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月球上有什么》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构造。
2.探究月球上的天体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构造。
教学难点:
探究月球上的天体现象。
教学准备:
教材《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图片、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观看月球的图片和实物模型,向学生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引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二、呈现(10分钟)
通过投影仪展示月球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构造。包括月球的大小、形状、表面特征等。
三、探究(15分钟)
1.通过观察月球的不同阶段,引导学生思考月球上的天体现象。
2.通过实验,让学生模拟月球的不同阶段,观察月球上的天体现象,并记录下来。
四、归纳(10分钟)
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天体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加深对月球上天体现象的理解。
五、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向学生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六、拓展(15分钟)
通过展示月球上的探测器、登月计划等相关资料,拓宽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并引发学生对未来探索月球的兴趣。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夜晚的天空,了解更多的天体现象,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月球上有什么》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构造。
2.探究月球上的天体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月球上的天体现象。
教学难点:
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构造。
教学准备:
教材《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图片、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观看月球的图片和实物模型,向学生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引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二、呈现(10分钟)
通过投影仪展示月球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构造。包括月球的大小、形状、表面特征等。
三、探究(15分钟)
1.通过观察月球的不同阶段,引导学生思考月球上的天体现象。
2.通过实验,让学生模拟月球的不同阶段,观察月球上的天体现象,并记录下来。
四、归纳(10分钟)
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天体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加深对月球上天体现象的理解。
五、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向学生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六、拓展(15分钟)
通过展示月球上的探测器、登月计划等相关资料,拓宽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并引发学生对未来探索月球的兴趣。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夜晚的天空,了解更多的天体现象,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月球上有什么》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体积,直径,月地距离,月球表面地形,知道月球表面没有水和空气,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
2.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的信息源了解关于月球的更多信息,能够根据这些信息通过逻辑推理分析月球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3.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关于月球的信息,讨论月球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资料(文字,视频,图画等)
第一课时
1.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提问:你们对于月球已经知道哪些情况?
(2)每个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将共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一类。
(3)板书根据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
我们对于月球已经形成的共识我们对于月球还存在的争议
…………
(4)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形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怎样解决存在的争议?
2.分析处理关于月球的资料
(1)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介绍月球的录像资料),搜集其中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信息。
(2)教师提问:根据资料你了解了哪些关于月球的信息?(月球上有没有水?月球上有没有空气?月球的体积有多大?月球表面的地形有几种类型?月球上的引力和地球是不是一样?……)你掌握的这些信息来自哪段资料?
(3)简单归纳并且板书月球的基本信息
3.探究月球上的各种独特现象
(1)教师提问并且给每个组的学生提供类似下面的辅助文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
①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风雨雷电现象吗?(地球上的风雨雷电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产生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需要什么条件?月球上是否有产生各种天气现象的条件?)
②月球上有众多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提供环形山、地球上的火山、陨石坑的图片](从图片来看,环形山和地球上的山脉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环形山和地球上的什么地形类似?地球上这些类似环形山的地形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月球上有众多的环形山而地球上却没有?)
③一个大力士在地球上举起的重物,在月球上小学生也能够举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同样的重物在地球上和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那么它在月球上和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有什么区别?)
④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吗?(地球上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生存下来需要什么条件?月球上是否有生物生存需要的条件?)
(2)学生小组讨论上面的问题。
(3)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4)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介绍目前科学家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情况。
4.课后拓展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农历十五用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把发现的结果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月球上值得研究的东西又很多,作为上一节课的拓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山大小不同的原因)
1.提出研究问题
展示月球上不同大小的环形山的图片,介绍比较的环形山。
教师提问: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行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月球上的环形山为什么大小不一呢?
2.形成假设性解释
(1)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为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的大小不一样?(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你认为环形山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在小组内来回巡视,聆听学生的讨论,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
(2)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且简单地板书学生讨论的结果
3.制定研究计划
(1)把学生按照提出的假设性解释分成不同的小组,设计一个验证试验来研究自己的解释。
(2)教师引导学生在设计中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在实验中用什么模拟月球表面的土壤?用什么模拟撞击月球的天体?
②为了验证假设,在实
验中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应该保持不变?③怎样测量和比较模拟出的环形山的大小?
④怎样记录实验中搜集的数据?怎样减小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重复试验)
4.进行验证试验
(1)让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试验中的数据。
(2)让学生汇报实验中搜集的数据,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
5.得出研究的结论
让学生根据不同小组的汇报总结:环形山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