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通用6篇)

时间:2016-04-08 01:40: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标题:三年级数学教案:引导学生学习加法与减法

引言:

加法与减法是三年级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对于学生的数学发展至关重要。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互动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与减法的概念与运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概念,掌握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

2.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加法与减法的概念与运算规则。

2.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和方法。

3. 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3. 游戏和实物道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加法与减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加法:

a. 通过教学课件和实物道具,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b. 设计一系列互动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实践加法运算,如分组游戏、小组竞赛等。

c.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加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3. 学习减法:

a. 通过教学课件和实物道具,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b. 设计一系列互动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实践减法运算,如填空游戏、配对练习等。

c.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减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4. 拓展应用:

通过练习册和作业本,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通过一些拓展题目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加法与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以巩固学生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互动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个别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标题:三年级数学教案:引导学生学习乘法与除法

引言:

乘法与除法是三年级数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的运算规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互动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与除法的概念与运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乘法与除法的概念,掌握乘法与除法的运算规则。

2. 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和除法计算,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乘法与除法的概念与运算规则。

2. 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过程和方法。

3. 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3. 游戏和实物道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乘法与除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乘法:

a. 通过教学课件和实物道具,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b. 设计一系列互动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实践乘法运算,如分组游戏、小组竞赛等。

c.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将乘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3. 学习除法:

a. 通过教学课件和实物道具,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b. 设计一系列互动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实践除法运算,如填空游戏、配对练习等。

c.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将除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4. 拓展应用:

通过练习册和作业本,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通过一些拓展题目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乘法与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以巩固学生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互动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个别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24+9=45+30=28+7=

  87-5=36-8=72-50=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1)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2)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32+39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

  (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有一条线段多出一部分了;图⑤是三角形;

  (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订校服。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

  3.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生活,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

  2.游戏激趣,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游戏: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哪种图形更牢固?(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解决问题 ,应用三角形的特性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填空谁最棒。

  (1)由三条线段(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 )条高、( )条底。

  (3)三角形具有( )性。

  2. 思维大比拼。

  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篱笆围了一个菜园,谁的方法更牢固些?为什么?

  五、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具有稳定性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四、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五、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年级数学教案(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