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背诵《山行》这首诗;
(2)理解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3)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解读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观察、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自然景色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学会背诵;
2.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喜欢看山水画吗?为什么?
2.呈现:播放诗歌《山行》的音频,让学生跟读。
3.理解:读完诗歌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解读诗中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欣赏:通过观赏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丽。
5.背诵:教师与学生一起反复朗读《山行》,帮助学生记住诗歌内容。
6.拓展:组织学生创作自己的山水画或写一段描写自然景色的短文。
7.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朗读、解读和创作,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体验,可以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山行》的内容,是否能够欣赏诗歌的美,并能够背诵诗歌。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山行》这首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2)学会运用形容词和动词描写自然景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解读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绘画、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描写自然景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学会描写自然景色;
2.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并能够用形容词和动词描写自然景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色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景色的美。
2.呈现:播放诗歌《山行》的音频,让学生跟读。
3.理解:读完诗歌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解读诗中的描写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练习:教师给学生出示一张自然景色图片,让学生用形容词和动词描写出图片中的景色。
5.创作:组织学生写一段描写自然景色的短文,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6.欣赏: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7.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描写和创作,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体验,可以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山行》的描写方式,是否能够用形容词和动词描写自然景色,并能够欣赏诗歌的美。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 篇三
【#三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
教材简解: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
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三年级# 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
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