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引言: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魏征所写的一篇疏文,以直言敢谏的态度对当时的皇帝李世民提出了十个思考问题。这篇文章不仅对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问题有着积极的启示。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谏太宗十思疏》,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教学目标:
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作者魏征的思想。
2. 分析文中的十个思考问题,理解其中的深意。
3.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十个思考问题。
2. 理解这些问题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
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中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和政治问题。
2. 分析作者魏征的思想和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唐代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盛世和社会问题,激发学生对《谏太宗十思疏》的兴趣。
二、阅读与分析(15分钟)
1. 学生自主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并标注重点句子和关键词。
2.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思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中的社会问题和作者的思想。
三、讲解与解读(20分钟)
1. 分组讨论的结果汇报,通过学生分享,梳理出每个思考问题的核心内容。
2. 老师对每个思考问题进行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和作者的思想。
四、讨论与互动(15分钟)
1. 学生就每个思考问题展开讨论,探讨问题的现实意义和解决办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今天的社会问题,我们是否也可以提出类似的思考问题?
五、拓展与应用(15分钟)
1. 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社会问题,撰写一篇短文,提出自己的思考问题和解决办法。
2. 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相互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
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体会,评价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和进步。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引言: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魏征所写的一篇疏文,以直言敢谏的态度对当时的皇帝李世民提出了十个思考问题。这篇文章不仅对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问题有着积极的启示。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谏太宗十思疏》,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教学目标:
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作者魏征的思想。
2. 分析文中的十个思考问题,理解其中的深意。
3.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十个思考问题。
2. 理解这些问题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
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中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和政治问题。
2. 分析作者魏征的思想和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唐代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盛世和社会问题,激发学生对《谏太宗十思疏》的兴趣。
二、阅读与分析(15分钟)
1. 学生自主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并标注重点句子和关键词。
2.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思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中的社会问题和作者的思想。
三、讲解与解读(20分钟)
1. 分组讨论的结果汇报,通过学生分享,梳理出每个思考问题的核心内容。
2. 老师对每个思考问题进行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和作者的思想。
四、讨论与互动(15分钟)
1. 学生就每个思考问题展开讨论,探讨问题的现实意义和解决办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今天的社会问题,我们是否也可以提出类似的思考问题?
五、拓展与应用(15分钟)
1. 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社会问题,撰写一篇短文,提出自己的思考问题和解决办法。
2. 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相互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
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体会,评价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和进步。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4、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知识。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书》,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英勇,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
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的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求木之长浚塞源载舟壅蔽黜恶谬赏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间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1)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词义相同的有:(3)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5)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是:
(1)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2)纵情,文中是“放纵情感”,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3)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教师告知答案,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同学讨论,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以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以便,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介词把
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示反问,呢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示反问,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啊
所恩所加代词,用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被
三、找成语,学典故
明确: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荀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从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流畅自然,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五、作业:默写全文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四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五
唐太宗年间有一位忠心为国、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虽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分不开,但同时也得益于朝中群臣,包括这位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唐太宗的奏疏。“谏”,进谏;“疏”是一种文体,其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可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日渐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1.在阅读时,可以用一些简单醒目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这种圈点勾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阅读文章时,在文章的中间或旁边的空白处,写下文章的要点或心得体会,也可写下对文章的简析、注脚和评注性的语句。这就是评注。写评注可以促进我们养成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真思考的习惯。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做好圈点勾画,写一些评注旁批,可以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参照平时通用的读书符号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作为圈点勾画的符号,应简洁醒目,意义明确,使用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于对文章的重读与复习。
1.作疏通性的圈点旁批
属于应疏通的词语有:“求木之长者”的“长”;“必固其根本”的“固”;“必浚其泉源”的“浚”;“承天景命”的“景”;“盖在殷忧”的“殷忧”;“纵情以傲物”的“傲”;“董之以严刑”的“董”;“振之以威怒”的“振”;“载舟覆舟”;“则思江海下百川”的“下”;“虑壅蔽”的“壅”;“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宏慈九德”的“宏”;“简能而任之”的“简”;“垂拱而治”等。
2.作思考性的圈点评注
学习第一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以比喻入题,而不开门见山,直接托出自己的观点。可指导学生对有关文句作圈点评注。
学习第二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
学习第三段时,可指导学生仔细体味作者提出的“十思”,思考作者认为的理想的政治境界到底应该是什么。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这一段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多用对偶句式,气势雄健,可引导学生把语言表现力很强的句式、词语圈点起来,反复诵读,品味。教材所选即是年四月所上论时政之第二疏。此疏之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十思”。《贞观政要·慎终》中魏征的评论可补充说明“十思”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一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备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城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二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三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四思,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五思,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六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七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八思,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若渴……近岁以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九思,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十思,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政治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是年太宗读魏征所上之疏后,深受触动,“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乃以手诏答魏征,表现出一位睿智帝王少见的胸襟气度。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正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共同演绎出一段贞观盛事。
3.作评论性的评注旁批
可指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和旁边的空白处写下自己对有关文字的评注和批语。这既可以是对某个词语的补充注释,也可以是议论式的批评,对文章内容发表个人观感。
三种方式既可交叉也可同时进行。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篇课文。
2.查询资料,看看历史上有关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史实,亦可看看其他历史人物(如比干、褚遂良等)直谏的史实。
文章既有宏观描述,又有微观解析,不论在教学实践还是在文章写作上,都考虑得较为细致周到。作者有意识地在文言文教学中倡导圈点批注的教学方法,非常值得肯定。但是文章好像尚未完全展开,结尾有些匆忙。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特征:
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意见。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背诵。(学生先根据内容层次试背,再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略)
三、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四、研习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出示投影:
(一)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
(二)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
(三)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四)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
小结: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委婉谦虚。
2、多用比喻,生动形象。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对偶句: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小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金”“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
(强调积累下列成语:局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六、延伸拓展。
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明确: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七、课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八、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全文。
2请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篇目,谈谈你对文学史中烛之武、邹忌、触龙、魏征等论辩艺术的感悟,他们的才能何在?说辩技巧何在?成功的奥妙何在?
3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不断提高说话技巧,有何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