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

时间:2019-06-03 03:34: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

标题:整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整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 整数的加法运算规则;

2. 整数的减法运算规则;

3. 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

1. 整数的减法运算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2. 针对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运算和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老师通过引入一个有关正数和负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老师请学生回顾并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1. 老师通过示例和图表向学生介绍整数的加法运算规则。

2. 老师通过示例和图表向学生介绍整数的减法运算规则。

三、练习与训练(20分钟)

1.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整数的加法运算练习,老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2.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整数的减法运算练习,老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

1.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整数加减法知识进行计算。

2. 学生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展示给全班同学。

五、归纳总结(5分钟)

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 老师提醒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思路和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老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2. 学生完成作业并在下节课上进行讲解和解答。

七、课堂小结与反思(5分钟)

1.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标题:分数的认识和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分数;

3. 学生能够进行分数的简化和比较。

教学重点:

1. 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2. 分数的读写;

3. 分数的简化和比较。

教学难点:

1. 分数的简化和比较的运算规则的掌握;

2. 针对复杂的分数进行运算和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老师通过引入一个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老师请学生回顾并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1. 老师通过示例和图表向学生介绍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2. 老师通过示例和图表向学生介绍分数的读写方法。

三、练习与训练(20分钟)

1.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数的读写练习,老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2.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数的简化和比较练习,老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

1.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进行计算。

2. 学生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展示给全班同学。

五、归纳总结(5分钟)

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2. 老师提醒学生在进行分数的简化和比较时要注意规律和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老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2. 学生完成作业并在下节课上进行讲解和解答。

七、课堂小结与反思(5分钟)

1.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总结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适时渗透法制、德育教育,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制哩念。教学重点:能系统地总结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⒈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前几节课学习的混合计算进行练习,比一比谁练习得最好。(板书课题)

  ⒉口算

  90÷3012×578×2270÷903×1557÷3200÷5027×396×12280÷40

  4×1960÷15

  二、整理混合运算顺序

  ⒈运算顺序。

  ⑴出示:280+120÷10280+120×10

  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⑵出示:30÷6×530-6+5

  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⑶出示:(120+150)÷9017×(78-29)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⑷提问:刚刚计算的几道题可以分成几类?应该怎样计算?

  ⒉完成练习五第2题

  ⑴出示:480-180+6031+2×30240÷4×20480-(180+60)(31+2)×30240÷(4×20)请同学们分组分别进行计算。

  ⑵比一比。

  提问:每组中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呢?

  三、实际应用

  ⒈完成练习十一第5题。

  ①出示题目列表。提问: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问题。请同学们列综合算式来计算。

  ②指名请同学们说说解题思路,并相应地说综合算式为什么这么列式。

  ⒉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①出示第6题的3小题。提问:这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同学们独立完成。

  ③分析、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第1、3、4题

  练习十二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体会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体会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⒈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复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二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⒉口算:

  720÷90484÷2450÷5028+4213×4840÷21360×265-1756+8

  ⒊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87-49+21(90+70)÷80100-5×1332×(47-17)

  二、灵活运用

  ⒈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⑴出示题目:请同学们一线一组地算一算。

  ⑵比较: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关系?

  ⑶小结:能过这组题的计算,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数边续除以两个数,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结果相同。⑷组织同学们分组举例,并证实以上的结论。

  ⒉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⑴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可以不计算,通过观察比较。

  ⑵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题比较时的思考过程。

  ⒊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同学们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是纠正。四、全课小结:通过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十二、布置作业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四

  平均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2、能正确列式解答“求平均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三个数学小伙伴都想和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内看谁投中的个数多。小胖1分钟投中了5个,他认为这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水平,于是要求再给他两次机会,让他能充分发挥出水平。第二次,他投中了5个,第三次,还是5个。看来他的水平很稳定,用5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水平合适吗?

  二、新授

  1、师:小淘气1分钟投了3个,他也要求再给两次机会。第二次投中5个,第三次投中4个。

  刚刚小胖三次都投中5个,那显然就用5来代表小胖的水平。现在用几来代表小淘气1分钟的水平呢,说说理由。

  生:用4来表示……; 用5来表示……。

  师:用超常发挥的补救发挥失常的,这时候,用4来代表他的水平比较合适。这个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因为4在3和5的中间;把超常发挥和发挥失常的去掉,他们不具备代表性;因为4是3、4、5的平均数……

  师:不管超常发挥还是发挥失常,都是他自己投的,就先求和再均分,(板书)能使每一次的个数一样多。移多补少的目的也是将每一次的个数变成一样多(板书)。用一样多的这个数来代表他的水平合适吗?

  遇到这样数据多多少少的,就可以通过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代表他水平的数。

  2、师: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机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第一次投了3个,第二次投了7个,第三次2个,看来水平很不稳定,一起用手势高低来表示他的三次投篮结果。

  师:你觉得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的水平呢?

  生:计算,是4。

  师:4是从哪里来的?前面的小淘气是3个、4个、5个,好歹还有个4出现,这里一个4都没有,怎么会用4来代表呢?和同桌说说道理。

  生:3+7+2=12个 12÷3=4个(板书算式)

  生: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7拿出1给3,再拿出2给2。(媒体)

  师:现在用4来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适吗?不管是求和均分还是移多补少,这两个方法的目的都是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像这样通过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补少,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就是在求原来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板书)

  我们说,4是3、7、2这3个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小淘气的投篮水平也是4,这个4又是哪些数的平均数呢?

  生:他投了3次,所以4是3、4、5的平均数。

  师:这个4能代表小丁丁第一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二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三次的投篮水平吗?我们辛苦了那么久,结果这个4既不能代表第一次的水平,又不能代表第二次的水平,也不能代表第三次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的什么呢?

  师:平均数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整体水平。(板书)

  3、师:终于轮到老师投篮了,老师想要4次投篮机会,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

  师:小丁丁笑了,老师,我们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总数,你投好了,还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们就同意你投4次。

  老师第一次1分钟投进了4个,第二次6个,第三次5个。到这里老师心里十分后悔,如果只投三次就好了。老师想就此收手,你们猜3个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老师如果投第四次,可能赢吗?也可能输。

  老师第四次投中了1个。我赢了还是输了?算一算。

  如果我第四次投中了5个,我的水平是多少?如果第四次投中了9个呢?

  三、练习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点,就有人的身高……

  不然移多补少补给谁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间的人一定是160吗?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吗?

  生: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补少的结果,是求和均分的结果,也许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出示水下图片。

  师:掌握了平均数以后,回到生活中再来看在这些数据还会上当吗?

  4、有一则调查新闻,说先在的男性平均寿命是71岁。30年过去了,男性平均寿命从68上升到了71,该高兴还是难过?可是一个老爷爷看到新闻都难过得哭出来了,他今天刚过了70岁生日,你觉得他为什么会难过?他有必要去难过吗?说明他不懂平均数。你懂不懂平均数?你能用今天学的本领来劝劝他,让他喜笑颜开吗?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还是短?出示。《20xx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四、总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300-120+25×4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括号,新课引入

  计算300-(120+25×4)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明确: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如果小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组织反馈与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1)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比较第一、二小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第二、三小题,说一说小括号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评价。

  (2)出示右边的一组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反馈评价。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整理条件和问题,在小组里讨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不同的解题方法。

  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依据。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六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0 一112 页的内容及第113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 .通过学习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两周前,老师布置了一项调查、收集资料的作业: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主要有哪些生活垃圾?每种垃圾大约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哪些垃圾可以作为有用资源回收?同学们可以以生活的社区为单位分组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下表中:

  (二) 教学实施

  1 .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

  请学生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交流,触发联想,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融人环境教育中。然后老师把某个小组调查好的一份统计表用投影仪显示出来。如下表:

  老师:我们知道纸张和废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 + =

  2 . 探讨" + "的算法。

  (1) 尝试计算" + "。

  老师巡视,然后将学生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① + = + = =

  ② + = + =

  ③ + = = =

  ( 2 )集体。

  让学生分别对上述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达成共识:第一种算法正确,但不简便。将 和 通分时,没有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而是找它们的公倍数,所以计算时数据较大,结果还要约分。第二种算法既正确又简便,先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通分后再相加;第三种算法不对,算理错了。两个分数的单位不同,一个是 ,一个是 ,单位不

  同的两个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老师用图加以说明:

  ( 3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集体的基础上,老师用课件动态显示 + 的计算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明:由于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是20 ,所以把圆平均分成20 份,这样 变成 , 变成 ,所以 + = + 。

  老师:通过计算 + ,谁来说一说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怎样相加?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打开教材第110 页,让学生将自己表述的语言和教材上的文字语言进行对照,学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异分母的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 .教学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 1 )由验算引人异分母分数减法。

  请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先做左边的两道小题。

  - = ( ) - = ( )

  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验算,方法有两种:一种重算法(将原式再算一遍);一种逆算法,逆算关系有两种,学生多数会用此法验算。

  ① 利用关系式"减数+差=被减数"。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② 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

  因为 -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结果为负数),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利用实物投影将上述两种不同的验算方法展示出来,然后请学生表达计算的过程。当学生说到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进行验算时,着重让他们说一说 - (先通分,将 化成 )。

  在学生说算法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归纳:异分母分数相减,也是先通分再相减。

  ( 2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再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中右边两道小题。

  老师:"你会验算右边两道小题吗?请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验算过程。集体反馈时,先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验算,然后请用"和一个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的同学说一说,如何计算是 - 和 - 。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减法中去。

  老师:通过计算 + 、 - 等算式,你能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 3 )说明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老师指着学生验算的4 道题目,提问: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主要有哪些?它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吗?

  4 .完成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书写过程。

  5 .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每道题中两个分母的特征,是特殊关系的直接找出最小公倍数。

  6 .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四)思维训练

  1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找出规律。

  + + = + + + = + + + + =

  应用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式题的得数。

  + + + + + + =

  2 .想一想,哪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是 ?

  + =

  (五)课堂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注意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