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活动教案《测量》【优秀6篇】

时间:2012-01-03 09:36: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 篇一

标题:通过游戏学习测量

引言:测量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测量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习惯。本文将介绍一堂大班活动课程,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学习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一、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测量意识。

2. 学习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3. 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活动准备:

1. 测量工具:尺子、天平、秤等。

2. 物品: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玩具、水杯、纸张等。

3. 游戏道具:游戏卡片、棋子等。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大小的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它们的大小差异。提问幼儿如何用测量工具来测量物品的大小。

2. 游戏一:物品比较

a. 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玩具放在桌上,让幼儿选择两个物品进行比较。

b. 引导幼儿使用尺子或其他测量工具测量物品的长度、高度等。

c. 让幼儿用手指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判断哪个更长、更高等。

3. 游戏二:重量比较

a. 准备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如水杯、纸张等。

b. 让幼儿用天平或秤来比较物品的重量,判断哪个更重、更轻等。

4. 游戏三:距离测量

a. 在教室或操场上设置一些不同距离的目标点。

b. 让幼儿用尺子或其他测量工具测量目标点之间的距离。

c. 引导幼儿用步数来估算目标点之间的距离。

5. 结束:引导幼儿总结今天学到的测量知识和技能,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测量。

四、活动延伸:

1. 在幼儿园环境中设置测量角落,提供各种测量工具和物品,供幼儿自由探索和实践测量。

2. 组织幼儿参加测量游戏比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结语:通过游戏学习测量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可以学习到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并能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师在活动中应注重引导和激发幼儿的思考,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测量的意义和方法。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 篇二

标题:利用测量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引言:观察力是幼儿认识世界和探索知识的基础能力,而测量活动是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介绍一堂大班活动课程,通过测量活动帮助幼儿培养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一、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细节观察能力。

2. 学习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3. 提高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思维。

二、活动准备:

1. 测量工具:尺子、天平、秤等。

2. 物品: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玩具、水杯、纸张等。

3. 游戏道具:游戏卡片、棋子等。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差异。提问幼儿如何使用测量工具来测量物品的特征。

2. 游戏一:观察物品

a. 准备一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玩具,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b. 引导幼儿使用尺子或其他测量工具测量物品的长度、宽度等。

c. 让幼儿用手指触摸物品,感受它们的表面和质地。

3. 游戏二:观察重量

a. 准备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如水杯、纸张等。

b. 让幼儿用天平或秤来测量物品的重量,比较它们的轻重。

c. 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稳定性,判断哪个更重、更稳定等。

4. 游戏三:观察距离

a. 在教室或操场上设置一些不同距离的目标点。

b. 让幼儿用尺子或其他测量工具测量目标点之间的距离。

c. 引导幼儿观察目标点的位置关系,判断哪个更近、更远等。

5. 结束:引导幼儿总结今天观察到的特征和关系,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

四、活动延伸:

1. 在幼儿园环境中设置观察角落,提供各种观察材料和工具,供幼儿自由观察和探索。

2. 组织幼儿参加观察比赛,让他们通过观察物品的特征和关系来解决问题和创造。

结语: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探索知识。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可以学习到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并能将观察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师在活动中应注重引导和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让他们通过亲身观察来理解世界的奥秘。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 篇三

  活动目标:

  1、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 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 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 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 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 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 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 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 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 篇四

  教材第51~52页的内容。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用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难点:能正确地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件(教材情境图)、直尺。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在教室里与我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朋友是谁呀?(课桌)那么,你了解课桌的长度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测量这位好朋友的长度吧!(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

  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测量课桌的长度?

  预设:

  生1:用手来测量。

  生2:用铅笔来测量。

  生3:用尺子来测量。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一量吧!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

  预设:

  生1:课桌有6拃长。

  生2:课桌有4支铅笔长。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同呢?

  生:因为测量工具不同。

  师:所以在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怎么统一标准比较好?

  生:用尺子量。

  师:是啊,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尺子吧!观察尺子,你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尺子主题图)

  预设:

  生1:我看到了尺子上有数字。

  生2:我看到了尺子上有很多竖线。

  生3:我发现尺子上的竖线不完全相同。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尺子上的竖线叫作刻度线,刻度线下面的数字叫作刻度,它的单位是厘米。

  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用来作为度量物体长度的一种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1.认识1厘米。

  师:说一说,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长?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这样长的一段吗?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师:其实厘米也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拿出尺子,找一找尺子上其他的1厘米,说说你的发现。

  生: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

  师:找到这么多1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吗?(学生试着比划)

  师:拿出你的尺子,试着量出你比划的长度,看看是不是1厘米。(学生操作)

  3.生活中的1厘米。

  师:在我们的身上或者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有很多大约是1厘米的,你能找到这样的物体吗?

  (学生找,汇报)

  预设:

  生1:我们的手指甲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2:我们的手指的其中一个关节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妈妈项链上面的吊坠大约是1厘米。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符合条件的物体,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同时也能够考查学生对1厘米的感知是否正确。

  4.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长度。

  师:刚刚大家知道从0刻度到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那么从0刻度到刻度2的长度是多少?

  生:2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了数字上面写的是2厘米。

  师:那么数字是几就能表示物体有几厘米吗?

  生:不能。必须得从头测量。(订正学生从0刻度开始测量)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生1:能找到。从刻度1到刻度3也是2厘米。

  生2:从刻度2到刻度4也是2厘米。

  生3:从刻度3到刻度5也是2厘米。

  师:你们找得这么快的窍门是什么?

  生1: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生2:用后面的数减去前面的数,得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在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测量的方法。

  5.量一量。

  师:认识了尺子,学会了怎样测量,聪明好学的小熊宝宝们也迫不及待地想动手量一量自己铅笔的长度了。瞧,它们这样量对吗?(出示课件:教材中小熊量铅笔主题图)

  预设:

  生1:第一只小熊宝宝的测量方法不对,应该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一端进行测量。

  生2:第二只小熊宝宝的测量方法是正确的,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一端进行测量。

  生3:第三只小熊宝宝的测量结果是不正确的,将尺子的刻度1对准铅笔的一端时,应该数一下刻度1到刻度6之间到底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生4:第四只小熊宝宝的测量结果是正确的,将尺子的刻度1对准铅笔的一端时,正好刻度1到刻度6之间有5个大格,所以是5厘米。

  师: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那么做得是否会更好呢?现在让我们动手来量一量,画一画吧!(生测量教材第51页最下面一幅图中线的长度,并画出长4厘米的线)

  师:现在你一定可以准确地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吧!谁来说说你测量的长度?

  生:58厘米。

  1.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3题。

  在数学世界漫游,你一定收获了许多的财宝,快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课桌有多长

  起点、刻度、刻度线

  长度单位:厘米(cm)

  1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 cm。

  “课桌有多长”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用统一、专门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必要性后,知道了尺子的作用,从而有了学习的目的与欲望。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课堂活动,如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1厘米、几厘米。还设计小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了合作交流。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估量物体长度的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 篇五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DS3水准仪的基本构造,认清其主要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2)练习水准仪的安置、瞄准与读数。

  (3)测定地面两点间高差。

  二、仪器与工具

  DS3水准仪1台,水准尺1对,记录本1本,遮阳伞1把。

  三、方法与步骤

  (1)安置仪器:将脚架张开,使其高度适当,架头大致水平,并将脚尖踩入土中。开箱取仪器,将其固连在三脚架上

  (2)认识仪器:指出仪器各部件的名称,了解其作用并熟悉其使用方法,同时弄清水准尺的分划与注记。

  (3)粗略整平:先用双手同时向内(或向外)转动一对脚螺旋,使其水准器泡移动到中间,再转动另一只脚螺旋使圆气泡居中,通常须反复进行。注意气泡移动的方向与左手拇指或右手食指运动的方向一致。

  四、瞄准水准尺、精平与读数

  (1)瞄准:甲立水准尺于地面点上,乙松开水准仪制动螺旋,转动仪器,用准星和照门粗略瞄准水准尺,固定制动螺旋,用微动螺旋使水准尺大致位于视场中央;转动目镜对光螺旋进行对光,使十字丝分划清晰,再转动物镜对光螺旋看清水准尺影象转动水平微动螺旋,使十字纵丝靠近水准尺一侧,若存在视差,则应仔细进行物镜对光予以消除;

  (2)精平: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气泡两端的影象吻合(即成一弧状),也称精平;

  (3)读数:用中丝在水准尺上读取4位读数,即米、分米、厘米及毫米位。读数时应先估出毫米数,然后按米、分米、厘米及毫米。一次读出4位数。

  五、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

  (1)在地面选定A、B两个较坚固的点;

  (2)在A、B两点安置水准仪,使仪器至A、B两点的距离大致相等;

  (3)竖立水准尺点A上的水准尺。精平后读数,此为后视读数,记入表中后视读数拦下;

  (4)再将水准尺立于点B,瞄准点B上的水准尺,精平后读取前视读数,并记入表中前视读数拦下;

  (5)计算A、B两点的高差:hAB=后视读数—前视读数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 篇六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