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七年级语文教案(精简4篇)

时间:2018-02-01 02:10: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最后一课》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标题:《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最后一课》,了解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和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分析文学作品;

3. 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对故事主题的个人理解。

教学难点:

1. 分析人物形象时,深入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2. 运用修辞手法,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表达个人的情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

1. 《最后一课》的课文;

2. 学生的课前阅读笔记;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利用PPT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关注。

Step 2 阅读与讨论(15分钟)

学生阅读《最后一课》,并在课前阅读笔记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Step 3 分析人物形象(20分钟)

教师通过PPT展示人物形象分析表格,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和心理变化,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Step 4 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

教师通过PPT展示修辞手法的定义及例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课》中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Step 5 情感表达(20分钟)

学生根据对《最后一课》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可以选择对其中一位人物的赞美或者对整个故事的总结。

Step 6 作品分享与评价(10分钟)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文章,教师指导大家进行评价和讨论,鼓励学生彼此借鉴和提升。

Step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进一步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研究;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作品,进行类似的分析和写作。

《最后一课》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标题:《最后一课》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最后一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整体来看,课堂设计和实施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首先,在课堂设计上,我过于依赖PPT的展示,导致学生在观看PPT时注意力不集中,而忽略了与同学的互动和思考。下次课堂中,我将减少PPT的使用,更多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增加互动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虽然有了写作环节,但时间安排较紧,学生们的作品表达和分享时间有限。下次课堂中,我将增加写作环节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在教学评价上,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指导和建设性的反馈。虽然有了作品分享和评价环节,但我只是简单地指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启发。下次课堂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作品,给予他们具体的评价和建议,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还是相对成功的,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次反思,我明确了下次课堂中需要进行的改进措施,相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最后一课》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

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介绍小说常识 :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理清文章思路。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五、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1)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什么?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3)“又出了什么事啦? ”设置悬念,

  (4)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

  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

  ‘ 静一点,静一点……’” 铁戒尺。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我”迟到 遭到先生的责骂。 今天,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2)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六、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最后一课》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练读课。

  教学方法:

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

  1、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

  五、作业

  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

《最后一课》七年级语文教案(精简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