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一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关系。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小学生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2. 了解螳螂捕蝉的生活习性和捕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图片或视频资源:准备一些关于螳螂和蝉的图片或视频,以便学生观察和了解它们的外貌和特点。
2. 实物展示:带来一些螳螂和蝉的标本,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它们的形态和结构。
3. 捕蝉器材:准备一些捕蝉的工具,如网子、玻璃瓶等。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了解螳螂和蝉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探究:让学生观察螳螂和蝉的标本,引导他们描述它们的形态和结构,并提问:“螳螂是怎么捕食的呢?”、“蝉是螳螂的食物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测。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捕蝉实验。先向学生介绍捕蝉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分成小组进行实践操作。每个小组配备一位指导老师,确保操作安全。学生们可以使用捕蝉器材,或者自己设计制作捕蝉工具,比如纸箱或塑料瓶。实践结束后,学生们可以观察和记录捕到的蝉。
4. 总结: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观察结果,帮助他们总结螳螂捕蝉的技巧和食物链关系。教师可以适时进行补充和解释。
5. 拓展:通过讨论食物链的其他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6. 结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食物链的现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二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是一种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来学习生态学知识的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个适用于中学生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 了解螳螂捕蝉的生态意义和适应策略。
3. 提高学生的实践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实地考察:选择一个适合观察螳螂和蝉的场所,如校园或公园。确保该地区有螳螂和蝉的生活痕迹。
2. 观察工具:准备放大镜、望远镜等观察工具,以便学生更好地观察和记录螳螂和蝉的行为。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螳螂和蝉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了解螳螂捕蝉的基本情况。
2.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前往实地考察的地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螳螂和蝉的行为。学生可以使用观察工具来观察更细节的情况。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观察指导,如观察它们的捕食方式、生活习性等。
3. 数据记录: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用笔记本或手机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感受。可以让学生用图表、表格等形式整理数据。
4. 分析讨论:回到教室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观察结果。通过对螳螂和蝉的特点和行为进行比较,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和生态意义。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螳螂捕蝉的适应策略和生活习性,并与其他食物链的例子进行对比和讨论。
6. 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将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数据整理成展板或报告,并在班级内分享。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加深对螳螂捕蝉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生态学知识。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这篇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诫吴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忽略身后隐患危险的做法,从而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本文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联系课文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恍然大悟”、“固执”等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借助字词典学习生字词,熟读小故事。
2.教师制作PPT教学课件。
【课前游戏】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老师的姓和动物有关,那么,我来考考大家:你们都知道哪些含有动物的成语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和动物有关系(板书:螳螂捕蝉),请同学们读课题。
螳螂捕蝉也是一个成语,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几个字——
(生:黄雀在后)
2.完整地说。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件出示默读问题)
2.好,哪位同学结合投影上的提示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提示)
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3、谁讲的故事?讲给谁听?目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少年、吴王)
三、角色体验,读文明理
(一)自由读文,小组讨论
1、哪位同学能快速地把课文中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找出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2、这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体验,加深理解
1、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发现:其实它们三位把头往回一调,完全可以看到身后的危险,这灾难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们为什么不调头呢?我来找三位同学替它们回答。
(1)蝉啊,蝉!你为什么没把头往后调一下,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呐!)
(2)螳螂,你为什么没调头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好吃吗?还没吃到就……惨喽!)
(3)黄雀,你为什么没把头转一转哪?
(吃到螳螂了吗?现在后悔了吗?来不及了!)
2、从这三位的回答我们明白了,蝉一心贪恋露水却不知道(身后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蝉却不知道(身后的黄雀),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依次板书)
3、谁能同时面对它们三位用一句话告别一下。看看文中哪句话最合适?谁来读这句话,真的让它们听到,你是在告诫它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三)领悟寓意,创新复述
1、少年对吴王所讲的这番话,吴王听懂了吗? 从哪儿看出来?请齐读。(出示课件)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学生自由回答。
3、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个,同学们读一读,积累积累。它们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过来的词语。
4、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么呀?他做了一个什么决定?
奇怪了!少年这番话并没有提到攻打楚国的事呀,为什么吴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这两件事儿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吴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蝉一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攻楚,诸侯在后。(板书:攻楚,诸侯)
5、少年说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现在看来它不但有意思,而且还特别的有……
谁能把少年所讲的这个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绘声绘声地讲好它呢?我刚才说的是什么好?讲好!自己练习一下,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6、哪位同学当一下少年,给我们这些好奇的吴王讲讲这个故事呢?(课件出示插图)
四、推敲字词,体味妙劝
(一)联系生活,理解词义
1、吴王所悟出来的结论和当初大臣们所劝阻吴王的理由一样吗?(课件切换)
2、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读来听听。吴王悟出来的和当初大臣们所劝说的理由是一致的,可是当初大臣们劝说得到的结果是?
3、固执是什么意思?你身边有没有固执的人?给我们讲讲他是怎么固执的?能举个例子吗?
4、你们劝他了吗?有用吗?他明知自己错了还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管你怎么劝说他还是要坚持到底。
(二)推敲字义,品味巧劝
1、可是见过像吴王这么固执的吗?他是怎么说的?生读。
这分明就是下了一道——死命令。
2、这两句话里面的“死”意思一样吗?说说看,你会哪一个就说哪一个?(课件出示两个“死”句)
3、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对字词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4、从这两个死你领悟到了什么?(吴王攻打楚国的决心很坚定,吴王很固执)
5、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来读读这两句,第一句男同学,第二句女同学。男生注意了,你们现在是固执的吴王啊。
6、大臣们苦苦相劝,那就是个死呀!可是,少年却用一番话就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不但没死,反而得到了吴王的夸奖。这是什么世道嘛?谁来评评理?究竟是为什么?
(巧劝、智劝、拐弯抹角地劝、旁敲侧击地劝)
五、拓展延伸
1、从中我们能看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出示课件)
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像少年这样善于巧(智)劝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一下,下次课我们再来分享。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
图片、动画、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投影出示生字词)
2、边读边想,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实在不明白的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2)指名说说,集体讨论。(其实从这几个句子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已经可以把整个故事串连起来)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中写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经过结果又是哪些?
2、组成小组分别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利用刚才出示的词语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几个比较难写的生字:侯、禀。
2、指名读。
3、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容易出错。
4、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
图片、动画、
一、复习
1、齐读课文。
2、简要说说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
1、指名复述,师出示复述用的关键词语。
2、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补充习题第10课。
2、复述课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 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固执攻楚 巧妙劝说 打消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险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 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基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智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原因呢?(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相信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说,就能够让吴王打消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智勇敢)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
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说吴王的决心很大,是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注意到他啊!这个办法想得真好、真聪明 !
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
师:少年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劝说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生丁:说故事巧。
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险,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智慧啊!
师:还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戊:少年善于观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劝说吴王……
是少年的——巧妙劝说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
1.过渡: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它们。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 暴君 顽固 暴躁……)
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 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注意哪个字呢?(处死 死命令)
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巧妙劝说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爱国)(板书:勇敢)这就是大智慧、大爱啊!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几组词语(分别是:①蝉 悠闲 自由自在;②螳螂 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瞄准;⑤正隐伏着祸患)全班分4组,每组依次默写一组,最后都奖励一组。(⑤)
2、自己批改;评价。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他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位少年讲了怎样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学文
(一)创说领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根据默写的词语和画面,试讲这件挺有意思的事。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12节,找出文中“螳螂捕蝉”的内容;
2、 试说故事,最好有创新;
3、 指名说故事。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
(二)研读理解
1、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提问: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它们没想到的“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课件:辨一辨]自读课文9、11小节故事部分,同桌讨论。
提问: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
过渡: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2、“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板书:恍然大悟 )
如{生: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
生: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接话)国破家亡啊!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楚的念头)板书:(打消念头)
生: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4、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诉吴王的吗?(不是,是吴王自己听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讲这个故事的过程,实际也是在劝,不过,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少年的巧劝,“巧”在哪里?请读读课文,3—11小节。)相机指导朗读。先小组分角色自读:1人提示语,1人读吴王的话,1人少年的话,1人当评委;然后当众读,集体评议;最后再当众分角色读。
(三)
合作体悟
过渡:
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
1、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
2、分小组准备后组织交流、评议。
在别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你是评委,请你仔细听,认真看,用心体会,他们哪些地方读(或演)得不错,哪些地方你认为可以改进?为什么?
三、拓展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四、作业(2、3两题自选)
1、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听或表演给低年级同学看。
2、把学了这篇课文后,最想说的感受写在小作本上。
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板书:
吴王固执———→ 听“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打消念头(攻楚)
(思前想后)
或
少年——巧劝——吴王
螳螂捕蝉 准备攻楚 只顾眼前利益
恍然大悟 不能
黄雀在后 打消念头 不顾身后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