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案【精选6篇】

时间:2019-06-02 01:40: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案 篇一

标题:培养学生对克的认识及运用能力

引言:《克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一篇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了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和运算方法。本篇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克的认识及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克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克的认识及运用能力,能够运用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克的认识及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克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克的图案卡片、实物克、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准备:学生练习册、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克的图案卡片和实物克,引发学生对克的认识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黑板和教材的引导,详细讲解克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加深对克的理解。

4. 拓展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克的概念解决问题。

5.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克的运算规律和应用方法。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克的认识及运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物克和图案卡片的展示,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克的概念。同时,通过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案 篇二

标题:克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言:《克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一篇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了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和运算方法。本篇教案旨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克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运用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克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克的图案卡片、实物克、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准备:学生练习册、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克的图案卡片和实物克,引发学生对克的认识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黑板和教材的引导,详细讲解克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加深对克的理解。

4. 实际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克的概念解决问题。例如:小明有3颗苹果,小红有5颗苹果,他们一起把苹果放到一个篮子里,请问篮子里有几颗苹果?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克的认识在其他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克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将克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通过实际应用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思考克的认识在其他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三、学具准备:

  1枚二分硬币、1袋食盐(1千克)。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你已经学习过那些质量单位?你能说一说吗?

  2、请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感受一下有多重。

  3、你还能掂出你身边的物品有多重吗?(随便找)

  (二)认识质量单位克。

  1、建立质量单位克的观念。

  A、请用手掂一掂1枚二分硬币有多重, 你能说出它的质量大概是多少千克吗?

  B、1枚二分硬币太轻了,用千克表示它的质量不太方便,我们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来表示它的质量。记住哦:1枚二分硬币大约重1克。克还可以用g来表示。

  C、你还能列举其它例子,说一说1克有多重吗?

  D、通过用天平称量我们知道:两粒普通的花生米,大约1克。还有……

  E、察看身边物品的质量:(用手掂一掂)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是( )g,一袋饼干的质量是( )g,一块巧克力的质量是( )g,一袋牛奶的质量是( )g。

  2、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A、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那么千克和克又有什么联系呢?

  1千克=1000克

  B、结合身边的例子,说一说,1千克有多重。

  ( )袋方便面1千克,

  ( )几袋牛奶1千克,

  C、克和千克的辨析。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和千克)

  2() 300() 150() 450()

  (三)练习。

  1、是真是假,请根据下面有关物体质量的叙述,判断这些叙述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答案。

  前前今年9岁,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61克,他每天早上能吃掉50千克的鸡蛋一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200kg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能把将近1g的米饭吃光。

  体重已达61克()。

  吃掉50千克的鸡蛋()。

  250克的牛奶( )。

  200kg的馒头( )。

  将近1g的米饭( )。

  2、1千克=( )克 1kg =( )g

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是什么感觉?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千克吗?

  出示各种硬币。

  谈话:请看老师收集的这些硬币,1枚硬币有1千克吗?用千克作单位合适吗?大家有什么想法?

  引入: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板书课题:克的认识)

  [设计意图: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硬币的轻重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二、引导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谈话: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感受1克的轻重。

  (1)学生掂一掂2分的硬币,感受2分硬币的轻重。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枚2分的硬币,右边放1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2分的硬币重多少?

  提问:怎样才能称出2分硬币的质量?(学生可能提出在左边多放几枚2分硬币的方法)

  讲解用标尺上的游码称低于10克物品的质量的方法。教师示范操作,称出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3)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1克的轻重。

  3.感受几克的轻重。

  (1)掂一掂,估一估。

  谈话:其他的硬币重多少克呢?请同学们先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其他的硬币,估一估它们各重多少克。

  学生活动,并组织反馈。

  (2)称一称。

  教师用天平称出三种1角硬币的质量:1克(2000~2003年发行的1角硬币)、2克(大的1角硬币)、3克(2005年发行的1角硬币)。

  (3)掂一掂,估一估。

  让学生掂一掂1克、2克、3克的轻重,再估一估5角、1元硬币的质量。

  学生小组合作称出5角(4克)、1元(6克)硬币的质量,再掂一掂。

  [设计意图:通过掂、估、称等活动让学生全面感知生活中常见的硬币,使学生认识到克离我们很近,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1克、2克、3克……的物品,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克的感知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也更具体形象。]

  4.游戏——比比谁的感觉准。

  规则:两人一组,一人闭上双眼,伸出左手。另一人把1枚硬币放在他的手心上,让他说出硬币重几克。两人交替做,比比谁的感觉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闭眼掂、估硬币的质量的游戏,使学生对克的认识更深刻,强化学生的感知。]

  5.比一比(感知比1克轻的物品)。

  谈话:将老师课前为你们准备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看哪些物品比1克轻。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1克虽然很轻,但生活中还有许多比1克轻的物品。]

  6.找一找(感知几十克、几百克)。

  谈话:想知道你们课前到超市里买的袋装食品有多重吗?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再掂一掂。

  小组内再交换物品找一找、掂一掂。

  [设计意图:超市里常见食品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喜欢的食品。食品有多重,在这之前学生并没有注意过。借助食品包装上标注的质量,通过掂一掂的活动,易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可感受到几十克、几百克物品的轻重,为感知、估测其他物品的轻重提供了参照。]

  7.算一算。

  提问:利用小组同学的硬币,你们还可以得到多少克?掂一掂,感受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感受。如:10枚1元硬币重60克、3枚1元和4枚5角硬币合起来重34克……

  [设计意图:通过把硬币组合起来计算并感知轻重,使学生感受的范围更广阔,对克的认识也更灵活、丰富。]

  8.学习以克为单位称物品的质量。

  出示第34页水果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质量吗?怎么看出来的?

  讨论:我们在称物品质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质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样读出质量?

  谈话:我们带来的水果重多少克呢?请同学们估一估、称一称。

  先选几个称一称,让其他学生通过比较再次估计自己水果的质量,再称一称、掂一掂。

  [设计意图:由质量相对固定的物品的轻重到生活中质量相对不固定的水果的轻重,以多种对象组织学生对克的感知。通过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物品轻重的估计能力。]

  9.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猜想:只看千克和克,你能猜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样想的?

  验证:(出示两袋食盐)一袋食盐的质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食盐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食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说明两袋食盐正好是1千克。

  提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食盐有多重?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千克与克一字之差,学生从字面上能够猜出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猜测再验证,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培养学生的验证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加深对千克和克之间进率的印象。]

  三、综合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试一试”。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物品的轻重,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少克呢?

  用天平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书重218克,也可说大约220克或200克)

  提问:数学书和文具盒比,哪个重?掂一掂,再估一估自己的文具盒大约重多少克。

  分别称出文具盒的质量。再比一比,看估测的对不对。

  2.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重点解决第4题:

  (1)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

  (2)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组交流后,教师演示讲解。

  四、归纳总结,课后延伸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作业。

  (1)分别掂一掂自己的学习用品和不同克数的硬币,再比一比,估计各种学习用品的克数。

  (2)到超市看一看,哪些物品是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弹簧秤,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今天数学课老师带来了2个好朋友,你们欢迎它们吗?谁能上来表示一下友好关系?

  2、出示小动物。

  3、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4、小结:放在手中就能感觉到小狗重,小猫轻。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谁重谁轻呢?

  5、多媒体演示。

  二、新授

  1、认识各式各样的秤。

  提问:用秤称的确是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多媒体出示:电子秤

  磅秤

  天平

  台秤

  弹簧秤

  人体健康秤

  教师出示:人体健康秤和杆秤

  2、引入重量单位。

  提问:用秤可以称出物品的重量。重量和长度一样都需要有单位,你们知道哪些重量单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讲述:在称一般的物品有多重时,常用“千克”做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和“千克”交个朋友。(板书课题:千克的认识)

  3、认识1千克

  (1)讲述:每组的桌上有一个袋子,里面有两袋盐,两袋盐就重1千克,放在手里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讲讲感觉。

  (3)提问:其实一千克的物品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你们能举举例子吗?

  (4)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显示。

  (5)场景设计:小狗小猫和我们一起去蔬菜瓜果市场看看,请你们称回1千克的物品。

  (6)学生活动。

  (7)学生汇报。

  (8)闭着眼睛,把小组内称好的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有多重。

  三、巩固

  1、估算

  (1)出示铅球: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的铅球大约重多少千克?

  提问:怎样才能猜得准?

  请同学掂一掂后再猜。

  当场称,看哪个小朋友猜得准。

  总结:应该怎样猜?(掂——猜——称)

  (2)选择身边的物品猜一猜。

  (3)学生活动并汇报。

  2、总结: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

  3、多媒体出示判断题。

  4、称体重,引出“克”。

  四、课后作业

  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大约几千克。

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秤

  1.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红枣,另一个举着一包膨化食品。两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东西重。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哪个物品重些?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

  3.师生共同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4.认识秤。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充分感知。

  [说明:用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根据称一称活动的需要,很自然想到秤,让学生在需要中学。]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活动体验,初步感知。

  掂一掂1千克红枣的重量,体验1千克。

  掂一掂不够1千克的膨化食品的重量。

  比一比,掂两种实物重量的感觉。

  学生实践后交流体验的结果。

  [说明: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地感受1千克重量的大小,有利于1千克概念的形成。]

  2.观察秤面,认识秤面上的数字刻度。

  根据秤面上的数字刻度,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如果称某种物体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如果指着2,就是重2千克

  3.教学试一试,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小组活动:分工合作,轮流实践,交流体验。

  活动一:称出1千克大米,装进袋里,拎一拎1千克大米有多重,用心好好体验。

  活动二:称出1千克鸡蛋。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重1千克,再称一称,然后数一数,拎一拎。

  4.介绍千克的符号:kg,板书:千克(kg)

  [说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体验空间,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经历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和触觉感知,深化对千克的认识,加快概念的建立。]

  三、巩固概念、拓展应用

  1.出示标有净含量的袋装食品,让学生观察外包装,交流从包装袋上获得的数据信息,然后再掂一掂,称一称。

  比较净含量和秤得的重量,理解净含量的意义。

  2.借助多媒体播放乘坐电梯的录像实况,了解电梯和货车的载重情况。

  3.看秤面上的刻度说蔬菜、水果的重量。(想想做做第3、4题)

  4.阅读课本32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说明:练习让学生经历了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巩固概念的同时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吗?

  2.课后实践活动:

  (1)到超市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 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自己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说明:把课堂里学到的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现实生活中,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和社会性,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案【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