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优秀教案(实用5篇)

时间:2011-06-05 02:11: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学地理优秀教案 篇一

主题: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案目标:

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因素;

3. 能够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

1. 地球仪或模型;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或视频资料;

3. 讲解PPT或板书。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地球仪或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形状和构成,并提出问题:“地球为什么会有日夜交替和季节的变化?”

Step 2:呈现(10分钟)

通过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概念,并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Step 3:讲解(15分钟)

使用讲解PPT或板书,详细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因素,包括地轴倾斜、地球公转轨道等。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Step 4:实践(15分钟)

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观察阳光照射地球的不同角度和地球公转轨道的变化,模拟地球的日照和季节变化。

Step 5:总结(10分钟)

帮助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解答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Step 6:拓展(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其他天体的影响,例如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实践活动的设置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中学地理优秀教案 篇二

主题: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

教案目标:

1. 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3. 能够解释不同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难点:

1. 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

2. 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3. 不同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具体过程。

教学准备:

1. 地质作用和地貌形成的PPT或讲义;

2. 实物或图片资料,如山脉、河流等;

3. 讲解PPT或板书。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不同地貌特征,并提问:“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影响因素?”

Step 2:呈现(10分钟)

使用PPT或讲义,向学生介绍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并解释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Step 3:讲解(15分钟)

使用讲解PPT或板书,详细解释不同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具体过程,包括地壳运动、地表作用、风蚀作用等。

Step 4:实践(15分钟)

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资料,分析不同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地质作用的影响。

Step 5:总结(10分钟)

帮助学生总结地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和影响因素,并解答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Step 6:拓展(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其他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例如火山喷发对地貌的影响。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解释不同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具体过程。实践活动的设置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资料来加深对地质作用和地貌形成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中学地理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设计

  3.1-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中的第二个知识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水循环的原理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对于了解自然,保护地球水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原理,掌握水循环的原理,主要环节以海陆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出“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的动态平衡,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搜集关于黄河断流的资料,黄河的长度、流量以及断流的次数,并播放黄河流域的示意图,从黄河变化向学生提问黄河为什么会断流,这些消失了的水份又去哪里了,从而引出本节内容,水循环。

  2、 学习新课(板书)

  一、水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的五个基本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雨、水分下渗、径流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海陆循环 过程

  海上内循环 过程

  陆地内循环 过程

  水循环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可以改变水循环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

  问题思考:再一次看导课部分的资料图片,回答刚才的问题。

  二、水循环的意义

  “ 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新概念是就全球而言水量不变,并不意味着局部水量也是不变的。

  水循环是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环节不同纬度热量收支平衡,影响全球的地理环境。

  3、课堂总结

  用精炼的语言描述水循环的整个过程,总结水循环的意义。

  4、课堂作业

  1)、随堂的问题思考部分

  2)、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哪一种水循环

  A、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 C、内陆湖水蒸发

  B、未登录的台风形成降雨 D、洪水如海

  小结:

  1、 教材内容处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思路清晰

,内容翔实,举一反三力求使学生听懂并掌握知识,学会应用。

  2、 教学策略:

  A、 现场模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强化生活体验。

  B、 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学习,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探索学习,并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的能力。

中学地理优秀教案 篇四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主备人:鲁传响 辅备人:方玲 尹金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以及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

  2.了解本地工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

  2.通过了解当地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为家乡的生产建设服务,树立热爱家乡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三、教学难点

  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中学地理优秀教案 篇五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问题论文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要求地理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学习地理”“接受知识”的束缚,鼓励教师“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高一起始阶段,地理和物理被一些学生认为是最难学的两门课。

  地理必修1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这是大家的共识。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模块内容抽象,难入门,不易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定位过高,课时不足,学生经常吃“夹生饭”所致。

  但自然地理属于科学范畴,趣味性强,且难点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单元,学生一旦学得进去,一下子捅破这层“窗户纸”,许多原理性的东西想忘都忘不了。

  而地理必修2则恰恰相反,表面上看清澈见底,这就让许多师生产生错觉:人文地理很简单,读读、画画、说说、练练就OK了。

  时间一长却越发感到高深莫测,不知所措,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实际上人文地理概念难理解,内容枯燥发散,答案开放且思辨性强,加之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搞一言堂,学生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

  只有教学中精心设计,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记》中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强调的正是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

  学贵有疑,学源于疑,一旦无疑,合作无益。

  如果合作学习运用得合理,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舞台,课堂就成为学生积极思维,闪现智慧灵感的场所。

  如果运用得不恰当,合作学

  习只有其“形”,而无其 “实”。

  纵观合作学习现状与效果,普遍感觉合作学习开展得很艰难,效果不太理想。

  许多合作学习成为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很难看到合作学习的精妙之处。

  其中很大程度是由于课堂问题形式化、随意化、简单化从而导致“伪合作”。

  鉴于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实际情况,教师须把功夫下到课外,精心设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知冲突,使其有疑在胸不解不快。

  同时问题的提出要有合作价值,切忌浅显。

  小组合作学习不在于“频度”而应注重“精度”。

  我认为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度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模棱两可;要提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的问题。

  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

  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

  下面撷取本人教学实践几例与同仁们交流。

  教学实例一:“地球运动”一节抽象性强,难度大,考虑到高一起点低,课时短,在完成新授课进行重难点复习时,做了以下设计:先回顾本部分知识要点,再出示各种典型光照图,让同学们结合图示信息回答以下问题,从而进行规律总结。

  (1)如何判断南北半球?晨昏线?

  (2)二分二至日的判读关键是什么?

  (3)如何计算时间问题?假如你想连续过两个生日,你该如何跨越日界线?

  (4)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5)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有什么关系?

  (6)黄赤交角如果变化了,地球上五带范围有什么变化?(试举例其它地理事物)

  教学实例二:在讲授“锋面系统”时,恰逢一场秋雨,我先卖一小关子,问学生愿不愿意扮演“天气预报员”,然后提出“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谚语,并让学生回忆和描述近几天来天气的变化情况:晴朗温暖—绵绵细雨—晴朗凉爽。

  提出讨论问题:

  (1)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规律?

  (2)“一场春雨一场暖”反映哪种锋面系统天气?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规律?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反映哪种锋面系统天气?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规律?

  (4)你还能举出其它反映天气的诗句来吗?能否用本节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教学实例三:学习“城市化”一节时,我把“城市化概念、标志、对环境的影响、城市未来模式”这几个知识难度较小但分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首先播放“城市化环境”的有关视频,提示学生结合自己平时所见所遇,然后分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城市化现象?

  (2)城市化有什么特征?

  (3)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又有何不同?城市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4)城市环境有什么问题?如何改善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

  (5)我们未来的城市将会是什么模样?

  教学实例四:学习“人口迁移” 时,我做了如下设计:先播放电视剧《闯关东》片段,再让学生回顾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结合历史课所学和教材案例提供的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朱开山一家人为什么背井离乡从山东到黑龙江?他们每个人“闯关东”的动机是否完全一样?

  (2)朱开山一家人经过一次次辗转,去了齐齐哈尔,再到哈尔滨,最后全家离开哈尔滨回到山东,期间分别涉及到了哪些迁移因素?

  (3)美国99%以上为移民及其后裔,试分析其成为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

  (4)归纳美国国内四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5)国国内第四次人口迁移与《闯关东》涉及的因素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要求地理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学习地理”“接受知识”的束缚,鼓励教师“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一石激起千层浪。

  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等模式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占据了课堂的主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但在教学实践中莫让模式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一味的为合作而合作。

  一线教师们须潜下心来,精心揣摩“该不该合作”“怎样合作”“合作什么”......

  更多相关阅读: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人教版

  优化优秀教案初中地理人教版

  优秀教案初中地理

  安全教育课优秀教案

  普罗米修斯盗火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普罗米修斯盗火优秀教案

  小学优秀教案语文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ppt优秀教案

中学地理优秀教案(实用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