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篇一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时常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次教学活动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醒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负责指导学生进行户外探险和科学实验。刚开始时,我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所有学生都放在同一个框架下进行指导。结果导致一些学生跟不上进度,甚至失去了兴趣。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立刻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采取了个别指导的方式,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给予不同程度的挑战。这样一来,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除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外,我还发现自己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学科知识的传授,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户外探险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实践的机会,但并没有引导他们从中总结经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实验中,我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步骤和结果,没有引导他们思考实验背后的原理和规律。这次教学活动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的反思,我意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我将牢记这次教学活动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篇二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活动是我参与的一次难忘的经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教学的实践活动,因为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这次教学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担任了户外探险和科学实验的指导教师。通过户外探险,学生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我鼓励学生们主动观察、探索,并记录下他们发现的一切。在科学实验中,我引导学生们通过实践,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实验,深入了解实验原理和规律,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次教学活动让我认识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意识到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外,我还意识到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需要不断提升。在教学活动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但通过与同事的交流和反思,我逐渐解决了这些问题,并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将继续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这次教学活动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我将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篇三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相比于精读课,本课的教学应该有其独当之任。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对于略读课的学段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其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在学习略读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将相同学段精读课目标与略读课目标,乃至不同学段略读课目标相比较,可知第二学段略读有这样的特点,即阅读要有速度,应该更多地训练默读,在默读中训练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果纯粹复制精读课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是对这一学段略读课教学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阅读结果以及可以运用的阅读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可以这样进行解读:
(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该用略读的方法,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仍然是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因此,从阅读方法考虑,通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教学活动展开
教例删繁就简,通过三个颇有空间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过程:
一是“读”。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同,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能力,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能力。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后老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内容,目的是为帮助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篇四
一、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二)师导入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出自诗人李白的诗句,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
板书课题《4*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三)通过学生的互问互答检查预习情况
1、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朗读情况的检查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速读课文,理清写作的顺序和课文内容。
4、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5、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听范读,并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汇报
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
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三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
第四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讲读课文(由五个学生分别逐段讲解)
(五) 师做总结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
4、齐读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
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
(六)指导背诵。
第一组选择喜欢的一段话背诵。
第二、三组选择喜欢的两段话背诵。
第四组背背诵2、3、4段。
(七)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八)作业,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第一组写三句以上描写景物的句子。
第二、三组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
第四组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并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九)板书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 美 )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十)课后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luò tuo wān yán shāo wēi lián mián
( )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大海 ( )的雪峰 ( )的西湖 ( )的香山
3、写近义词。
格外( ) 绚烂( ) 幽静( ) 增添( )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的移步换景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只局限在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的描写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有些缺陷,但总体还是完成得很好。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篇五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
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
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篇六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
五、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五、课时安排:1课时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五、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
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
教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八、作业:复习词语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今天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
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有怎样的相同点?比喻写出了什么?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
山的壮丽,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
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的切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
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理出了写作顺序,讨论了作者的详略安排,知道了一个新的写作点:略写中也可以有重点,就像课文中略写森林,但其中重写了塔
松。这样有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的课我是比较满意的,何况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一是整体体会天山的宁静、幽静。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却又大
气,幽静却又生机勃勃。用他们的话说: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树有生命力,鱼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水是
这些生命的源头。他们说:正因为在这广阔的天山中能听见水声、马蹄声,更见天山的宁静。这样宁静的地方,哪怕你带着多么烦躁的心情来到这,都会被抚
平,都会平静下来的。学生的感受已经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单纯的美,已经感受到了景色的熏陶作用与生命作用了。在此基础上我决定有感情朗读结束
这次的阅读旅程。我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骑马上天山,让老师来给大家做导游。我们用朗读来进行我们的天山美丽之旅。于是我引读表示写作顺序的句
子,学生接读景物描写的美句,在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迎来了下课声。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朗读到位,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
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