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实用3篇)

时间:2014-09-02 06:30: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

《七律·长征》是一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诗歌。诗中通过描绘长征的艰苦与困难,表达了红军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课文原文如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这首诗以红军长征为主题,表达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决心和信念。诗中描绘了长征的艰苦情景,如穿越五岭逶迤、翻越乌蒙山等。诗人运用形象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红军壮志凌云的气魄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课文教学:

1. 导入:通过问一些问题或讲述一些与长征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长征的好奇心。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帮助他们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4. 讨论课文:组织学生讨论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5. 撰写读后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七律·长征》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课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伟大,培养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二

《七律·长征》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和困难,表达了红军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课文原文如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以红军长征为背景,通过描绘长征的艰苦情景,表达了红军的不屈不挠和坚定信念。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暖等表达了长征的困难和艰险,而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则展现了红军的坚韧和勇敢。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课文教学: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长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帮助他们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4. 讨论课文:组织学生讨论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5. 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幅画或写一首诗歌,表达对《七律·长征》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课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伟大,培养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同时,通过学习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三

【#教案# 导语】《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

  本诗作者毛泽东。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 磅礴(pángbó) 岷山(mín) 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

  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

  “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

  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喜爬雪山

  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

  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面更加具体、生动。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

【篇三】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诗歌。

  3.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4.理解诗意,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七律•长征》音乐,展示长征图片。

  #教案# 导语: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七律•长征》,看到的图片是长征途中的一幕幕情景。听着这样激昂的音乐,看到这些令人震撼的图片,大家内心有怎样的感受?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作家和记者对长征的评价吧!(出示课件)

  它像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魏巍《地球的红飘带》卷首语

  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美]埃德加•斯诺

  2.板书课文题目,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读课文。

  自学提示

  ①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②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③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④结合课后“资料袋”及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背景知识。

  ⑤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逶迤腾细浪磅礴泥丸云崖大渡桥岷山

  ◆易读错的字:“腾”是后鼻音,“岷”是前鼻音。

  (2)认清字形,区分容易记混、写错的字。

  腾——滕丸——九渡——度崖——涯

  (3)理解较难的字词。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文中指红军队伍。

  (4)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加以补充。

  教师:请同学们看图: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的围剿,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了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终于1936年10月全部会师于甘肃会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用自己的双脚长驱二万五千多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文体,指导朗读。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了,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呢?

  明确: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诗有八小句,每句七个字。律诗的格律较严,字的平仄也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诗中四大句也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按照规定,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1)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根据指导再次读诗,注意节奏和停顿。

  2.再读诗歌,理解诗意,理清层次。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过渡: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写了哪些内容?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以理解的诗句,就在旁边画上问号。

  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思考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有什么联系。

  ◆结构层次:

  第一层(首联,第一句):总述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

  第二层(颔联和颈联,第二、三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上一层的内容。

  第三层(尾联,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喜悦的心情。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的重点放在了朗读上,大家也从读通、读顺,到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情感。看来,大家掌握了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朗读。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我们在课堂上的共同学习,大家掌握了诗歌大意、划清了诗歌层次,同时对长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去回顾长征中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今天这堂课大家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让老师来点评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教师提问,引发思考。

  #教案# 导语:上节课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谁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上节课的收获?

  预设:学生自由发言,收获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上的收获、历史知识上的收获、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等。

  生:我知道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细读全诗,入境入情读明白。

  【学习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指名读诗句。

  (2)提出问题,质疑思考。

  ①你能说出诗中哪个词说明红军翻过的山多,涉过的水多吗?(万水千山)

  ②红军越过千山万水,历尽坎坷磨难,诗中用哪个字对此历程进行了高度概括?(难)

  ③面对千山万水的阻隔和千难万险,我们的红军战士怕不怕?(不怕)

  ④你从哪里具体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不怕?读一读。(万水千山只等闲)

  预设:这四个问题虽然不难,却一环套一环,能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诗所揭示的深刻含义,也能帮助学生背诵。

  (3)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①朗读指导:这两句诗是整首律诗的首联,首联是诗的总纲,应以高昂的语调、略快的节奏朗读,以表现对红军战士的赞颂之情。“不怕”要读得坚定有力;“万水千山”音节略拖长,表现红军长征路途的漫长和艰辛;“等闲”语气略舒缓,读出不畏艰险的感觉。

  ②交流总结: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红军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学习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过渡:红军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可谓山重水复。那么诗中选了哪些山、哪些水作为长征途中千山万水的代表呢?(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岷山)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红

军长征途中跨过的山。

  (1)指名读诗句。

  (2)课件出示五岭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五岭和乌蒙山的险要。

  过渡:同学们请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它们绵延数千里,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逶迤)这幅图是乌蒙山,它高大巍峨,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磅礴)那么“细浪”和“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我也来画一画。

  预设:通过出示山的图片,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山的逶迤与磅礴;通过让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水面腾起的小浪花和泥地上溅起的泥丸,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心理反差,从而自然过渡到诗句的学习。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①理解诗意,关注写法。

  预设:引导学生关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还可以引出七律中对仗的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练。

  明确: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就像跳动的细小浪花,高大的乌蒙山在战士们的眼里也不过是脚下滚动的小泥丸。这两句诗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写出了战士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生:“逶迤、磅礴”说明山之险,“细浪、泥丸”是说细小的浪花、小小的泥丸。从这几个重点词语中能看出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③结合注释或课外资料理解。

  生:五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四省边境,乌蒙山在云南和贵州两省交界处。通过查资料,我深深地体会到长征之路有多么艰险,感悟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

  (4)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这两句诗开始叙述长征的经过,节奏应较首联略舒缓。“腾”和“走”要读得刚劲有力,为后面蓄势;“细浪”和“泥丸”的语气略重,以表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

  【学习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过渡:面对山,我们的红军战士不仅不怕,而且“只等闲”。面对水呢?请同学们读读诗歌第五、六句。

  (1)指名读诗句。

  (2)结合背景知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

  过渡:同学们读这两句诗时,一定会注意到两个形容词,对,就是“寒”和“暖”,水拍山崖怎么会“暖”,桥上的铁索又怎么会“寒”呢?这就要结合背景知识来理解了。我们先来看“暖”,请大家听一听,看一看。

  ①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边展示边解说。

  解说词:1935年5月,当红军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只见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山崖,发出轰隆的巨响。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封锁各处渡口,而且抢走了江面所有的渡船。同学们想一想,面对汹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敌人,红军要渡过金沙江难不难?但是红军战士采取了声东击西的办法,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②学生结合故事,说说对“暖”的理解。

  A.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心潮澎湃,暖洋洋)

  B.你们感受到毛主席与红军怎样的心情呢?(喜悦,欢欣鼓舞)

  过渡:金沙江两岸峭壁陡立,水流湍急,惊涛骇浪,但红军战士巧妙地渡过了,所以感到了“暖”。那么红军战士又是如何跨越大渡河的呢?泸定桥上的铁索给红军战士什么样的感觉呢?

  ③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描述词:泸定桥的桥头刻有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长101米,宽2.6米,高达14.5米,东西横跨,高悬于湍急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5日,22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向东岸发起进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④学生谈谈对“寒”的理解。

  过渡:现在你们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词语?请写在诗句旁边。(心惊胆寒、惊心动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等)你们又从这个“寒”字中读出了什么呢?

  生: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对死去的英勇战士的悼念;体现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会到红军战士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3)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朗读指导:“云崖暖”“铁索寒”语调一扬一低,声音一实一虚,节奏一松一紧,处理为对比重音。“拍”“横”可适当拖长字音。

  【学习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渡:岷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战士们此时的心情如何呢?剩下的两句诗,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你们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的含义很深,需重点理解?找到后要细细推敲、琢磨。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①哪些词语写出了红军战士的心情?(喜;尽开颜)

  ②岷山,绵延千里,大雪覆盖,终年不化,可是红军战士却把翻越岷山看作一件欢喜的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最后两句诗展现出了美好的前景,语调转高,要读得欢快、流畅,尤其是结尾的“尽开颜”三个字要一字一顿,高昂有力,形成全诗感情的峰。

  2.整合全诗,概括画面谈感受。

  过渡:同学们,我们按分句学习的方式学完了一整首诗。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一共向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哪一幅图给你的印象最深呢?请说明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3.品读全诗,升华情感。

  (1)范读欣赏。

  播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演唱会上《七律•长征》(濮存昕朗诵)视频,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激情个性地演绎情感。

  (2)朗读、背诵训练。(突出“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尽开颜”等词语,试着体会伟人的胸襟,强调个性化朗读。)

  小结:同学们,学完了全诗,我们被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也被伟人的胸襟深深地感动着。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我们怎能轻易放弃呢?让我们鼓起勇气,克服我们这堂课上的最后一道难关,大胆地把全诗背下来,好吗?

  三、拓展文本,延伸诗情。

  1.阅读毛泽东对于长征的叙述与评价,谈谈感受。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