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教案 篇一
探索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比较和计算方法。
2. 能够灵活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理解并应用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教学重点:
1. 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比较和计算方法。
2. 灵活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并应用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1. 灵活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并应用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10分钟)
1. 进行小组讨论,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师生共同讨论四位数的读写、比较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1. 通过多媒体展示四位数的读写、比较和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学习灵活运用四则运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个别巩固(20分钟)
1. 学生进行个别练习,巩固四位数的读写、比较和计算方法。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合作探究(2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图形的观察和探究。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出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五、拓展延伸(15分钟)
1. 引导学生运用四则运算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展示给全班。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教案 篇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四年级下册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点: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2. 掌握四年级下册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学难点:
1.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2.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四年级下册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利用游戏或趣味的问题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1. 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和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四、个别指导(20分钟)
1.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2.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五、拓展延伸(15分钟)
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展示给全班。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教案 篇三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教案
教学总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
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