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一
【标题】秋天的怀念
【导语】秋天是一个令人怀念的季节,它带给我们丰收的喜悦和温暖的回忆。本文将通过感官体验、艺术创作和情感表达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发他们对秋天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秋天的特点和景物,培养对秋天的美好印象。
2.通过感官体验和艺术创作,表达对秋天的怀念之情。
3.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
1.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
2.画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3.音乐播放器和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10分钟)
通过播放秋天的音乐和展示秋天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秋天的记忆和感受,引发对秋天的怀念之情。
Step 2:感官体验(20分钟)
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嗅闻香气、触摸物品、听取声音等方式,感受秋天的气息、触感和声音。然后,请学生以“秋天的香气”、“秋天的触感”和“秋天的声音”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创作一幅画,表达他们对秋天的怀念之情。
Step 3:艺术创作(30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景物,例如红叶、金色的麦田和丰收的果实等。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摄影或手工制作等,表达他们对秋天的怀念。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艺术技法和创作思路,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Step 4:情感表达(20分钟)
组织学生形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秋天的怀念之情。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倾听他人的分享,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同理心。
Step 5:总结(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保留自己的作品,并将其展示在教室或学校的展览中。同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回顾对秋天的怀念之情的体验和表达过程。
【拓展延伸】
1.让学生自行收集秋天的图片、音乐和诗歌等素材,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创作。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秋天景区或农田,深入感受秋天的美好。
3.引导学生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怀念之情的短文。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二
【标题】秋天的怀念
【导语】秋天是一个充满怀念的季节,孩子们在秋天里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温暖的阳光和多彩的景色。本文将通过秋天的观察、诗歌欣赏和情感表达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感受秋天的美好,唤起他们对秋天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秋天的特点和景物,培养对秋天的美好印象。
2.通过诗歌欣赏和情感表达,表达对秋天的怀念之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秋天的图片、诗歌和音乐等素材。
2.录制好的秋天的声音和视频素材。
3.纸张、彩色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播放秋天的音乐和声音,引发学生对秋天的回忆和情感,唤起他们对秋天的怀念之情。
Step 2:秋天的观察(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秋天的观察活动,让他们观察秋天的景物和变化,如红叶、金黄的麦田和成熟的果实等。鼓励学生描述他们观察到的景物,表达对秋天的美好印象和怀念之情。
Step 3:诗歌欣赏(30分钟)
选择一些关于秋天的诗歌,让学生欣赏和朗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Step 4:情感表达(20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手工制作或音乐演奏等,表达他们对秋天的怀念之情。学生可以选择诗歌创作、绘画、制作手工艺品等方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对秋天的情感。
Step 5:总结(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学生的作品,并对其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保留自己的作品,并将其展示在教室或学校的展览中。同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回顾对秋天的怀念之情的体验和表达过程。
【拓展延伸】
1.让学生自行收集秋天的诗歌、音乐和影像等素材,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创作。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秋天景区或农田,深入感受秋天的美好。
3.引导学生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怀念之情的短文。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②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及“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4、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烧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母亲是那么亲切的字眼儿,提起母亲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谁愿意说说你的母亲?(生各抒己见)
老师从你们的话语中,体会到了妈妈对你们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一片深情。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再次来感受博大的母爱吧!
师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看到文章的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生可能说出的问题: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3、他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二、初度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2、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通过读课文你感受到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心体贴儿子、坚强乐观)
三、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找一找。
这篇文章老师读后深受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并于小组讨论为什么受感动。
2、说一说。
(1)师:我看有些同学已经划好了,谁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生:当我发脾气时,“
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得地方偷偷的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的进来,眼圈红红得看着我。”从这些句子中我体会到母亲对我的宽容和关怀。
生:母亲默默的承受着我的粗暴无理,我体会到了深深的母爱。
生: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的肝病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得睡不了觉。
(2)师:母亲为什么没让我知道她得病?
生:不想给儿子在增添痛苦。
师:母亲都忍受着什么痛苦?
生:母亲重病缠身,独自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面对风华正茂的瘫痪儿子,又默默地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这位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啊!
生: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的絮絮叨叨地说着。
师:在我答应母亲看菊花时,母亲什么表情?
生:喜出望外,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絮絮叨叨。
师: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母亲非常高兴,因为我答应看菊花,说明我对生活还有希望,还有信心。
生:母亲知道自己病重,他想最后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好让儿子树立起对生活的勇气,儿子的快乐就是最大的快乐啊!
生:他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
生:母亲临终前,仍然惦记我和妹妹,我们是他心中唯一的牵挂。
(3)师:这些句子震得令人好感动啊!体现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的爱,从这些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儿子爱母亲。
生:儿子对母亲有一种愧疚之情。
生:儿子深切地怀念母亲。
师:原来的母爱儿子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了什么?
生: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我那未成年的女儿……”
师:母亲还想说什么?
生:你们俩在一块要好好活。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师:这篇课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让我们有感情地再把这篇课文读一遍好吗?
2、师:母亲带着女儿的牵挂走了,我想儿子一定有许多话要对母亲说。
清明节到了,他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生答。
五、师:同学们说得太感人了!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生答。
师:你们说得真好!课后把你们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书信的形式写出来好吗?
最后,让我们大声把这首歌词读出来,献给我们的妈妈好吗?
出示歌词《烛光里的妈妈》。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母亲爱
我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秋天的.怀念》作者以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情的笔调,写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作者在字里行间,以对母亲爱的“漠视”,透露着一种自责。在这种“自责”中,更能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同时,通过细节,体会文中流露的情绪,引导学生反思:沐浴在亲情中,我们是否只知接受,不会感动,也不懂回报呢?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阅读,找出细节描写,体会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3、通过朗读,体会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从而体会母亲对我的“爱”。
4、通过片断写作训练,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亲情,懂得回报。
5、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我与地坛》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文本解读。
3、准备预习清单。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在当代文坛,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作家,他叫史铁生。20多年的轮椅生活,他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感悟,一直与病魔抗争。而这种力量来自于他的母亲。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史铁生的文字,去怀念一下他的母亲,感受一下那伟大的母爱。
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二)听朗读,找疑问。
1、听课文朗读。思考:听完课文朗读,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请用划出相应的语句。
师生交流。
2、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是词语的理解方面,可以是语句的理解方面。
学生提问,教师梳理归类。
(三)找细节,谈感受。
1、请学生朗读课文,划出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做批注:写下感动的原因。
2、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细节描写,畅谈感受。
3、重点出示: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四)品味语句,体会情感。
1、“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3、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4、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5、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情感。
1、课文第1段和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请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两段文字的节奏,朗读时,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2、在第1段里,母亲说:“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在课文的哪里还出现了?请认真地读一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取题《秋天的怀念》?
(三)片断练习,提升情感。
1、学习了《秋天的怀念》,我想同学们会在不自觉中想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一些事情,那么,现在回想一下,你与母亲的一些亲切的经历,用你自己的语言,写一写对母亲的爱的接受与感动。
2、师生交流。
(1)教师读一读自己的文章。
(2)学生交流片断。
(四)推荐阅读——《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一)找出行文线索,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二)通过品味母亲对儿子关心的句子,探究母爱的深沉;
(三)感受作者的情感升华过程,体会作者对母亲、秋天深深的怀念。
二、重难点
(一)感知秋天和怀念的含义;
(二)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通过对三次看菊的分析,感受母亲对儿子热烈深沉的爱。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题目导入,引出文章线索(3分钟)
提问:说到秋天,请同学们想象,你们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从之前学过秋的相关文章引发思考)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促使人变得快乐;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秋天又是愁绪、悲伤的象征,”那本文的秋天应该如何理解?我们能不能用另外一个词语来替换?
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阅读文章,把你觉得能替换的词语写在题目的旁边。
板书:的怀念
看了同学们的答案,写了秋天、母亲、菊花等。那么秋天的含义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标题能不能换成母亲的怀念或者菊花的怀念,我们一起从文中找到答案。
本文主要以什么为线索?(三次看菊)
提问:
1.本文提到了几次看菊?(3次)
2.那真正看菊花是第几次?(第3次)
【设计意图】通过题目“秋天”一词导入本课,分析在秋天出现了三次的菊花,进而引导学生找到第三次“我”才真正地去看了菊花。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7分钟)
为什么第三次才看成菊花,前两次作者拒绝了吗?怎样拒绝的?态度怎么样?(分析文中出现三次的“菊花”,引出我对三次看花的态度,分析第三次看花时我的态度变化。)
1.不,我不去!——(暴躁)拒绝
2.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厌烦)同意
3.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淡定)主动
我看花的态度由拒绝——愿意——主动,我的心情由暴躁——厌烦——淡定,这可以看出我因为母亲的影响而慢慢地成长,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我和妹妹去看了北海的菊花才醒悟一切。
第三次看菊,又是秋天,这个时候,他眼里的菊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朝气蓬勃。作者转变了吗?但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而是通过对菊花的描写,间接、含蓄地告诉我们他成长了。(根据板书,前后对比:绝望——好好儿活)这就是文学语言的魅力,在不经意的文字中体现出较强的表现力。
1.是什么影响了作者的态度?(母亲)(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作者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2.母亲是怎样影响儿子的?(母亲的关心、母亲的伟大、母亲的爱、母亲的坚持)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到秋天的含意,从中感受到我的态度变化,我在第三次秋天的收获——成长,探讨出母亲的爱对儿子的影响。
(三)前后勾连,体悟借物喻人的语言表达(20分钟)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并从文中勾画母亲关心我的句子。
1.母爱的淡雅:——淡雅:要活得平淡,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5分钟)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动作)
当一切恢复沉寂后,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悄悄地出去、悄悄地进来,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恢复平静和理智之后,再进来带我去看花。这无疑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那母亲在出去和进来这段时间在干什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1)偷偷地
悄悄和偷偷有没有区别?有。偷偷是不想被儿子看到,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母亲很闲吗?只是简单地等待而已吗?(不是)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喜欢花,为了照顾瘫痪的儿子,连侍弄花的时间都没有了。而她的时间都用在了儿子身上,还偷偷地关心着儿子,母亲处处替儿子着想,不让儿子看到自己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活得平淡,对儿子真实的爱。
2.母爱的高洁:——高洁:要活得高尚而纯洁(7分钟)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忍——伟大的母亲(动作)
提问:
(1)母亲的“忍”,是在忍什么?
①儿子的抱怨,儿子的病痛,想让儿子看到自己坚强的样子。
(2)只有儿子生病了吗?没有。母亲的病更加严重。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①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的肝常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第二段)②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第三段)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第五段)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在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第六段)
可见,母亲的忍:(①儿子的抱怨;②忍住自己内心的的痛苦(病)与无奈;③忍住儿子的病痛带来的双重打击。)
母亲并没有自私自利地自我发泄,自己病得那么严重都还要为儿子着想,体现出母爱的高洁。
3.母爱的热烈而深沉:——母亲对我的爱(8分钟)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1)挡(母亲“挡”在窗前,是在挡什么?)
身有残疾的史铁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他一定想到了自己,他会感到凄凉、悲怆、甚至绝望。母亲这一挡,可以看出她想要挡住?——不仅仅是窗外的树叶,更是挡住了儿子烦躁的情绪和对生活的绝望。
(2)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母亲为了缓解儿子烦躁的情绪、对生活绝望的态度,为什么还要提这类忌讳的字词?这样的语言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在不经意间竟然把“跑”、“踩”这类忌讳、敏感的字都提出来了;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处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爱的热烈深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从文中(根据三次看菊花)找到体现母爱的句子,让学生感知母爱的伟大,并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借物喻人的语言表达相勾连。
(四)梳理思路,总结全文(5分钟)
大家刚刚找的这些体现母爱的句子是第几次看菊(一、二次),为什么没有第三次?(因为第三次母亲已经去世),那第三次没有了母亲的看菊,我提道了什么?(“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1.归纳母爱的伟大
淡雅、高洁、热烈深沉只是说的菊花吗?(实际上说的母亲)结合着板书对比,“平淡、真实”体现出母亲爱的淡雅。高尚、纯洁体现出母亲爱的高洁。深沉、深爱体现出母亲爱的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指的是作者的态度。
2.归纳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
对菊花的赞美都对应了母亲的人物性格;以菊喻母亲,体会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也是这样的爱,让儿子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变得泼泼洒洒。(借物喻人)
3.回归主题,总结我怀念的母亲、怀念的秋天
因此,我们再回到刚开始问大家的问题。本文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可以改成什么?(母亲、菊花)?
这是不行的,本文题目为秋天的怀念,“怀念”是站在现在想过去的事情,我怀念的其实不仅仅是母亲,还怀念在那个秋天,自己对人生那份刻苦铭心的感悟,是母爱的伟大,让我最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好好活儿。(绝望→好好活儿)你们写正确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最后一个自然段对菊花的赞美,结合原文语言分析母爱的伟大,体现出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而母爱让我成长,我也怀念那秋天让我成长的足迹。
五、板书设计
六、课外延伸(3分钟)
史铁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而之后史铁生的心里还时常想着母亲,牵挂着母亲,是怎样的表现的呢?请看《合欢树》: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七、作业布置(2分钟)
结合《合欢树》这段话,续写500字文章内容。(作者明白了母亲的没有说完的话,给母亲写一封信)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会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师生共同完成如下表格: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1.结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
2.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体会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指导朗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
3.研读关于母亲的描写,从“躲”“忍”“挡”等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平凡、坚强、宽容和无私。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1.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引发学生对“好好儿活”的思考。
2.“好好儿活”是怎样的活?结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刻领悟。
3. 引进“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组委会”为史铁生撰写的颁奖词,深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四个省略号所表达的意思,并试着说一说省略的内容。
2.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你会有什么感受?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课文。
(二)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结合课后问题:你想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妹妹说点什么?引导学生同人物对话,并写下来。
(三)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1.按照课后要求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生可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引进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有关文摘。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摘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地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摘自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摘自史铁生《合欢树》
2.推荐阅读史铁生相关作品。
(1)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
(2)阅读《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