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

时间:2011-05-09 07:20: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

教案:数的认识——数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1的认识和书写方法。

教学重点:数1的认识和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数1的认识和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数1的卡片、数1的书写练习纸。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数1的卡片,让学生观察,并问学生这是哪个数字。

2. 引出新课:教师提问学生,数1是什么样的数字,有什么特点。

3. 讲解新课:教师通过示例和实物,详细讲解数1的认识和书写方法。

4. 练习巩固:学生在纸上进行书写练习,教师逐个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并进行指导和纠正。

5.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数1的认识和书写方法。

6. 课堂作业: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家继续进行数1的书写练习。

7. 课堂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书写练习纸,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1的认识和书写方法。通过观察和练习,学生对数1的认识和书写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书写方法掌握不够,出现了一些错误。我应该在讲解时更加详细地解释书写方法,并给予更多的书写练习机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1的书写方法。另外,我还需要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会在下节课中改进这些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二

教案:加法概念的引入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概念和加法的运算规则。

教学重点:加法的概念和加法的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加法的运算规则。

教学准备:加法运算的示例题目、加法运算的练习题目。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个水果,问学生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2. 引出新课:教师提问学生,如何计算两个数的总数。

3. 讲解新课:教师通过示例和实物,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概念和加法的运算规则。

4.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加法运算的练习,教师逐个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并进行指导和纠正。

5.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加法的概念和加法的运算规则。

6. 课堂作业: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家继续进行加法运算的练习。

7. 课堂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目,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概念和加法的运算规则。通过实物和练习,学生对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进行加法运算时还存在一些错误,可能是对加法的运算规则理解不够清晰。我应该在讲解时更加详细地解释加法的运算规则,并给予更多的练习机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另外,我还需要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会在下节课中改进这些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三

【#一年级# 导语】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2.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差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进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思。

  3、使学生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明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

  教学准备:

  例题挂图,小棒。

  设计思路:

  本课是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计算应用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第一行:◇◇◇◇◇◇◇◇

  第二行:○○○○○

  ◇比○多()个。

  ◇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的,另一部分是比○()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挂图,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图的意思。

  (2)师生共同分析数量关系。

  (3)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出“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红花,就是小雪比小磊多几朵红花”的结论。

  (4)列式:12—8=4(朵)

  口答:小磊比小雪少4朵红花。

  (5)再让一位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小组内的学生说一说。

  2、教科书第73页的“做一做”。

  (1)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求我比你少几本书,就是求你比我多几本,或你我相差几本。)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小结。

  谁能说说例4与例3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例4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3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这两题都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都是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的第2题。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悟位值思想。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具准备: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用珠子和数位表上一节数学课。

  2.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在操作中感受位值思想

  1.出示两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看来小圆片在数位表中所在的位置太重要了,我们把圆片挪来挪去就表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数,分别是2、11和20。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后汇报:用3个圆片可以摆出5个数。分别是3、12、21和30。你知道怎样摆能表示最小的数吗?怎样摆能表示的数?]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5.在操作中学生体会有序思考

  教师提问,学生摆后回答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4.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四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过生日》情境图进行一些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比较蛋糕、西瓜的大小,理解整体与部分。在比较三杯饮料装的多少的活动中,能让学生懂得形状、高度一样,装得饮料也一样高的杯子,粗的杯子装得多,细的杯子装得少。最后通过两瓶形状不一样,眼睛很难分辨的饮料,能促进学生动脑筋、想出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让他们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上课,我觉得有以下不足:

  1、忽视了给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的机会。针对本课的特点,应该让学生讨论、多说。但我之前考虑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好动的天性加上没有认真听讲的习惯,以及课堂纪律方面还不够完善,害怕课堂组织教学耽误时间,所以没有进行小组讨论。

  2、数学语言不规范、不简练。课堂中出现的两瓶饮料图进行比较,用语言来说,学生读不出来,我也随便读了句饮料和饮料谁装得多。

  3、相对本班学生实际来说教学活动开展的有些快,估计部分学生没有真正领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引以为戒,弥补不足,争取更好。

5.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五

  《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习活动。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习载体,使学生在趣味有益的游戏活动中参与“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能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仅有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与欲 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要学生讲出游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游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而将设置成游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资料巧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与数学的亲和力。

  以“讲一讲,问一问、喜欢哪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我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讨论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我和别人的观点。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仅掌握知识,并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