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案(经典6篇)

时间:2017-05-01 03:21: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一

黄鹤楼送别教案

引言:

《黄鹤楼送别》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离别的忧伤之情。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黄鹤楼送别》这首诗,让学生领略唐代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 了解《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作者崔颢;

2.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4. 能够背诵并朗读《黄鹤楼送别》。

教学内容:

1. 诗歌鉴赏

- 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

-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2. 背诵与朗读

- 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别》;

- 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

3. 历史背景介绍

- 简要介绍唐代文化和崔颢的背景;

- 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4. 创作活动

- 学生以《黄鹤楼送别》为题材,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 学生朗读并分享自己的创作。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鉴赏:学生分组朗读《黄鹤楼送别》,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3. 背诵与朗读: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别》,并进行个别或小组朗读。

4. 历史背景介绍:通过讲解唐代文化和崔颢的背景,让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5. 创作活动:学生以《黄鹤楼送别》为题材,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尝试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

6. 学生朗读和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和评价。

7. 总结: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体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黄鹤楼送别》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方式:

1.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

2. 学生的朗读表现;

3. 学生对《黄鹤楼送别》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进行黄鹤楼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文化底蕴;

2. 继续学习其他唐诗,拓展学生对唐代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结语:

通过学习《黄鹤楼送别》,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艺术,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希望学生通过这次教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诗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二

黄鹤楼送别教案

引言:

《黄鹤楼送别》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情感触动了世人。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领略唐代文人的豪情壮志,感受离别的伤感情绪。本教案旨在通过《黄鹤楼送别》这首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识。

教学目标:

1. 了解《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作者崔颢;

2.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4. 能够背诵并朗读《黄鹤楼送别》。

教学内容:

1. 诗歌鉴赏

- 学生分组朗读《黄鹤楼送别》;

-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2. 背诵与朗读

- 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别》;

- 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

3. 历史背景介绍

- 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崔颢的背景;

- 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4. 创作活动

- 学生以《黄鹤楼送别》为题材,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 学生朗读并分享自己的创作。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唐代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鉴赏:学生分组朗读《黄鹤楼送别》,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3. 背诵与朗读: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别》,并进行个别或小组朗读。

4. 历史背景介绍:通过讲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崔颢的背景,让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5. 创作活动:学生以《黄鹤楼送别》为题材,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尝试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

6. 学生朗读和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和评价。

7. 总结: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体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黄鹤楼送别》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方式:

1.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

2. 学生的朗读表现;

3. 学生对《黄鹤楼送别》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进行黄鹤楼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文化底蕴;

2. 继续学习其他唐诗,拓展学生对唐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结语: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充满离别之情的经典诗作,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离别的伤感和人生的无常。希望学生通过这次教学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三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

  【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习,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

  【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2、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四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

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古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自读

  b齐读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谁与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2、交流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并同桌讨论弄懂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提问:通过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出示句子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①“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是诗句中哪几个字?

  ②谁能用学过的词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C、出示图片并提问:这幅图描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你觉得景色怎样?

  D、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提问:

  (1)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2)这一句话写了什么?

  (3)为什么有意不去触动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A、出示句子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默读并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4)、指导读

  B、再出示句子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1、指名读

  2、提问:

  (1)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

  (2)“知已”是什么意思?“若”“邻”是什么意思?

  (3)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4)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5)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提问:

  (1)、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白帆渐渐远去,然后消失,说明了什么?

  (3)、此时李白的心情怎么样?

  2、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朗读全诗

  提问:什么是“脍炙人口”?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四、总结全文。

  学生质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临写作业

  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饮酒、话别、友谊不绝)

  ⑵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

  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⑶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

  (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⑷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孟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

  (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⑸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是王勃)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面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⑹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⑺齐读第三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白帆远去、消失蓝天、伫立、凝视、春水浩荡、流向天边)

  ⑵“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

  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

  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

  ⑸齐读第四自然段。

  2.第五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⑵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⑸齐读第五自然段。

  一、概括本节课教学内容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大家学得很有兴味。

  二、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六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