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通用3篇)

时间:2013-09-05 02:32: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篇一

《报任安书》是唐代文学家陆游的一篇名篇,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报任安书》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报任安书》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报任安书》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报任安书》中的意象和隐喻;

2.分析作者通过叙述手法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报任安书》的开头,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你对《报任安书》这个题目有什么想法?

2.你对陆游这个作者有什么了解?

3.你对唐代这个历史时期有什么了解?

二、学习《报任安书》(30分钟)

1.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阅读《报任安书》:学生自主阅读,重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3.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每组选择一段进行深入分析。

三、分析《报任安书》(30分钟)

1.结构分析:分析《报任安书》的整体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2.语言特点分析:分析《报任安书》中的意象和隐喻,以及作者通过叙述手法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15分钟)

选择一些与《报任安书》相关的诗词或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并通过讨论交流彼此的理解。

五、总结与展望(10分钟)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你对《报任安书》的理解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你觉得《报任安书》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3.你对陆游这个作者有什么新的认识?

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篇二

《报任安书》是唐代文学家陆游的一篇名篇,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报任安书》的背景、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报任安书》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报任安书》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报任安书》中的意象和隐喻;

2.分析作者通过叙述手法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报任安书》的开头,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你对《报任安书》这个题目有什么想法?

2.你对陆游这个作者有什么了解?

3.你对唐代这个历史时期有什么了解?

二、学习《报任安书》(30分钟)

1.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阅读《报任安书》:学生自主阅读,重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3.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每组选择一段进行深入分析。

三、分析《报任安书》(30分钟)

1.结构分析:分析《报任安书》的整体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2.语言特点分析:分析《报任安书》中的意象和隐喻,以及作者通过叙述手法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15分钟)

选择一些与《报任安书》相关的诗词或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并通过讨论交流彼此的理解。

五、总结与展望(10分钟)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你对《报任安书》的理解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你觉得《报任安书》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3.你对陆游这个作者有什么新的认识?

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篇三

【#高三# 导语】正如你现在根据自己的爱好想确定某个专业领域的研究,就可以查阅资料哪个心仪的大学有这样的专业,再查阅该大学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那就应该你现在就读的学校历年升学情况,估算出应该在年级的排名,这就是你现阶段的目标,并争取实现。©高三频道为你准备了以下文章,在浩瀚的学海里,助你一臂之力!


【篇一】


  课前透视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

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如:

  “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一”。“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高三# 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

  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

  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来源:学科网]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