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手法。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下森林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学生分组阅读课文,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地下森林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
4.写作:要求学生以地下森林为背景,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文章。
5.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文章,并相互评价。
四、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下森林的景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写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3.评价反馈法:通过互相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看是否能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看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课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把握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独特感知和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造思维。
二、教学重点:
1.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
三、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欣赏相关的自然风光画作,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艺术世界。
2.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象征。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创作:要求学生以地下森林为素材,创作一幅自然风光画作或一首诗歌。
5.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相分享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
1.艺术欣赏法:通过欣赏自然风光画作,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艺术世界。
2.独立阅读法: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创造思维法:通过创作自然风光画作或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阅读和分析中的表现,看是否能理解和把握课文的意象和象征。
2.评价学生的创作水平和审美能力,看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课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篇三
课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
、坚守信念的意义。2、作者在行文上安排的问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可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拔法:
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去过黄龙洞吗?不去真遗憾!那是武陵源风景区这一王牌景区的核心。深藏地下亿年,八十年代初由张家界的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三、感知文本
1、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本文主要是围绕森林而展开的很多联想,用狂想更不适合吧。但是“狂想”,有一种更开放的境界,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
2、作者由地下森林而产生怎样的断想?文中哪些部分是描写地下森林的奇异景色,哪些部分是作者的断想?
⑴ 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2段):(描写森林部分)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断想部分)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森林部分)亲眼所见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的状貌,还揭示了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⑵ 理解相关的问题。
A、文中有很多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如“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其它问句也多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B、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作者有意暂且不表,先写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再顺势展现地下森林的壮观景象,从而突出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顽强忍耐、坚守信念最终获得的劫后余生,庆幸之至。 这样写来更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四、品读课文
1、学习本文丰富的想像力。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么呢?朗读课文3~20段,按顺序说说作者想到的。
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
2、体会作者热烈的情感。
朗读《地下森林断想》,可以受到作者情感的巨大冲击力,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她的景仰之情的呢?
再次朗读课文,说说“我从……之中,读出了作者的……之情
如:我从“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这句话当中,读出了作者对具有顽强忍耐力意志力的森林的欣赏赞美之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规范的语言。
本文的语句非常优美,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典范。说说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些语句,它好在哪里,请你找出来,把你的感悟和大家共欣赏。
如:“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准确形容词的应用,构成排比的句式,丰富描写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再如“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如诗一般的语言,工整对偶,又有很深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