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优秀教案(通用6篇)

时间:2019-07-08 04:31: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史记》优秀教案 篇一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的巅峰之作。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记录了从上古时期到秦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被广泛应用于学校的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教授《史记》,教师需要制定优秀的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部重要的历史著作。

首先,教案的目标要明确。《史记》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其重点在于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和理解。因此,教案的目标应包括学生对《史记》中历史事件的掌握、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对历史背景的把握等方面。同时,教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其次,教案的内容要全面。教师可以根据《史记》的内容,将教案分为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讲解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人物事迹。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在讲解人物事迹时,教师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言行的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同时,教案还应包含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史记》中的材料,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游戏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最后,教案的评价和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的意见等方式,对教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和完善教案,以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制定一份优秀的《史记》教案对于教师的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目标、全面内容、学生参与和评价反思等方面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史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史记》优秀教案 篇三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最终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12课第66—68页

  教学目标:

  1.抓语言文字,能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3.能有意识地关注《史记》,并搜集其中一两个故事,写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并能感受他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难点:

  司马迁的刚强坚毅、才华横溢,《史记》的优秀杰出、万古流芳,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让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由衷地激发起对他的敬仰,并自觉地走近、尝试阅读《史记》这本书,则是本课的难点。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在听说读写中感悟人物精神。理解课文内容,在揣摩司马迁的心理活动中,更好地感受他为完成《史记》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设计中多次涉及到说、写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司马迁矢志不渝精神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在水到渠成中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生齐读课题。

  2.师:看课题,“发愤”是什么意思?

  生:振作精神、决心努力。

  3.师:围绕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指名说。

  生: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

  出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结果怎样?

  生自读课文思考。

  (点评:如何导入把握好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复习导入、自读课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了解,不仅巩固了上节课的所学,学生还易有满足感与成就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围绕课题提问题,旨在拓宽学生思维,先质疑再探索,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感受《史记》的价值

  1.师:每件事情都是有结果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什么?

  生: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2.师:鲁迅曾这样评价《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生齐读。

  师:你怎么评价《史记》,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出示谈话交流:史记是

  生:《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生:《史记》是一部鸿篇巨制。

  生:《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出的辉煌巨著。

  3.师:《史记》有这么高的价值,那可是司马迁发愤写出来的。

  (点评:这一部分教学采用的是“倒装”,即先讲授事件的结果,再探求原因。这样的教法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1.师:同学们,回过头来想想,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请你自读1-2节,找出原因。

  生自由读书。

  2.师:谁来说说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交流。

  (1)英雄的影响

  生:司马迁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听着……心里十分激动。从中可以看出父老乡亲讲的故事对他影响很大。

  师:恩,他是受到了古代英雄的影响。那么,父老乡亲可能会讲哪些英雄故事?

  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大禹治水、刘邦鸿门宴……

  师:这些故事都记载在《史记》中了,有兴趣的可以课后看一看。

  师:面对着滔滔的黄河水,听着英雄们的故事,司马迁十分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也要像那些英雄一样,学习他们的品质……

  生:他们的事迹太伟大了,我要编写一部史书,把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

  (2)父亲的影响

  师:年少的司马迁还会因为什么写《史记》?

  生:他还受了父亲的影响,努力读书……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是的,他受父亲的影响比较深。特别是父亲临终之时的

  生:遗言、嘱托。

  (3)父亲的嘱托

  ①师出示父亲的嘱托:“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指名读。生以平缓的语气读。

  师:父亲临终时的遗言该读出什么语气?谁再来读?

  师指名一人读。全班齐读感受父亲的愿望。

  ②师:看着奄奄一息的老父,司马迁会想什么,会说些什么?

  师出示:此时,司马迁也早已,他地说:“ 。”

  生仿照形式说话。

  ③师:听了父亲的话,司马迁是怎么做的?指名说。

  生:司马迁牢记……走遍全国……资料。

  师适时板书:记嘱托

  ④师:司马迁的求知过程让人不自觉地联想起陆游的一句千古名句:

  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点评: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教学重点之一。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把侧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概括原因,并从中揣测人物的心理,从而感受人物写史书的原因中。首先是司马迁面对黄河水,听着英雄的故事,内心是怎么想的;其次是看着奄奄一息的老父,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又是怎么想的。从这两个方面揣测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他写史书的原因所在。另外,古诗的积累也无形的渗透在教学中。司马迁求知的过程引导学生领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层含义。)

  四、学习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

  1.师引读: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正当他……,一场……头上。是什么原因让他不能继续写下去了?自由读第3节,找出原因。

  生: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师板书:受酷刑

  2.师:想想看,司马迁可能会受哪些酷刑?

  生:被鞭子抽、折磨身体、被夹手指……

  师:其实,司马迁受的酷刑远比肉体的折磨还要残忍。

  出示酷刑的资料:腐刑,又称宫刑,是使人失去生殖能力的刑罚,是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受了这种刑罚,就成了像太监一样的人。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的身体残缺,心灵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

  3.师:遭受酷刑的司马迁,真是痛不欲生,他

  生:他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师:他“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

  生:“悲”的是《史记》还没有完成,自己又受了酷刑;“愤”的是汉武帝是非不分……

  4.师:是什么让他打消了念头?

  生:要完成《史记》的信念。

  5.师:司马迁振作精神、下定决心写《史记》,还想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读,找句子,写感受。

  6.交流

  (1)想的句子

  师:他想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他想:“人总是要死的……这部史书!”我感受到他选择死的重于泰山。

  师出示《报任安书》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生齐读。

  生:我还读出了他要完成史书的坚定信念,从“一定”和“!”可以感受到。

  师:请你读出坚定的语气。

  生读,全班齐读。

  (2)做的句子

  师:他又是怎么做的?说说你的感受。

  生:他尽力克制自己……工整的隶字。从中感受到他的忍辱负重。

  师适时板书:写著作、忍辱负重

  师:他具体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

  出示:冬

天的早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他已经。

  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他仍然。

  无数个夜晚,月黑风高,当人们,他依然。

  生仿照形式写话说话。

  (点评:引导学生感悟司马迁在怎么的环境下写《史记》,进而体会他的品质,这是教学的重点。在案例中,我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去实现。读,读出司马迁写书的坚定;写,试着写司马迁在不同情景下的做法。在教学中,教师一直在追问,引导学生更深度的理解人物。总之,在读写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五、总结拓展

  1.师引读:就这样,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生命写成的。

  2.师:读到这里,你想对司马迁说什么?

  出示:司马迁,我你,。

  生仿照句式说话。

  师适时板书:矢志不渝

  3.师:再读课题。

  师:发愤到底是什么?

  出示:发愤到底是什么?

  它是司马迁受酷刑后忍辱写成的《史记》!

  它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

  它是谈迁。

  发愤是海伦。

  发愤是阿炳。

  发愤是。

  生:发愤是谈迁遭受厄运后写成的《国榷》。

  生:发愤是左丘明失明后写成的《左传》。

  生:发愤是海伦因病盲聋后写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点评:司马迁的刚强坚毅、忍辱负重、矢志不渝,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让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由衷地激发起对他的敬仰,并自觉地走近、尝试阅读《史记》这本书,则是本课的难点。在这里,我设计了“司马迁,我想对你说”的写话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拓展的“发愤是什么”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搜集脑中积累的资源,加深对课文对人物更深层次的了解。)

  六、作业布置

  1.认真研读《史记》中的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感受。

  2.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试着对司马迁作一个综合的评价。

  板书设计: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记嘱托

  忍辱负重

  受酷刑

  矢志不渝

  写著作

《史记》优秀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再、曩、辱、物”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梳理本文的层次结构,学习本文层层深入、曲婉有致的、迂回曲折的行文艺术。

  3.背诵有关语段和名句。

  方法与过程:

  自主学习一一小组学习一一-交流展示一一点评一一反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隐忍苟活、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学会面对人生重大挫折进行思考,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学习重点:

  目标1、3

  学习难点:

  目标2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知识链接:

  1、关于《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3、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4、关于文体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语言知识点:

  一、诵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曩者()诎体()髡刑()强颜()放失()

  头枪地()箠楚()圜墙()占卜()囹圄()

  槛阱()缧绁()愠色()没世()倜傥()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1.或重于太山

  2.其次诎体受辱

  3.其次剔毛发

  4.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5.见狱吏则头枪地

  6.及以至是

  7.及罪至罔加

  8.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9.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10.思垂空文以自见

  11.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12.则仆偿前世之责

  13.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三、解释加点字的的词语。

  1、若望仆不相师

  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3、用之所趋异也

  4、积威约之渐

  5、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6、下至于兹

  7、若有所亡

  8、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9、亦以究天人之际

  10、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1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12、恨私心有所不尽

  四、说出下列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太上不辱先

  2、衣赭衣

  3、通其狂惑

  4、倡优畜之

  5、流俗之所轻也

  6、曷足贵乎?

  五、指出下列句式属古汉语哪一种特殊句式

  1、西伯,伯也。

  2、由此言之,勇怯,势也。

  3、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6、终不可用。

  7、下流多谤议。

  8、不信,适足取辱耳。

  9、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10、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六、翻译语句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假令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凌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七、名句默写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来者。

  3、亦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4、《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网罗天下放失旧闻,____________,综其终始,___________________.

  6、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湛,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今虽欲自雕瑑,曼辞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只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厄:困穷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失去

  (2)、下列各组虚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是非乃定

  B.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C.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3)、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会天大雨

  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④会征促织

  ⑤会不相从许

  ⑥俱会大道口

  ⑦会其怒

  A、①④⑥

  B、②⑤⑥⑦

  C、①③⑤

  D、②④⑦

  (4)、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洎牧以谗诛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史记》优秀教案 篇五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关注《史记》,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小故事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第二、三自然段,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提纲

  一、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习生字和生词。

  发愤飞来横祸专心致志悲愤交加前无古人

  其它需要重点体会的词语:

  二、默读课文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思考:通过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你觉得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积累

  1、查找关于司马迁的资料。

  2、读《史记》,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小故事和同学交流。

  3、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像司马迁那样发奋成功人的事迹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追随着历史的脚步,回到两千年前的西汉,去感受一位伟大灵魂给予我们的心灵震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指名学生读题目,质疑: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司马迁——司马,复姓,文学家,史学家。

  发愤——决心努力战胜了很多困难。

  史记——名篇巨著。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内交流“自学提示”。组长检查完成情况。

  2、检查读课文。

  (1)小组内检查读课文。重点检查三、四号同学朗读,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检查读课文。随机抽取一个号。

  3、生字词交流。

  “耗”的读音“泰”下面不要写成“水”

  三、简练、准确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小组内交流拓展资料部分。

  组长掌握情况,并讨论。

  五、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标记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2、出示交流的问题:通过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你觉得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

  二、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并确定汇报流程。

  2、全班交流。

  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展示。

  教师点拨要点:a、他爱“史”。(这一点学生可能想不到,需要老师点拨)

  从第一自然段总结出司马迁爱“史”的三个原因:母亲河的熏陶、历史故事的感染、受父亲的影响。

  b、不忘父托

  出示:第二自然段

  “每天”、“整理”等词语,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殷切期望和司马迁牢记父命的决心。

  c.教师简介: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因为他替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被叛死刑,死刑的两种减免方式:一是交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宫刑。司马迁官小家贫,但不愿受辱,几次想到自杀,但想到逆境中成功的人,孔子、孙膑、屈原等人以及父亲的嘱托,于是有了信念,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就是这样一位史官,因为他仗义执言受到“宫刑”。

  他的头上。此时他心里是在做着怎样的斗争啊?

  (补充资料--“宫刑”)

  借“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提示学生想象司马迁在狱中受到哪些屈辱和困难?理解司马迁的信念坚定。

  d、“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引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e、抓住“一定”、“一定”、“尽力克制”、“全都埋在心底”等词语体会司马迁的坚强毅力,并指导学生朗读。

  f.52万字前无古人可以看出成就卓著,整整13年毕生的心血。

  三、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像司马迁似的人吗?(历史上逆境中而有所作为的例子:从前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

  2、选择《史记》中的一两个小故事和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

  1、学习乐园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不忘父命

  忍辱负重

  坚持不懈

  生命铸就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前置性自学提示:

  课前:每人背一句读书名言并说出作者的姓名。

  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易读错的字:呼啸四处游历嘱托飞来横祸辩护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泪流满面酷刑耗尽毕生

  2、易写错的字:

  二、解释词语(写在书上)

  发愤飞来横祸专心致志悲愤交加前无古人耗尽毕生泪流满面

  其它需要重点体会的词语:

  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即全面又简洁)

  四、默读思考

  1、a:《史记》是一本怎样的书?(搜集资料,用简练语言概括。)b:用文章的一个词来评价这本书。——————。c:司马迁的生平资料

  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有三个原因列出来)

  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用生命写《史记》的?(找出相关语句,体会重点词语。)

  4、a:司马迁遭受飞来横祸的原因是什么?在书中画出来。搜集(李陵事件资料和宫刑资料)b:面对惨无人道的宫刑他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c:观看课文插图体会他在竹简上写《史记》的不容易。(可结合资料)

  5、司马迁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的语句和资料来谈自己的理解。)

  6、a:鲁迅是怎样评价《史记》这本书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思)b:“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思

  7、a:从最后一段文字数字你体会到了什么?(13年是-----52万字是----谈体会)b:你还知道哪些像司马迁一样的人?

  8、司马迁走了他留下了前无古人的巨著,屈原走了,他留给后人一首千古绝唱《离骚》孔子走了,他留给后人一部————-;左丘明走了,他留给后人----;

  谈迁走了,他留给后人-----;------走了,留给后人-------。

《史记》优秀教案 篇六

  一、导入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鉴赏评价

  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这种无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场外交斗争的失败。

  在“渑地斗智”中,相如请秦王击缻,召入御史书之,请以咸阳为赵王寿,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锐气,直到盟会结束,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与蔺相如相较,资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战之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位为国家的上卿。对于蔺相如由一个布衣之上一跃而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颇颇不服气。他认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声言要当众“辱之”。一个是勇将,一个是智士。蔺相如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个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两虎相朴,“其势不俱生”,这将危及国家的安危。于是他顾全大局,称病不朝,“不欲与廉颇争列”。道遇廉颇,“引车避匿”。相比之下,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颇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争胜,无非是争个人的面子。后来当他一旦明白过来,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负荆请罪,肉袒谢相如。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样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就是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

  《屈原列传》

  司马迁在这篇史传中,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离骚》,著录了他的《怀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

  1.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叙述楚国和齐奏的关系,是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主张的正确。楚怀王重用屈原为左徒时,齐楚从亲,秦不敢侵犯。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毁谤疏远屈原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同盟,以便各个击破。从此,楚怀王一次次上秦国的当,终至客死于秦。楚顷襄王继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为秦所灭。楚国亲齐,秦不敢侵犯;亲秦,则吃秦的大亏。

  2.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异常推崇。他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以为屈原的主张是举贤授能。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还称赞《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礼之条贯,靡不毕见”。

  3.司马迁赞扬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不被重用,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为挽救楚国危亡坚持斗争。司马迁认为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在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时,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司马迁称信陵君为“魏公子”,表现出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礼贤下土,所养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赖乎客。写客是为了衬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急人之难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礼贤以国事为重,这是司马迁的理想。这篇文章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侯赢隐身在看门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贤者,而且精心设计了礼请侯赢的场面。魏公子举行宴会,高朋毕至,贵宾满堂。公子本人率众多人马车辆,亲自去迎接侯赢赴会,这给了侯赢很大的面子。而侯赢穿戴着破旧的衣帽,表露出满不在乎的轻慢。公子亲自驾车,他却傲然直登上座。车到半途,他又下车去访问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闹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谈论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边。但公子的态度却越来越温和,没有丝毫愠色。宴会上,公子当着满堂贵宾,赞誉侯生,又亲自问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却对公子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诞来反衬公子的礼贤下士和虚己待人,是不同寻常的举动。后来信陵君在窃符救赵的非常壮举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划,这才使读者明白“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够难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许了。侯生后来果然以死励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信陵君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语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传》中的人物对话,都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篇文章记事写人的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结合三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品味。

  五、拓展训练

  (一)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后练习四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史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二)读下面两段文字

  1.《史记·益尝君列传》节文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素相。人或说秦阳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奏,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益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人奉献之昭王,更无他袭。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储藏室)中,取所献狐王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益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更通行证),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驿车)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果追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益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差之,及孟尝君有案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练习:

  1.两篇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2.你对王安石《谈〈孟尝君传〉》一文的看法写成一篇短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史记》中那些义薄云天的人物”·单元设计

  本单元的主题是“《史记》中那些义薄云天的人物”

  在“世之论人者徒执成败之迹”时,史记却使“中国作品中有了结了晶的人性”(歌德)司马迁以深沉的笔墨热情洋溢地歌颂古人在生死面前高举“义”的旗帜,用肝胆谱写生命的高贵,震撼着人类的灵魂研究这些人物,将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多元化的解读,进而建构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取向,有利于形成21世纪技能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本单元是高二选修课《史记》中的一个单元,有两篇必读文本《赵氏孤儿》、《信陵君窃符救赵》和两篇自读文本《管鲍之交》、《鲁仲连义不帝秦》

  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学习活动用7学时完成6人组成一个小组

  第一,开展头脑风暴制定学习目标用 3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查阅有关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熟悉人物的性格品格活动涉及的问题指向核心主题—— 如何看待《史记》中“义”的精神

  第二,情景模拟再现:以“深山藏孤”或“盗虎符”为主题,通过大胆想象,链接影视剧相关情节,借助随笔、幻灯片、演讲、课本剧、博客等, 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个性的观点

  第三,小组讨论:改编的戏剧赵氏孤儿,是中国最早流传到欧洲的戏曲作品欧洲版本很多,其中就有德国大诗人歌德、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的改编本我国近几年改编成电视剧赵氏孤儿的故事为什么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请比较阅读能搜集到的不同版本故事,然后组内讨论,从“义’的角度谈谈你们的看法各小组交流汇总,填写汇总总结表,然后通过qq群、博客的形式进行发布自评与互评同时进行

  第四,综合展现学习成果 整合第二、第三相关资料,反思后,撰写一篇“《史记》人物“’义”的精神探究”主题文章,然后用博客或制作网站展示学习成果组长评价、组内成员互评教师通过qq群、博客、汇总表跟踪学生的学习,最后用评价量规评价学生的成果

  为有效地完成单元学习任务,顺利达目标考虑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的评价策略:

  在单元实施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已经了解的《史记》人物及司马迁生平,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进行检查性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的方式此阶段运用讨论、师生讨论会、检查表进行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讨论评价,检验学生对《史记》中义薄云天人物生平及性格分析研讨的自主、合作能力;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评价,检验信息资料的运用能力;运用汇总表和师生讨论会进行评价,进行全过程的学习帮助、激励、管理;运用量规进行形成性评价,检验小组合作的充分性

  在成果展示阶段,对学生博客展示的司马迁义薄云天人物研究论文进行终结性评价,可运用博客评价量规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

《史记》优秀教案(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