检查:
1、透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来源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个性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能够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齐来看课文。
2、检查朗读:
(1)谁愿意第一个把课文朗读一遍。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正确、流利,停顿是否合理。
(2)评读,再指读。
(3)练习读出一点儿古文的味道。
A老师示范读第一句。B学生体会读。C指名读,齐读。
3、检查字词的理解。
(1)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课件显示整篇课文,“其“字加点)
A、文中这么多的“其”字你们都理解了吗?谁能一边读课文一边说说“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别指的是谁或什么?
(指一人说)其他同学作裁判,看他和你理解的是否一样,如果认为他说的不对,能够随时举手订正,看谁决定准,反应快。
B、理解了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发现吗?
(课件把所有带“其”的句子及解释全部显示)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同样一个“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这样的字或词很多,它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同学们以后还会深入地学习。
(2)检查注释中没有的、务必透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是(这,此)务(追求)悲(动听)
(学生逐个讲解自己所查的重点字词的意思,课件重点出示这四个字的意思。)
注:“悲”在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均没有“悲鸣”的解释,学生大多选“悲哀”,那里老师须引导学生理解“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此时它不但不悲,反而是在唱着动听的歌,这“动听”的意思是从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的。有许多字古今的意思差异很大,所以同学们要想深入学习古文还要预备一本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
4、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1)自己练习。
(2)指名讲故事资料。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1、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1)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全班交流
(1)少孺子为什么要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呢?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故事(课件显示“故事”)。
(2)学生结合当时的形势来说一说。(课件显示“春秋形势图”)
A、学生谈。
B、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C、老师操作课件,并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十分清楚。
D、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思考周到,通盘谋划。)
E、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能够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3)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A、少孺子的目的到达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B、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1)少孺子聪明
(2)少孺子机智、勇敢。
(3)少孺子忠心爱国。
C、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生读)
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不能。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1、吴王决心伐楚,态度极其坚定时,他是怎样说的?
A、学生自读
B、学生体会读。
C、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
D、全班体会读
2、指导学生比较朗读吴王的话。
A、指名前后比较读。“敢有谏者死!”——“善哉!”
B、全班比较读。
C、师生合作比较读。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自由朗读全文。
五、学生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收获或体会。
A、能够谈对课文道理的理解。
B、能够谈对文中两个人物的看法。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的感受很深,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一向流传至今的原因。回去以后把它背下来;有兴趣的同学能够和同学一齐合作,编排一个课本剧;也能够发挥想象,练习创造性地复述。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检查背诵课文。指导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略)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四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透过有声有色地朗读,体会古文的简洁、优雅,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2.运用组词、拆词、对照注释、联系语境等方法,能读懂古文的意思,理清故事的情节。
3.想象生动而富有情趣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画面,能完整而生动地讲述这个故事。
4.揣摩三种动物的内心,创设对文中主角说话的情境,明晰寓言的道理。能联系到生活实际,谈自己得到的启发。
5.讲述历史故事《螳螂捕蝉》,文、白对读,了解古代寓言文化。
【教学过程】
一、音韵渲染,朗读激趣,重在积累。
同学们,这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寓言故事,题目是【齐读】《螳螂捕蝉》。【出示】请看,这个寓言故事和我们平时读到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这个故事是古人用文言写成的,称作文言文。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已经沿用了3千多年,是我们现代汉语的源头。】
【悠悠古琴音乐响起】先听我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教师范读】
请大家试着读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两遍。
【指名两名学生读。小组接龙读。】
光读准确还不够,古文要读出它特有的韵味。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比较长,注意了停顿就能把握语句的节奏。【听我读】谁来试一试?指名读,一齐读。【古文的停顿一般是根据词句的好处来划分的。】
文中还有一个语气词多次出现,发现了吗?语气助词适当夸张拉长,也能读出古文的韵味。【再自由练读全文,用心体会词句的停顿和语气。四位学生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句。●相机纠正,请学生跟读。读得好的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齐读整篇古文,读出节奏和韵味。】
反复诵读中,我们会逐步感受到古文特有的优美音韵。
二、读懂文意,想象画面,意在入境。
1.【出示学程单1】这样的文言文能读懂吗?自由朗读,自己先说说古文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看看下面的注释,也能够联系故事的情境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试着讲讲这个故事。【教师巡
视,发现疑难,及时点拨。】
2.指名一位学生交流寓言的意思。
3.寓言中出现了哪几个主角?听到过蝉叫吗?一齐来学着叫一叫吧。【点击视频】看到过螳螂吗?能不能模仿螳螂的动作,表演一下!提高难度,谁来学一学黄雀拍着翅膀啄食的情景。
4.真是惟妙惟肖!透过想象和表演,我们就能看到有意思的画面。你觉得这个寓言中哪些画面很有意思,让你读着仿佛就在眼前?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的一个细节,能够用动作来配合你的讲述。
交流六个学生。
5.想象说话:蝉,螳螂,黄雀,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呢?
三、情趣讲述,主角对话,旨在明理。
1.【出示学程单2】寓言故事,如果你能有声有色地讲述,那就更有意思了。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指名,点评。】此刻提高要求,你讲故事时能够加入动作,甚至还能够想象和创造,比如,你能够加入动物的心理活动。【小组里再练一练,指名两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故事。】
2.听着故事,想象着当时的情景,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呢?【从正面告诫它们,就应怎样做?】【板书:善思(深思熟虑)、慎行(谨慎行事)】
箭头理清关系:是呀,蝉关注的是,螳螂想抓的是,黄雀盯的是,童子瞄准的是。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过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事后祸患的事情呢?
3.关于这则寓言,古书上还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教师讲述《螳螂捕蝉》】引读故事。
师:猜猜,吴王听了故事会说什么?【他悟到了什么道理?】【板书:善思(深思熟虑)、慎行(谨慎行事)】
【示战国地形图。】
四、文白对读,拓展延伸,了解文化。
1.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意味深长的历史故事。【分主角读故事】
《螳螂捕蝉》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正谏》,像这样有意思的寓言还有很多:(苏代以“鹬蚌相持”劝止赵惠王伐燕,陈轸以《画蛇添足》劝止昭阳攻齐,季梁以“南辕北辙”劝止魏王伐赵,)还有《郑人买履》《揠苗助长》《狐假虎威》等寓言,听过吗?这些古代寓言都被收录在这本书中《先秦寓言史》。这些寓言无不透出祖先的智慧,折射历史的光芒。当今世界,很多古文化古文字都消失了。唯独古汉语绵延千年,直到这天,它仍是一条母亲河,承载着我们汉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2.课后请大家★背诵文言文《螳螂捕蝉》,让我们的语言仓库储存一些古汉语的材料。★★朗读文言文《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并试着讲讲这两个故事。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这篇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诫吴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忽略身后隐患危险的做法,从而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本文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搞笑、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联系课文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恍然大悟”、“固执”等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借助字词典学习生字词,熟读小故事。
2.教师制作PPT教学课件。
【课前游戏】
同学们已经明白了老师的姓和动物有关,那么,我来考考大家:你们都明白哪些内含动物的成语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和动物有关系(板书:螳螂捕蝉),请同学们读课题。
螳螂捕蝉也是一个成语,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几个字——
(生:黄雀在后)
2.完整地说。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件出示默读问题)
2.好,哪位同学结合投影上的提示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提示)
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3.谁讲的故事?讲给谁听?目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少年、吴王)
三、主角体验,读礼貌理
(一)自由读文,小组讨论
1.哪位同学能快速地把课文中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找出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2.这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主角体验,加深理解
1.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发现:其实它们三位把头往回一调,完全能够看到身后的危险,这灾难就是能够避免的,但它们为什么不调头呢?我来找三位同学替它们回答。
(1)蝉啊,蝉!你为什么没把头往后调一下,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呐!)
(2)螳螂,你为什么没调头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好吃吗?还没吃到就……惨喽!)
(3)黄雀,你为什么没把头转一转哪?
(吃到螳螂了吗?此刻后悔了吗?来不及了!)
2.从这三位的回答我们明白了,蝉一心贪恋露水却不明白(身后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蝉却不明白(身后的黄雀),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明白(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依次板书)
3.谁能同时应对它们三位用一句话告别一下。看看文中哪句话最适宜?谁来读这句话,真的让它们听到,你是在告诫它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三)领悟寓意,创新复述
1.少年对吴王所讲的这番话,吴王听懂了吗?从哪儿看出来?请齐读。(出示课件)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还有哪些词语也内含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学生自由回答。
3.老师那里也准备了几个,同学们读一读,积累积累。它们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过来的词语。
4.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么呀?他做了一个什么决定?
奇怪了!少年这番话并没有提到攻打楚国的事呀,为什么吴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这两件事儿有什么联系呢?
原先吴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蝉一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攻楚,诸侯在后。(板书:攻楚,诸侯)
5.少年说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此刻看来它不但有意思,而且还个性的有……
谁能把少年所讲的这个既有意思又有(好处、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绘声绘声地讲好它呢?我刚才说的是什么好?讲好!自己练习一下,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6.哪位同学当一下少年,给我们这些好奇的吴王讲讲这个故事呢?(课件出示插图)
四、推敲字词,体味妙劝
(一)联系生活,理解词义
1.吴王所悟出来的结论和当初大臣们所劝阻吴王的理由一样吗?(课件切换)
2.大臣们是怎样认为的?读来听听。吴王悟出来的和当初大臣们所劝说的理由是一致的,但是当初大臣们劝说得到的结果是?
3.固执是什么意思?你身边有没有固执的人?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固执的?能举个例子吗?
4.你们劝他了吗?有用吗?他明知自己错了还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管你怎样劝说他还是要坚持到底。
(二)推敲字义,品味巧劝
1.但是见过像吴王这么固执的吗?他是怎样说的?生读。
这分明就是下了一道——死命令。
2.这两句话里面的“死”意思一样吗?说说看,你会哪一个就说哪一个?(课件出示两个“死”句)
3.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对字词的理解必须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4.从这两个死你领悟到了什么?(吴王攻打楚国的决心很坚定,吴王很固执)
5.下面我们就分主角来读读这两句,第一句男同学,第二句女同学。男生注意了,你们此刻是固执的吴王啊。
6.大臣们苦苦相劝,那就是个死呀!但是,少年却用一番话就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不但没死,反而得到了吴王的夸奖。这是什么世道嘛?谁来评评理?究竟是为什么?
(巧劝、智劝、拐弯抹角地劝、旁敲侧击地劝)
五、拓展延伸
1.从中我们能看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出示课件)
2.同学们还明白哪些像少年这样善于巧(智)劝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一下,下次课我们再来分享。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资料并不复杂,学生透过预习就能掌握。“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楚”之间的联系,学生也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学生一读就能明白的课文,如何激发他们继续求知的兴趣呢?我认为,关键就是要实现对教材的重组。
结合本课独特的“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架结构。我采取“整体→局部→整体”的方式,先对故事整体有个初步的认识,再深入到对小故事资料的剖析、寓意的理解,穿越回故事的起因比较体会少年的劝说之巧妙,最后对人物、故事情节、寓意都有了全面的把握。
教学时,首先,利用概括提示引领学生初快速地抓住事件梗概,同时进行板书,学生对文章的整体也就一目了然了。倘若进一步要求学生仅根据板书的三个词语“少年”、“吴王”和“螳螂捕蝉”再进一步提炼文章的主要资料,以到达让学生归纳出对叙事性作品主要资料的概括方式的目的。但思考时间的关系,这一环节并没有付诸实践。
随后,在学生对文章整体有了清晰认识的前提下,打破故事前因后果的顺序,直奔中心。让孩子们自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从遣词造句中发现蝉、螳螂、黄雀的共同点,提出质疑,在小组讨论中合作解决发现的问题。扣住三者“一心”的不同表现,教师提问,孩子们扮演主角答问,调动他们的用心性,在趣味问答中进一步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寓教于乐。上完课后细想,这些问题及答案都很简单,如果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就有目的地让孩子们自己分主角来进行创造性的问答表演,是否更有利于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呢?
对“恍然大悟”、“固执”和“死”等词的解读,注重发展孩子们的语言理解和运用潜力。“还有哪些词语也内含突然明白的意思呢?”让孩子们明白同样的意思能够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两句话里面的‘死’意思一样吗?”又体会到同样的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好处又有所改变,对其理解不能断章取义。既指导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又到达了积累习作素材的目的。
本课最大的遗憾就是拓展延伸的环节设置过于草率。“从中我们能看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这个问题限制住了学生思考的角度,前一个问题他们已悟出了少年的机智,因此很多学生被我引进了误区,紧紧抓住“机智”不放,在课文中到处搜罗。窃以为,如果将问题改为“你觉得少年还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更有利于孩子们发散思维。最后一个问题,要让孩子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联想平日积累和生活实际讲述“像少年这样善于巧(智)劝的故事”是个高难度的动作,所以导致了冷场。假如我能预设到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提前自己准备一些类似的故事,不仅仅能有效地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更能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了。或者,遵循高年段读写相结合的特点,将最后一个问题改为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一个小练笔,再在班级进行分享,到达读写结合,趁热打铁之效。
纵观全课,虽然环节的设计较为紧凑,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有很多需要细化改善之处。这也是本课的遗憾之笔,为今后的设计带给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