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案【精简4篇】

时间:2019-09-06 04:46: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桥边的老人》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情感教育与人生启示

教案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老人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 分析故事中老人的情感变化;

2. 探讨老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3. 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桥边的老人》故事的文本;

2. 录像或幻灯片展示老人的形象;

3. 学生课前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学过程:

1. 导入:

展示老人的形象,引发学生对老人的情感联想,引导学生思考老人的心情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2. 阅读故事:

学生阅读《桥边的老人》故事,并小组讨论老人的情感变化和思考。

3. 分析讨论:

指导学生分析老人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4. 情感认知与表达: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思考自己在不同情感状态下的感受和思考,并鼓励学生用文字或口头表达出来。

5. 情感分享: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认知和表达,鼓励大家互相倾听和理解,培养同理心。

6.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延伸:

1. 邀请一位老人来校,与学生分享人生经验和情感感悟;

2. 组织学生进行情感写作比赛,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评价方式:

1. 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桥边的老人》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价值观教育与生命意义

教案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老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2.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1. 分析故事中老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2. 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准备:

1. 《桥边的老人》故事的文本;

2. 录像或幻灯片展示老人的形象;

3. 学生课前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学过程:

1. 导入:

展示老人的形象,引发学生对老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的思考。

2. 阅读故事:

学生阅读《桥边的老人》故事,并小组讨论老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3. 分析讨论:

指导学生分析老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4. 生命意义与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和感悟。

5. 个人价值观: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生的指导作用。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进行关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辩论或演讲比赛;

2. 邀请一位有特殊经历的人来校,与学生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评价方式:

1. 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桥边的老人》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阅读并仔细玩味小说的情节,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2、了解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及其与内容题旨的呈现关系。

  教学重点:

  1、玩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的题旨;

  2、了解本文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教学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研读课文,读、思、议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由旧学《老人与海》导入

  二、作者介绍:

  1、学生展示作者材料搜集成果。

  2、教师补充。

  3、明确(见相关资料)

  三、研读小说内容:

  (一)整体感知:

  你在小说中看到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我”在侦察敌情的时候在桥边偶遇一位老人,并与之攀谈的事情。

  (二)重点精读:

  1、老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明确:战争来临前的紧张、慌乱。(第一段)

  2、逃难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单单这位老人能引起“我”的注意,并与之攀谈起来呢?

  明确:人们都竞相逃命,可这位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3、认真阅读课文中两人的对话。

  提问: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提示:

  (1)在谈到家乡时,老人的反应怎样?

  明确:“露出笑容”“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2)在谈话中,老人说得最多的是什么?

  明确:动物,老人担心自己家的动物。

  (3)老人急着逃跑吗?

  明确:不急。“一动也不动”“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上的尘土中坐下去”

  4、思考:

  (1)老人为什么“微笑”?透过老人的“微笑”,你能读出什么?

  明确:从“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出

他对家乡的爱恋。同时也表现出老人被迫逃离的苦涩和悲哀。

  (2)老人为什么不自己逃命,而只担心那些动物们呢?

  明确:

  a、老人无亲无故,动物是他的伴侣,他的亲人。表现了老人的孤独和善良。而且此处爱的温暖与正发生着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b、老人太累了,走不动了。

  c、老人对家乡爱恋,对动物不舍。

  d、老人对未来的生活茫然,家没了,他不知该去何方。

  5、把握题旨: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揭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悲悯情怀。

  四、艺术手法:

  海明威在小说创作上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冰山理论。关于冰山理论,他曾在《午后之死》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那么你能从这篇小说中感受到他这一理论的运用吗?

《桥边的老人》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二、教学过程

  (一)准备与预习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3、阅读小说,能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出记号。

  4、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5、试着思考一下: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

体验与建构

  1、

赏析作品

  (1)想象你就是文中的.叙事主人公"我",请你依据课文,以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

  (2)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与同学一起思考、讨论: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2、

叙述分析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并结合"准备与预习"第三题,与同学讨论、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得出观点:

  《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2)《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

应用与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3、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桥边的老人》教案【精简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