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案 篇一
题目:雷雨教案之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设计
引言:雷雨是一部经典的话剧作品,通过揭示人性的丑陋面,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雷雨这一题材,设计一堂引发学生思考的课堂。以下是一份雷雨教案,旨在通过剧本解读、角色分析和社会问题探讨,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雷雨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探讨雷雨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如家庭关系、人性的丑陋面等;
4.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或相关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雷雨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该话剧的兴趣。
2. 剧本解读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段剧本,要求他们仔细阅读并理解剧本内容。然后,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通过表演的方式将剧本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呈现给全班同学。
3. 角色分析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深入的角色分析。他们可以根据剧本中的台词和行动,推断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并撰写一篇短文进行讨论和展示。
4. 社会问题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雷雨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如家庭关系、人性的丑陋面等。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5. 总结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思考。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三、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评价学生的角色分析短文,如是否准确描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评价学生在社会问题探讨中的表现,如是否能提出合理的观点,并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结语:
通过这样一堂引发学生思考的雷雨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雷雨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话剧作品,更是一个引发思考的教育资源。
雷雨教案 篇二
题目:雷雨教案之情感体验与创作展示
引言:雷雨是一部充满悲情的话剧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雷雨这一题材,设计一堂情感体验与创作展示的课堂。以下是一份雷雨教案,旨在通过情感体验、创作展示和反思分享,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观看雷雨的表演,感受和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2. 运用戏剧表演和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雷雨的情感体验;
3. 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观看雷雨的片段或全剧表演,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如悲伤、愤怒、绝望等。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情感词汇,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情感体验。
2. 情感创作展示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个情感,如悲伤、愤怒、绝望等,通过戏剧表演、音乐、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雷雨中该情感的理解和体验。每个小组要准备一个短小的创作展示,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3. 反思分享
每个小组展示完毕后,进行反思和分享。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表达该情感的,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通过创作展示的方式,是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4. 总结
通过学生的创作展示和反思分享,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验。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三、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情感创作展示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对雷雨中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2. 评价学生在反思分享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够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结语:
通过这样一堂情感体验与创作展示的雷雨教学设计,我们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戏剧表演和创作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雷雨中所蕴含的情感,并通过展示和分享,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雷雨不仅仅是一部充满悲情的话剧作品,更是一个情感体验和创作的源泉。
雷雨教案 篇三
【教材特点】
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
【设计理念】
1、加强初读,读不好书不开讲。
2、充分利用音乐、声音、画面、生活场景等多种手段激活学生的生活库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还原文字”,勾勒语像,品赏课文的语言美。
3、强化诵读,内化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边读边想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中自然景色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描绘刮风、下雨、风和日丽等天气的音乐。
2、你知道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天气吗?你记得这样的天气吗?
学生们都曾经经历过雷雨时节,经历过各种天气,这些画面和意境都沉睡在他们的脑海里。通过这些音乐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唤醒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
⑴对自己不认识的字词问问周围的同学或者画下来。
⑵读到课文中有注音的几个生字时要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它。
2、标出自然段,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按照“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了解学生在读课文时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教师相机示范纠正,随时在学生读书困难的地方引导全体学生练读。特别要注意句子中词语之间的衔接与停顿。
要面向全体同学,使“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位同学。
3、在在语言环境中与生字充分见面的基础上,把生字从文中提出,集中识记。
⑴学习生字“压、乱、垂、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生丰富识字经验。如:用动作记住:“压”“垂”;用换偏旁记住“虹”等。
⑵利用生字卡片进行同桌互检。也可设计识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认读。如:开火车读、摘果子等。或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字在文中的那句话,结合文中的句子朗读进行巩固。
4、细读课文:
⑴读课文,看画面:说说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第一幅图画的内容,哪些自然段写的是第二幅图画的内容。梳理出课文“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条理。
⑵分小组读课文,互相正音,评价。
⑶教师范读。
⑷全班合作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读写上节课学习的字词。利用生字卡片或课件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分段读文,回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激发想象,品味语言,指导朗读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⑴出示“天空只有几朵乌云”和“天空乌云密布”两副图,通过对比让学生判断哪副图更能准确表现句子的意思。
⑵体会“压”字:教师一边用手势在学生头顶做着使劲往下压的动作,一边描述“如果一个很重的东西在你头顶上这样压下来,离你很近,你感觉怎样?”
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这句话读出感情。
2、第二自然段重点抓住“垂”字指导朗读:通过讨论,可以用手比划,或用绳子、粉笔做实验,让学生摸一摸,体验“垂”的感觉。
3、品读朗诵“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体会:“哗哗哗”应该怎样读?
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应读得快一点,表现雨下得很急,有的会说应读得慢一点,把“哗”字拖长一点,表示雨声很大,有的会说“哗哗哗”三个字应由慢到快,以表现雨下得越来越大。重在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思考体会,引导说话和朗读。
4、对“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进行重点句子训练:
⑴多媒体播放一阵由大到小的雷雨声,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雷声、雨声渐渐变小了。
⑵出示句子“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诵读。
⑶说话训练: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三个画面:
画面一:花儿渐渐地开放。
画面二:天色渐渐地暗下来。
画面三:小朋友渐渐地长大。
提问:“谁能看着画面试着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5、感悟最后一个自然段雨停后景色的美:
⑴通读感受。
⑵分小组学习,每小组发放一个情境图片材料袋:房子两间(推开窗和紧闭窗的)、树两棵(静止的树和随风飘动的树)、白云乌云各几朵、青蛙、荷叶、荷花等。
⑶让学生自己选择材料拼成一幅画,并说说自己挑选材料的理由。
⑶你认为还缺什么还可以画出来:
(入情入境体会雨后的美景)
⑶给自己的画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⑶有感情地朗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雷雨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难点: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具
准备多媒体,电影或话剧《雷雨》视频。课时
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结合注释①中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通读课文,组织看话剧《雷雨》的录像,了解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或观看录像,要求学生明确课文中出现的八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
二、导入新课
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板书课题《雷雨》及作者曹禺)
三、戏剧常识介绍(简单)
补充说明几个名词术语: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四、简介作者及《雷雨》
1.作者(略)
2.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20世纪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五、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理清剧本结构,把握戏剧冲突。
(1)请把课文节选部分分为两场,请同学分别概述各场的内容。
第一场内容的概述要点:①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②周朴园和鲁侍萍在周公馆的客厅偶然相遇。
③周朴园看到侍萍以为是新来的下人,但是看到她关窗户的动作非常自然,又忽然觉得她很奇怪。
④周朴园从侍萍的口音和她自小在无锡长大的情况,引出对三十年前在周公馆发生的一桩事的询问。
⑤鲁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讲述自己被周公馆少爷玩弄后抛弃的悲惨遭遇。
⑥周朴园认出了面前站着的这个“下人”就是当年投河未死的侍萍时,他立刻转变了先前的态度,严厉地追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并且冷冷地说:“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但是,为了避免事态的发展,他拿出了骗人的伎俩:一面继续用虚伪的感情欺骗、软化侍萍;一面妄图用金钱堵住侍萍的嘴,了却三十年前的这笔旧账。
⑦鲁侍萍撕了支票,只要求见见自己的儿子萍儿。
第二场内容的概述要点:
①鲁大海代表矿上罢工工人找董事长谈判。
②周朴园用金钱收买“没有骨头”的工人代表,破坏罢工,开除了鲁大海。
③鲁大海愤怒揭露周朴园镇压工人的血腥罪行。
④周萍出,命人打亲兄弟,侍萍挥泪忍恨离开周家。
(2)分别找出其中的矛盾冲突以及矛盾冲突的焦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拨:第二幕 周、鲁两家的冲突。
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
第一层、周朴园认出鲁侍萍的经过 (相遇述旧怨)
第二层、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的态度 (相认生新恨)
第二场:周朴园同鲁大海针锋相对的冲突。
矛盾冲突的焦点:
第一场:三十年的恩怨(爱情的纠葛)
第二场:罢工与反罢工的矛盾(阶级斗争)
六、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场第一层。
1.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的第1层。
2.提问: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有哪几次变化?鲁侍萍又有什么样的变化?请按情节发展叙述。学生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后回答。
明确: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周并不知道,也没想到侍萍会出现。在这特定的情境下,二人开始了对话。对话围绕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展开,其中周朴园几次问到侍萍的身份,问语各有不同。他先是看到侍萍关窗的动作,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觉得“很奇怪”。但这时他还不知真情,心里还比较平静,因此问的虽然有些迟疑,语调还是平静的。但是当侍萍反复说梅小姐“不是小姐”,“也不贤慧”,而且点明“她叫侍萍”时,周朴园感到有些意外,也有些吃惊,所以他“抬起头来”,直截了当地问“你姓什么”。接着侍萍告诉他梅小姐没有死,她的孩子也还活着,周朴园更加疑惑,而且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所以紧张地“忽然立起”,再次追问。侍萍继续述说梅小姐的辛酸往事,当她说出衬衫上的“梅花”和“萍”字时,周朴园更加怀疑,所以慢慢地站起来,疑虑地问。当侍萍肯定了他的疑问时,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所以又“低声”问了一句。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不同的问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周朴园从奇怪、猜疑、到紧张、再到疑虑消除而不知所措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这过程中,面对周朴园的谎话,侍萍欲说还休,一步一步巧妙地显露着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欲言又止,其中既有单纯的幻想,又蕴含着三十多年的悲愤,是侍萍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接下来的控诉,更显示了她的极端愤怒。
(二)研习第一场第二层。
1.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第2层。
2.提问: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完成下面的表格。
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情态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情态
手 段 言 行
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用缓和的语调稳住“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旧事“又何必再提呢?”
用感情软化你的生日,每年我都记得。关窗户的习惯,我都保留着。
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没忘旧情
想用金钱收买打发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并开出支票。
点拨: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3.提问: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拨: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4.提问: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从这一场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学生思考、讨论后自由发言。)
投影:鲁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与自尊。
在对话中侍萍既有意识的在隐藏自己的身份,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的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七、布置作业:分析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分析了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这节课,我们继续分析第二场,并归纳人物形象。
二、问题探究:
提问:周朴园还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假意?难道这三十年的纪念仅仅是一场表演?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投影:周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
1.怀念是真——婚姻不如意、赎罪
2.怀念又是自私与虚伪的——自己的名誉、地位是否受到威胁
三、研讨课文第二场: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场。
2.提问:此时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看出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
3.提问: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园斗争的?(学生找出相关的内容回答。)
4.提问:鲁大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有何意义?鲁大海的出现,使我们透过故事情节的阴郁氛围,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些许亮色。正如曹禺先生所说,鲁大海这样一个工人形象,“当然写得很不像样子,很不成熟,但我是同情这个人,甚至佩服这个人的。”由此可见,作者对作品中略嫌单薄的鲁大海这个形象赋予了很大的热情,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人们有着相当重要的激励意义。
二、分析人物形象——周朴园: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
曹禺谈“周朴园”: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冷酷、虚伪、残忍、奸诈。
三、归纳主题: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四、探讨:“雷雨”这一标题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学生探讨后自由发言。
投影:①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②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③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五、布置作业:阅读第一场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具有个性化的对话片断,体会凝练传神的对话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三课时
一、鉴赏人物语言。
戏剧语言有两种,一是舞台说明,二是人物语言。
1.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烘托了悲剧色彩,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2.《雷雨》人物语言的三个特点:
第一、 高度个性化
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 个性化语言的好处是:作家通过它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读者通过它直观(实际上是“直听”)人物的性格,生动可感,真实可信。
学生找出相关例子来说明。
如: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他感到了名声和利益的威胁。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
第二、丰富的潜台词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有含有别的意思。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潜台词的特点是语言简练而有味。
请学生找出人物语言中有潜台词的,进行分析。
如:下面的人物语言有潜台词,情形是当事人不便说: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再看下面的潜台词,鲁侍萍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一实一虚,一口一心,很有意味: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②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另一个角色的意思就是:
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第三、富于动作性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
多媒体投影相关片段,让学生展开分析。
第二幕的结尾,繁漪与周萍的对话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繁 漪(冷笑)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女人逼得太狠心了,她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的。①
周 萍 我已经准备好了。②
繁 漪 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暗示着恶兆地)风暴就要来了!③
①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后来她确实把什么都抖出来了),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周冲对繁漪的背叛使矛盾激化),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一语双关。
《雷雨》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有时也带有作者很强的主观动机,让读者很明显的感觉到“人为”的痕迹,请看下面鲁侍萍的语言:
1.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
2.鲁侍萍 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 推动情节发展 )
3.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强烈的暗示;不问也行 )
4.周朴园 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推动;几乎是提醒周朴园 )
5.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姑娘姓梅的。( 推动;几乎要明说了 )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固然很想见到她的儿子,因此带着幻想对周朴园不断的提醒,暗示,这些当然合情合理。但她这些每每在情节快要中断时候的语言,却不单是她的心思的合情合理所能解释得了的,而最重要的,是恰好的起到了暗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结:戏剧人物语言的特点,这三点是主要的,当然还有其他特点,比如
语言的口语化,便于观众当场接受等,这里就不涉及。通过学习《雷雨》,了解戏剧人物语言的三个主要特点,对于剧本的阅读和创作,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二、布置作业:
1.阅读剧本《雷雨》。
2.就自己对《雷雨》感兴趣的方面写一篇赏析文章。
板书板书设计:
周朴园: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鲁侍萍:正直、善良、刚强、有尊严
鲁大海:觉醒、坚定、勇敢、无私、求实、经验的不足、鲁莽
教学
反思
雷雨教案 篇五
训练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工观察事物的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前、雷雨前的景象。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变化的特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这句是什么意思?
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要读正确
1、自己轻声试读课文。要把带注音的生字读准确,并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字音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三、图文结合,感知全文
1、出示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三幅图成“品”字形。学生思考:
①哪幅画是雷雨前的情景,雷雨前的情景是怎样的?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部分?
②哪幅画是雷雨时的情景,雷雨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部分?
③右下方的图与最上方的图有什么不同,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2、学生反馈。
四、体会词旬,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目的:
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一、复习旧知
1、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雷雨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怎样?
二、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识记生字。找出最难识记的生字,想想用什宁法识记。
2、学生反馈,教师指导点拨。
(1)分解部件法识记。
(2)写笔顺法识记。
三、指导书写
1、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自己练写生字,再与范字作比较。
3、选出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字参加小组评比。
四、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课时
一、在正确的音节下面“一”。
二、写笔顺。
压
网
越
三、比一比.组成词。
压( ) 逃( ) 越( ) 虹( )
庄( ) 桃( ) 趣( ) 红( )
渐( ) 同( ) 乱( ) 雷( )
见( ) 网( ) 话( ) 雪( )
四、按要求填空。
五、照样子写句子。
1、乌云压下来。(黑沉沉地)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渐渐地)资料提供者:
雷雨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哗哗哗的声音)学生猜。它有可能是雨的声音,雨的声音都有哪些种呢?什么样的雨才会是这样的声音呢?
二、识字
1.初读生字。
自由地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问问周围的同学。
2.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用动作记"压"、"垂";用联想法记"乱"。联系自己观察的情景,想象狂风中的小树乱摆的样子从而记住"乱"字;用换偏傍识字法记"虹"。
3.巩固识字。
(1)联系文中的词语、句子巩固识字。如:
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实践巩固识字。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
①读音:"垂、沉、阵、蝉、蜘、蛛"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②同偏旁:"虹、蝉、蜘、蛛"四个字都有虫字旁,"蜘"的虫字旁最瘦。
③"压、逃、越"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逃"是走之旁,"越"是走字旁。
④"垂"字中间宽,上下两头窄。
(2)"我能写好"。
请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3)示范讲解
"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虫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蜘"字中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展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二、朗读感悟
1.比较课文插图,激发初读兴趣。
出示课文的两幅插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不同景象。
图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狂风怒吼、大雨哗哗、树枝乱摆;小朋友关上窗户观赏雨景。
图2: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树木新绿,小朋友惊喜若狂。
2.同桌互读互评,培养合作精神。
如果你的同桌读得比你好,请你向他学习;如果你的同桌哪里读错了,或者哪里没有你读得好,请你读给他听。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从而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课文,想象图景。
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整体感悟课文的意境。
4.选读积累,研读交流。
朗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勾画描写这些景象的词句,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归类整理词语。
从以上的词语中,你体会到雷雨前后有什么特点?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小组研读,读后交流朗读体会。
5.汇报交流,欣赏评价。
小组表演读喜欢的那一部分,其余同学听读欣赏,品评读得好的词句。如:
(1)"压"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乌云来势很凶猛。
(2)"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空中,它十分美丽。
(3)"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
(4)"坐"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能感觉到蜘蛛的悠闲和愉快。
6.再读课文,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积累运用
1."词语串串烧"。
越来越亮 越下越大 越( )越( )
一动不动 一声不响 一( )不( )
2."你一言我一语"。
(1)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2)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3)( )了,( )也( )了。
3.完成课后"读读抄抄"练习。
(四)实践活动
1.创造情境,以"我为你广播"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学气象员向市民广播天气预报。"市民"可以通过打电话向气象台咨询不明白的问题。
2.课外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写一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