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一
近日,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半截蜡烛教学法。我将蜡烛切成两段,让学生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探索蜡烛燃烧的原理和规律。然而,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在理论上看起来很有潜力,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虽然我在课前进行了相关的预习指导,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蜡烛燃烧的过程和原理缺乏基本的了解,导致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确保他们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来理解和探索新的实验现象。
其次,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涉及到火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安全意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火焰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注意火焰的安全使用和防护措施,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此外,在实际操作中,我还发现半截蜡烛教学法的实施难度较大。由于蜡烛的燃烧速度较快,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观察和记录燃烧过程中的变化,这对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训练,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以适应这种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
综上所述,半截蜡烛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这次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够更好地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探索科学知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二
半截蜡烛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将蜡烛切成两段,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以探索蜡烛燃烧的原理和规律。在我近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这种教学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动力。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到蜡烛燃烧的过程,加深对蜡烛燃烧原理的理解。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让他们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其次,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通过这种合作与交流,学生可以共同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和补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团队合作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蜡烛的燃烧速度较快,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观察和记录燃烧过程中的变化,这对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观察和记录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这种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
此外,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虽然我在课前进行了相关的预习指导,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蜡烛燃烧的过程和原理缺乏基本的了解,导致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确保他们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来理解和探索新的实验现象。
综上所述,半截蜡烛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和规律。尽管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反思和改进,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够更好地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和理解科学知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三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半截蜡烛》的这篇课文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却没有硝烟的战斗,在人物的心理活动方面,刻画得相当细腻,耐人寻味。在教学《半截蜡烛》这节课时,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课文需要调动情绪,需要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才能体会到文章背后的人物性格。
《半截蜡烛》教学过程中,在德国军官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我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觉得那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真是一个棘手的形势!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动这个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官必将怀疑到这只蜡烛是不是有鬼,这时的形势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又不得不动蜡烛的脑筋,真是难办啊!
孩子们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都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只能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时候我适时的向大家像说故事一般的讲出杰奎琳是怎么做的,其实文章只是截选了杰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认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来的精彩得多,故事写得更加紧张,于是经过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们一个个都佩服起杰奎琳,都夸她真是个镇定的小姑娘,都自叹不如,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是佩服啊!
文章本来到此已经学完,我又追加了一问:“难道仅仅是小姑娘一人的功劳吗?”这一问引导学生回顾了全文,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全盘思想和合作意识。
课后反思,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四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
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
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比较欣赏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五
《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就在我即将收课时,一个“不同的声音”响起来了:一个孩子举手说:“朱老师,我觉得德国军官并不完全凶狠,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的眼睛立即“亮”起来,请他继续解释他的观点。他说:“文中的小女儿杰奎琳要将蜡烛拿上楼时,一个德国军官同意了,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说明他还不是完全的没有人性。”
多么灿烂的思维的火花!多么细心的发现、独特的阅读体会!我内心暗喜,却不急着肯定,顺势将他的观点拿来全班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是的,尽管在战争中,德军是可怕的,而在生活中,他们也是很多孩子的好爸爸啊!学生们一定是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爸爸了。尽管文中的淡淡一笔,也闪烁着熠熠的人性光彩,而我的学生们也用自己善良的心发现了这一点。
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