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曹刿论战》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刿论战》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2.分析曹刿的战略思维和辩论技巧;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辩证思考和辩论能力。
教学内容:
1.历史背景介绍:介绍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和曹刿与君臣之间的关系;
2.战争策略分析:分析曹刿的作战策略和思考过程;
3.辩论技巧训练:通过学习曹刿的辩论技巧,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
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介绍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引起学生对《曹刿论战》的兴趣;
2.历史背景介绍:讲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和曹刿与君臣之间的关系;
3.战争策略分析:分析曹刿的作战策略和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中的策略和智慧;
4.辩论技巧训练:通过讨论曹刿的辩论技巧,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
5.课堂活动:分组进行辩论赛,提高学生的辩论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6.总结:总结《曹刿论战》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
1.通过介绍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
2.通过分析曹刿的战略思维和辩论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辩论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和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辩论水平。
教学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历史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辩论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曹刿论战》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曹刿论战》的战略思维培养
教学目标:
1.理解《曹刿论战》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2.分析曹刿的战略思维;
3.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历史背景介绍:介绍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和曹刿与君臣之间的关系;
2.战争策略分析:分析曹刿的作战策略和思考过程;
3.战略思维训练:通过学习曹刿的战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介绍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引发学生对《曹刿论战》的兴趣;
2.历史背景介绍:讲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和曹刿与君臣之间的关系;
3.战争策略分析:分析曹刿的作战策略和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中的战略和智慧;
4.战略思维训练:以曹刿的战略思维为例,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其他历史案例,让学生运用战略思维解决问题;
6.小组讨论: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能力;
7.总结:总结《曹刿论战》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
1.通过介绍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
2.通过分析曹刿的战略思维,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合作能力。
教学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历史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战略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曹刿论战》教案 篇三
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二)诵读活动
齐读第2、3段。
(三)交流活动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华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
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
背默3、4两段。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