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与高司谏书》教案(经典3篇)

时间:2016-01-09 07:38: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语文版高中语文《与高司谏书》教案 篇一

《与高司谏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篇书信。这封信是贾宝玉写给高鸿宾(通称高司谏)的,其中表达了贾宝玉对高司谏的思念之情。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这封书信的背景和内容,进一步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 理解《与高司谏书》的背景和内容。

2. 分析书信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3. 通过朗读和讨论,体验书信中的情感体验。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一封类似的书信。

教学重点:

1. 理解《与高司谏书》的背景和内容。

2. 分析书信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和讨论,体验书信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1. 课文《与高司谏书》的复印件。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与高司谏书》的背景和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贾宝玉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Step 2 理解课文(1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与高司谏书》,并回答以下问题:

1. 这封信的背景是什么?

2. 信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3. 信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Step 3 分析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15分钟)

学生讨论他们对这封信的理解,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它们的作用。

Step 4 朗读与体验(15分钟)

学生分组朗读《与高司谏书》,并试图理解贾宝玉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你能体会贾宝玉在写信时的情感吗?

2. 你觉得这封信传递了哪些情感?

Step 5 写作练习(15分钟)

学生以贾宝玉的角度,写一封给高司谏的信,表达他们对高司谏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提示。

Step 6 展示与分享(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自愿分享自己写的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

Step 7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理解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语文版高中语文《与高司谏书》教案 篇二

《与高司谏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篇书信。这封信是贾宝玉写给高鸿宾(通称高司谏)的,表达了贾宝玉对高司谏的思念之情。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这封书信的背景和内容,进一步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 理解《与高司谏书》的背景和内容。

2. 分析书信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3. 通过朗读和讨论,体验书信中的情感体验。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一封类似的书信。

教学重点:

1. 理解《与高司谏书》的背景和内容。

2. 分析书信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和讨论,体验书信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1. 课文《与高司谏书》的复印件。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与高司谏书》的背景和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贾宝玉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Step 2 理解课文(1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与高司谏书》,并回答以下问题:

1. 这封信的背景是什么?

2. 信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3. 信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Step 3 分析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15分钟)

学生讨论他们对这封信的理解,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它们的作用。

Step 4 朗读与体验(15分钟)

学生分组朗读《与高司谏书》,并试图理解贾宝玉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你能体会贾宝玉在写信时的情感吗?

2. 你觉得这封信传递了哪些情感?

Step 5 写作练习(15分钟)

学生以贾宝玉的角度,写一封给高司谏的信,表达他们对高司谏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提示。

Step 6 展示与分享(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自愿分享自己写的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

Step 7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理解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语文版高中语文《与高司谏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1. 理清思路,准确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2. 感受作者嫉恶如仇、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的高风亮节,学习借鉴中国正直文人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胆识。
  3. 学习本文观点鲜明、析理透彻、语言简洁有力的写作方法。
  教学步骤:
  一、 朗读回顾全文。
  二、 提问重点句子、词语。
  三、 课文探究(理清思路、分析说理)。
  (一)《与高司谏

书》,形式上虽为书信,内容上虽只是谴责高若讷对范仲淹的个人坻毁,实际上却是一封对旧党迫害新政行为的“发于极愤而切责之”(《与尹师鲁书》)的政治宣言书。文内义正辞严,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嫉恶如仇的精神。作者于激愤之下所作,故文章言辞锋芒毕露,无所顾忌。他尖锐地指责高司谏并非“愚者之不逮”,而是“以智文其过”,故责骂他为“君子之贼”,又奚落他“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这些激烈的言辞一气呼出于胸肋,荡荡的中气环绕全文。犀利刀笔剖辟高司谏虽为“言事之官”,实为随人进退之辈,虽在“朝中称谏官”,但对范仲淹被贬之事却“默默”“不敢一言”,背地里则累加“诋诮”,故其为人“非君子也”,是“君子之贼也”,言辞咄咄逼人,气势不可阻遏。这股气势即是文气的外在表现,透过文气,洋溢出一位光明磊落、中正耿直的文人兼政治家的气度及精神情操,传达出作者主持正义、情真意切的感情。文气以超越字句之力,综合作品的精神之美、艺术手法之美于一体,把读者引到超越文章的道德观、政治观的境界之中,为作者的正大光明、嫉恶如仇的正义感气势所融合,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所在。
  为了充实内容的气势,需要有一股内在的力量,《与高司谏书》是运用逻辑推理,层层推进,来助长气势之力的。文章开始,论述了作者对高司谏的认识过程,由“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到“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到“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作者对高司谏的“三疑”,其核心是能否“行道”,他认为谏官能“行道”,“非材且贤者,不能为也”。他从谏官“行道”的高度去考察高司谏的“实绩”,结果使他对高司谏越来越“疑”,尤其高对范仲淹无辜被贬这件事的含糊不谏,使欧阳修恼怒不可遏,所以由“三疑”急转直下,推定高司谏是“非君子也”。这一结论是经过“三疑”层层推论而得出来的,极为果断、有力。
  为了进一步证明高司谏是“非君子也”的论断,作者又通过摆事实,充分揭露高司谏是“君子之贼”。作者首先揭露高司谏对范仲淹无辜被贬谪一事不辨是非,反“随而诋之”的行为是“可怪也”;接着又推进一层分析,高司谏的不谏,并非“惧饥寒”、“顾利禄”,也并非“不能”,而是“昂然自得”,“了无愧畏”,干的是毁“贤”“饰己”,“以智文其过”的恶劣勾当,所以纯粹是“君子之贼”。
  铮铮然骂声犹在耳边,作者又进一步推进,谴责高司谏“罪在默默尔”,明确表示身为谏官,默然不语是有罪的。文中先以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两难推理,论证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若讷的“默默”都是失职。再引用史实,说明贤与不贤自有公论,世人是不可欺的。而高司谏“又欲欺今人”、又欲“欺后世”,作为谏官这样“行道”,必将落得“他日为朝廷羞”的可耻下场。最后以安道、师鲁的直言敢谏与高若讷的“默默”作比较,痛斥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文章层层推进,层层揭露说理,这样严密有力的逻辑推理,大大助长了文章的气势。
  (二)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如:“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乃“君子之贼也”,等等,直言指斥,毫不隐晦,显现出刚直凛然之气。此外,行文酣畅淋漓,设问句使语锋突起,感叹词“噫”的妙用,反语“乃是朋邪之人尔”的恰到好处,段尾的“也”的有力语气,都与文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凝聚为千古佳作。
  四、作业:
  1、结合相关链接了解我国古代谏官制度
  2、完成课后思考题3和4
语文版高中语文《与高司谏书》教案(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