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6篇】

时间:2011-06-09 08:31: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一

在本次的《吨的认识》教学中,我选择了一种以实物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吨的概念。然而,通过这次教学的反思,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完全适合所有学生,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选择了使用一吨的水作为示范物品,让学生亲自体验一吨水的重量。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一吨的水桶,并且请学生一个个来试举起来,以便让他们感受到一吨水的重量。然而,我发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轻松地举起一吨的水桶。有些学生体力较弱,举起来非常吃力,而有些学生则因为身材较高大,举起来反而感觉轻松。这样一来,对于那些体力较弱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无法举起一吨的水而感到沮丧,甚至对吨的概念产生误解。

其次,我发现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估算。虽然我在讲解中强调了一吨水的重量大概是多少,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地把握住一吨水的重量是什么样的。因此,在实际操作时,一些学生可能会估算错误,举起的水桶重量要么过轻,要么过重,这样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吨的概念。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需要做出一些改进。首先,我应该根据学生的体力情况,提供不同重量的示范物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样一来,无论是体力较弱的学生还是身材较高大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示范物品,更好地理解吨的概念。

其次,我应该在课前进行更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对一吨水的重量有更准确的估算。可以通过比较一吨水和其他物品的重量,或者运用一些常见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吨的概念。这样一来,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就能够更准确地估算出示范物品的重量,从而更好地掌握吨的概念。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的反思,我意识到了实物教学方法在教授吨的概念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且更加注重对吨的概念的准确讲解,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吨的概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二

在这次的《吨的认识》教学中,我采用了一种以实物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一吨水的重量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吨的概念。在这篇教学反思中,我将分享我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并总结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首先,通过让学生亲自举起一吨水桶,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们对于能够亲自参与实际操作感到非常新奇和有趣,他们在举起水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一吨水的重量。这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也使得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吨的概念。

其次,我通过在实际操作中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的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学生们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吨的概念,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虽然实物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吨的概念,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举起一吨的水桶仍然是一项挑战。他们可能会因为体力不足而无法顺利完成任务,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于吨的概念的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提供不同重量的示范物品,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

其次,我认为在讲解吨的概念时,我可以更加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吨的重量是什么样的。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者事例,我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吨的概念的直观认识,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中去。

总之,通过这次《吨的认识》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实物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吨的概念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提高学生对于吨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重量的示范物品,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三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如: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是既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 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选大力士提水”、“同学互相背一背”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四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学生刚开始体验50千克体重有几种态度,很重,不重,抱不起。为了使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继续让他们充分体验,最后达到共识,50千克够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吨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尝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感悟、理解1吨,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五

  《吨的认识》重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观念。力图体现“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根据课堂实况具体反思如下: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现知识的生长点。

  1、猜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猜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矿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吨。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1吨。而在班级内有52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60×25=1500千克,1500千克就有1吨500千克了,超过1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

  二、以“体验学习”为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1、体验于建立表象时:

  通过掂2分硬币,体验1克的感受,再次提1千克的物品,静静地体验1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觉,通过掂、提的亲身经历,对1克、1千克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接着试抱老师,抱不动,估计老师的体重,想象20个老师合抱在一起约有1吨,1吨有多重:1吨重的物品还能用手来掂、提吗?……通过掂、提、抱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吨”。

  2、体验于方法引出时: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猜一猜体重,听一听真实的体重的体验

活动中,动态生成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咱们班有60个小朋友,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那么全班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呢?此时就涉及到了“1500千克”,超过了1吨该怎么表达自己此问题,很自然地引出了1500千克=1吨500千克,4吨800千克=4800千克……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引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将学习变成了主动的学习。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吨的认识”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

  环节一:我让学生从家拿来了1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们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顺势利导,“才小小的一桶1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100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你们知道多重吗?”学生纷纷表示,100桶这样的色拉油1个人不可能拎的动。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板书着:一桶10千克100桶()千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1000千克就是1吨。

  环节二: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的重量是一吨。

  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10千克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10千克与环节二的25千克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我给的问题是:信息窗中告诉我们,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150吨,它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体重?(体重25千克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教育。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