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最新3篇)

时间:2011-08-04 08:27: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

2.理解并分析《两小儿辩日》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两小儿辩日》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并分析《两小儿辩日》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两小儿辩日》教材;

2.教具:多媒体设备、PPT。

五、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观看一段关于战国时期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

2.分析《两小儿辩日》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20分钟)

通过阅读《两小儿辩日》的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

3.讨论《两小儿辩日》中的主题思想(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两小儿辩日》中的主题思想,并与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两小儿辩日》中的争论话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5.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六、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两小儿辩日》的读后感,并分析其中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两小儿辩日》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但是,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性。同时,作业布置的要求也可以更具体一些,以便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理解并分析《两小儿辩日》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并分析《两小儿辩日》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并分析《两小儿辩日》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两小儿辩日》教材;

2.教具:多媒体设备、PPT。

五、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两小儿辩日》的封面和作者的照片,引导学生了解《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分析《两小儿辩日》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0分钟)

通过阅读《两小儿辩日》的文本和观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

3.讨论《两小儿辩日》中的教育意义(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两小儿辩日》中的教育意义,并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两小儿辩日》的语言风格、结构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5.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六、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两小儿辩日》的读后感,并结合课堂讨论的内容,分析其中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两小儿辩日》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但是,在讨论环节中,有些学生发言较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表达能力。同时,作业布置的要求也可以更具体一些,以便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三

一、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有个问题: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
他的理由是:长安尽管远但肉眼看不见,而太阳却时时能见,故为太阳近。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如此简短的文章,完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当堂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会背以后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指名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四、演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位学生,一人演孔子,另两人演小儿。孔子的话可由学生自由发挥,符合文义即可。 (兴趣是的老师。初一的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可以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才情。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探究课文,理解内涵
1.全班讨论: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有哪些启发? (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可以让他们积极发表看法,不必强求他们的回答有多少科学依据,能自圆其说即可,关键要保护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3.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孔子?“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 (笑与不笑,只要能说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关键要保护学生深入考虑问题的积极性。但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六、1、 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2、 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七、课外延伸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眇:盲,瞎。或:有人。扣:同“叩”,敲打。扪:抚摸。揣:抚摸。龠:古乐器,形状像笛。
一个天生的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太阳是什么

样子,他向眼睛好的人询问。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个铜盘。”他敲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后来有一天他听到钟响,便以为是太阳。另外有个人告诉他:“太阳的光像蜡烛。”他摸了摸蜡烛,记住了它的形状。后来有一天他摸到短笛,就以为是太阳。太阳同钟和短笛相差也够远了,可是瞎子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太阳,只是向人家询问得来的。
启示: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就一定不会深入,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学习,不能只空谈理论,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实学,要受到实际锻炼。
八、布置作业
《两小儿辩日》教案(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