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鱼我所欲也》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鱼我所欲也》中的比喻手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2.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读文中的寓意,并进行个人思考和探讨。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
1. 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作品背景。
2. 分析《鱼我所欲也》中的比喻手法。
3. 阅读并理解全文内容。
4. 探讨全文的主题和寓意。
5. 学生自主撰写对全文的感想和思考。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问答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鱼我所欲也》的兴趣。
2. 介绍作者: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他的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分析比喻手法: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鱼我所欲也》中的比喻句子,分析其中的比喻手法,并解释比喻的意义和作用。
4. 阅读全文:让学生带着对比喻手法的理解去阅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寓意和主题。
5. 探讨主题和寓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全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品中的哲理和人生意义。
6.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撰写一篇关于《鱼我所欲也》的感想和思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个人写作环节的参与情况,评价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个人写作:对学生的个人写作进行评估,评价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延伸:
1. 配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其他作品。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鱼我所欲也》写作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鱼我所欲也》中的比喻手法,提高写作表达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和解读文中的寓意,提升自己的思考和写作水平。
3.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 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作品背景。
2. 分析《鱼我所欲也》中的比喻手法和写作技巧。
3. 阅读并理解全文内容。
4. 探讨全文的主题和寓意,并进行个人思考和写作。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分享一个关于追求梦想的故事或名言,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介绍作者: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他的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分析比喻手法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鱼我所欲也》中的比喻句子和描写手法,分析其中的比喻手法和写作技巧,并解释其意义和作用。
4. 阅读全文:让学生带着对比喻手法和写作技巧的理解去阅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寓意和主题。
5. 探讨主题和寓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全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品中的哲理和人生意义。
6.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选择一个主题或寓意,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该主题或寓意的思考和见解的文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个人写作环节的参与情况,评价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个人写作:对学生的个人写作进行评估,评价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以及写作表达的能力。
教学延伸:
1. 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和话题,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写作练习和创作。
2. 鼓励学生参与写作比赛或展示活动,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过程与方法: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质疑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题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孟子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三、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停顿。
重点字音与停顿: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3、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重点词句: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
乡为身死而不受:宁愿;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概括本文主旨
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3、自读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抽查课文背诵与理解。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5、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布置作业
1、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2、预习课文《<庄子>故事两则》。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箪(dān)蹴(cù)苟得(ɡǒu)不屑(xiè)
2、阅读全文,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家作品简介:《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3、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熟读课文,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全班朗读课文。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幺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生取义。这里运用了模拟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幺?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幺?
7、提问:为什幺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讨论并归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不接受不敬的施舍,
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二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9、提问:为什幺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10、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幺?
11、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12、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幺样的人,斥责了什幺样的人?
13、提问:课文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试找
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4、提问:第三段运用了什幺句式、有什幺好处?(归纳:排比句式,加强语气)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剩,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背诵课文。
3、完成练习册。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
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三、教学设想: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
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
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如: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小结本课时内容
1、 回顾本课时要点,提醒全体学生记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以及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面向中高层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仔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中受到启发,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六)落实背诵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之四,落实本课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舍恶患,要求中高层级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落实,以备检查。
2、 预习《庄暴见孟子》,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
板书设计
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
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 舍生 (即义)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 取义 所恶有甚于死则不避患 舍生取义
(即不义) 是人的本
(设喻引出中心论点) (假设逻辑推理) 心(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论述)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举例论证)
(向) (今) 为宫室之美受之 见利忘义
万钟:为身死而不受 不辨礼义 为妻妾之奉受之 是丧失人
而受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受之 的本心
(对比论证) (反面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